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
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其二,是「反覆再三」,語見《陰符經》——「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百倍。」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
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裡的「發」就是舉一反三;同樣是舉一反三,也有差異,子貢曾經說,自己只是「聞一知二」,而顏回能做到「聞一知十」。
本書所謂的「舉一反三」,除了指融匯《論語》各篇章之外,也指旁通相關典籍,比如《禮記》《左傳》《莊子》等等。因為《論語》只記載了孔子部分言行,更多的資料散見於其他典籍。在學習《論語》的時候,能夠以《論語》為主幹,以其他典籍為枝葉,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孔子。
同時,孔子更讚許用功,他認為自己不是天才,是通過勤奮成就才學———「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整部《論語》之中,被讚許為好學的,除了孔子本人,還有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以及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在孔子看來,反覆再三並非死用功,也應該以觸發靈感為依歸。他認為,溫習舊知識的意義在於啟發新知識,能做到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學與深思是兩面一體的,必須並舉,不能偏廢。如此說來,舉一反三和反覆再三也是兩面一體的,反三的兩個含義在最後又統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