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2020-12-12 大德堂語文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與自己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

①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心解】

前面說過,孔子的思想照耀千秋,不在於清晰地描述現實,但一定是燭照現實的。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種威嚴,是難以長久的。真正長久的威嚴,不是擺出來嚇唬人的,而是來自於一個人內心的堅定與執著,堅定執著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堅定執著於一個理想,堅定執著於將這個理想落實到實踐與行動中去,這樣的威嚴是向內而求的自我的覺醒、自我的鞭策與自我激勵的力量,而不是視人眼光,低眉順眼,曲意逢迎,誠惶誠恐,不可終日。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論語集釋》裡有這樣一句話,「不重而威嚴固害事,不重而學不固尤害事。蓋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3]」重,就是嚴謹,認真,持重,恆久的意思,沒有這股認真執著的勁,那就必然浮躁而一事無成。

「主忠信」,這句話三個字,即便我們藉助於前人的注釋,但要弄個清楚明白並不容易。《論語集釋》裡有這樣幾個解釋:

1. 「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

2.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篇》曰:「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此文「主 」字義與彼同,言所主者必忠信之人,所友者無不若己之人。[4]

這幾句話如果解釋不當,三句話意思上連貫不起來,第一句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

則不固」,君子之威何來?來自於君子之重。那麼什麼是「君子之重」呢?來自於一個人行為做事的執著與堅持恆久的力量,還有美好德行的修煉,德成而威自成。

到這兒似乎能解釋得通,但如何和「主忠信」連貫起來呢?看上面的兩個解釋,也是各說各話,甚至有相互牴觸。解釋不能從字面到字面去理解,還得從孔子一貫的思想脈絡去把握。孔子向來強調人的德行的修養,而德行的修煉關鍵在於踐行,「主忠信」,意思就是推崇忠與信兩種品德,忠是什麼呢?就是不浮躁,不虛誇,以一種老老實實的態度盡心盡力謀事;誠是什麼呢?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矯飾,不推諉。

「無友不如己者」,有的把這句理解成不結交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如果大家都是這樣的話,可能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交不到朋友的;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沒有哪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這就是一種謙遜的態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不以己長而傲人,不以己短而卑己。

後面一句「過,則勿憚改」,人性都有一個弱點,能看到別人的缺點;而不能、不願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一個人能做到像孔子所說的,「過,則勿憚改」,「勿憚」就是不要害怕,人通常都是這樣看到缺點、不足就害怕,就迴避。

孔子的這段話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學,然後要理解君子之學需要哪些品德,一個是堅韌穩重,一個是忠於內心、誠實做人,一個是謙遜有禮,一個是有錯就改,老老實實的態度。

本文由大德堂語文(周宗富)原創,特此聲明!

[1] 李澤厚《論語精讀》(三聯書店,2008年版,40頁)

[2] 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版,11頁)

[3]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8月版,33頁)

[4]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8月版,34頁)

相關焦點

  • 【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比如「人不知而不慍」「夫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貧而樂,富而好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甚至那句,我一直認為無關緊要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從字面意思,我以前一直以為若是一個人自己不莊重的話,就沒有了威力,學習了就不固執了。(害羞)理解完全錯誤。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正義》《法言·修身篇》: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是言君子貴「重」也。 《集釋》陸隴其《松陽講義》: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
  • 《論語正義》中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解析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可作出兩種解釋:一是為人不夠莊重,既無威嚴,也不能對其所學有義理上的更深更牢的認識;另一解釋為君子如果不莊重自然不夠威嚴,只有學習才能突破這種無知的鄙薄。《論語正義》中解釋這裡被稱為君子的是已出仕或未仕的,可以為天子諸侯及卿大夫解惑授業的人。不重者是指不夠尊貴的人,楊雄《法言修身篇》講什麼才是重而威的人呢?
  • 《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穩重。▲威:敬服、尊敬。不是容貌威嚴。▲學則不固:「固」是固陋,指見識淺薄,見聞不廣。學習則不會固陋。
  • 論語筆記9: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老師說:「君子不厚重不莊重就沒有威信,學習也不會紮實牢固。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敦厚持重,厚重的反面是淺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厚重,就不會有威信,心浮氣躁的人讓人有些不敢信服。 厚重是內在的修養,不是外在的,是發自內心的。人們常說你看那個人裝X,就是說他擺架子,隨時端起個臉,不莊重而裝重。「學則不固」,學東西也學不牢固,說的是不厚重不莊重的人,學東西也學得不紮實。厚重,才能容納,學的紮實,慢慢效法,學得到用得上。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論語》開篇《學而》「三乎」之後,孔老夫子兩個大弟子提出了四大命題。有子直接講君子要以孝悌為本,曾子的忠信更應是君子之本。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
  • 學習「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是教育我們舉止一定要穩重得體,否則的話就不會有威嚴,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夫子是怎樣的人呢?
  • 《論語》求知 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注釋】(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2)重:莊重、自持。(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7)過:過錯、過失。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法言修身篇: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修身篇四重各有所指,單單把「君子不重則不威」與「貌重則有威」相聯繫,君子不重當成是貌不重,當成臉面上的威儀,我認為對「重」的理解過於取貌了。非獨貌有威。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國學賞析:人生貴在堅守「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重與輕相待而言,有重必有輕,重是輕之反。自重者,重視自己的修為,珍愛自己的人格,謹慎自己的行為。自重,乃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修行觀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論點,本自《論語·學而》。從求諸己的價值根本上言,「重」雖是珍重、貴重,然必是自愛的自重。「威」雖是威嚴,然必是自威、自嚴。
  •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深入,那麼他就沒有威嚴,所學的文化也不鞏固。 君子:此處泛指有才德的人。 不固:指學到的知識不夠穩固。 所學不夠穩固,則不如不學。以忠信為主。不要將仁不及己的人引以為友。
  • 「論語心解」「顏淵季路侍」
    論語心解公冶長篇第二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楊睿潔:在這則「侍坐篇」中,孔子及兩位弟子分別表明了自己不同的志向,但都不是政治方面的追求,而是自己理想中為人處世的狀態,從他們的標準中便可看出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與追求。子路是講義氣重情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