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公冶長篇第二十六則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
(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兩人站在孔子身邊。孔子道:「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道:「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麼不滿。」顏淵道:「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道:「希望能聽到您的志向。」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
楊睿潔:
在這則「侍坐篇」中,孔子及兩位弟子分別表明了自己不同的志向,但都不是政治方面的追求,而是自己理想中為人處世的狀態,從他們的標準中便可看出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與追求。
子路是講義氣重情義的人。他所希望的是把自己的車馬衣服與朋友共用,哪怕是用壞了也不後悔。在當時,車馬是十分貴重的東西,也是能表明身份的東西,孔子曾因為不能放棄車馬所象徵的士大夫身份而拒絕變賣車馬來為顏淵製備棺槨,車馬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衣服也並不是普通的麻布短衣,子路提到的是「裘」,即毛皮的衣服,想來也並不便宜。這樣的東西,願意與朋友共用,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便已經不多了,而子路願意這樣做,哪怕朋友把它們都用壞了也無所謂。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對自己的朋友掏心掏肺呢?有多少人只是維持表面關係,實際上連任何幫助都不願意提供,生怕朋友觸犯了自己的利益呢?他們看到子路,也該慚愧了。子路便是這樣一個人,無怪乎孔子說他「片言可以折獄」了,面對這樣赤誠的,願意把自己的一片真心全部展露的人,誰又能說出謊來呢?
顏淵是自持謙虛的君子。作為孔子多次誇讚的學生,顏淵的品行和學問都堪稱無可挑剔。這樣高的成就,若是換作別人,想必早就飄飄然了,然而顏淵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向他人表白自己的功勞,這樣高的覺悟,讓人不得不感嘆顏淵到底是顏淵,這就是他之所以能成為孔子最喜愛的學生的原因啊。聯想到《老子》中的話: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這是儒道的相同之處,也是一條真理。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越是成熟的麥穗頭垂的越低,發出最大響聲的是半瓶子的水。顏淵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驕傲自滿呢?孔子評價顏淵,說他的心長久的不離開仁德,確實是如此。
孔子是以「仁」為己任的踐行者。相比於兩個學生,孔子的理想更多的體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希望使老人安逸,怎樣才能使他們安逸?希望使朋友信任自己,怎樣才能朋友信任自己?答案就是踐行仁。踐行了仁德,孔子身邊的老人就會安逸,他的朋友就會信任他,他的學生們也會懷念他,但孔子明明做到了這一點,為何他還將其作為自己的志向呢?原因是孔子的這番話實際上並不特指自己,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如此,而使天下人都能實行仁的方法便是統治者推行仁政,而這也是孔子畢生的追求。
子路和顏淵說的都是以自己為主的理想圖景,而孔子的理想則是改變天下,只能說這三位賢人真是一位高於一位,孔子不愧為老師,而兩位也不愧是孔子的學生啊。
劃重點——
孔子及兩位弟子分別在本則中表明了自己不同的理想中的為人處事的狀態,從其中可以對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與追求略見一斑:
子路是講義氣重情義的人。他樂意把貴重的財物與朋友共用而不計損失的行為就體現了他的赤誠之心。
顏淵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自滿自誇。顏淵品德高尚,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依然謙虛謹慎,符合孔子對其長久的不離開仁德的認可。
孔子的理想更多地作用於他人而非自身。雖然孔子讓老年人享受安逸生活,讓朋友信任自己和讓年輕人懷念自己的理想似乎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但是孔子依然希望能夠將這種行為推己及人,使美德得到全社會共同的認可和踐行。
綜合來看,子路和顏淵的理想主要都從自己出發,是作用與自己及身邊關係密切的人的理想。孔子的理想則視野更廣,是作用於天下人的理想。
今天這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