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與自己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
①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心解】
前面說過,孔子的思想照耀千秋,不在於清晰地描述現實,但一定是燭照現實的。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種威嚴,是難以長久的。真正長久的威嚴,不是擺出來嚇唬人的,而是來自於一個人內心的堅定與執著,堅定執著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堅定執著於一個理想,堅定執著於將這個理想落實到實踐與行動中去,這樣的威嚴是向內而求的自我的覺醒、自我的鞭策與自我激勵的力量,而不是視人眼光,低眉順眼,曲意逢迎,誠惶誠恐,不可終日。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論語集釋》裡有這樣一句話,「不重而威嚴固害事,不重而學不固尤害事。蓋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3]」重,就是嚴謹,認真,持重,恆久的意思,沒有這股認真執著的勁,那就必然浮躁而一事無成。
「主忠信」,這句話三個字,即便我們藉助於前人的注釋,但要弄個清楚明白並不容易。《論語集釋》裡有這樣幾個解釋:
1. 「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
2.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篇》曰:「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此文「主 」字義與彼同,言所主者必忠信之人,所友者無不若己之人。[4]
這幾句話如果解釋不當,三句話意思上連貫不起來,第一句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
則不固」,君子之威何來?來自於君子之重。那麼什麼是「君子之重」呢?來自於一個人行為做事的執著與堅持恆久的力量,還有美好德行的修煉,德成而威自成。
到這兒似乎能解釋得通,但如何和「主忠信」連貫起來呢?看上面的兩個解釋,也是各說各話,甚至有相互牴觸。解釋不能從字面到字面去理解,還得從孔子一貫的思想脈絡去把握。孔子向來強調人的德行的修養,而德行的修煉關鍵在於踐行,「主忠信」,意思就是推崇忠與信兩種品德,忠是什麼呢?就是不浮躁,不虛誇,以一種老老實實的態度盡心盡力謀事;誠是什麼呢?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矯飾,不推諉。
「無友不如己者」,有的把這句理解成不結交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如果大家都是這樣的話,可能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交不到朋友的;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沒有哪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這就是一種謙遜的態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不以己長而傲人,不以己短而卑己。
後面一句「過,則勿憚改」,人性都有一個弱點,能看到別人的缺點;而不能、不願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一個人能做到像孔子所說的,「過,則勿憚改」,「勿憚」就是不要害怕,人通常都是這樣看到缺點、不足就害怕,就迴避。
孔子的這段話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學,然後要理解君子之學需要哪些品德,一個是堅韌穩重,一個是忠於內心、誠實做人,一個是謙遜有禮,一個是有錯就改,老老實實的態度。
本文由大德堂語文(周宗富)原創,特此聲明!
[1] 李澤厚《論語精讀》(三聯書店,2008年版,40頁)
[2] 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版,11頁)
[3]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8月版,33頁)
[4]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8月版,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