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2020-12-11 太平書院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

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其二,是「反覆再三」,語見《陰符經》——「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百倍。」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

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裡的「」就是舉一反三;同樣是舉一反三,也有差異,子貢曾經說,自己只是「聞一知二」,而顏回能做到「聞一知十」。

本書所謂的「舉一反三」,除了指融匯《論語》各篇章之外,也指旁通相關典籍,比如《禮記》《左傳》《莊子》等等。因為《論語》只記載了孔子部分言行,更多的資料散見於其他典籍。在學習《論語》的時候,能夠以《論語》為主幹,以其他典籍為枝葉,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孔子。

同時,孔子更讚許用功,他認為自己不是天才,是通過勤奮成就才學———「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整部《論語》之中,被讚許為好學的,除了孔子本人,還有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以及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在孔子看來,反覆再三並非死用功,也應該以觸發靈感為依歸。他認為,溫習舊知識的意義在於啟發新知識,能做到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學與深思是兩面一體的,必須並舉,不能偏廢。如此說來,舉一反三和反覆再三也是兩面一體的,反三的兩個含義在最後又統一起來了。

相關焦點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例如「學而時習之」「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獨學無友」「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這些在當世人聽起來聞所未聞的創新。幾乎可說都有流傳至今,尚行之有效。孔子勸學《論語》——舉一反三源何而來?其中最耳熟能詳的要數「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了,除了此以外的其他方法,例如「舉一反三」孔子當初又是怎麼描述的呢?《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三反: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返觀《史記·孔子世家》,對應的文字如下: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記》裡,「韶」之後果然有個「音」字;三月之後,又多了一個「學」字。如果按照《史記》的解釋,孔子和齊太師談論音樂,聽聞《韶樂》的聲音,學了三個月,不知肉味。
  • 一起學《論語》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論語集說》曰:教者,必自外入,故以文為先焉。(按:教必自外入,而學有以反求諸己也。)錢穆曰:文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無以約禮。然則四教以行為主。本章緊承上章,當合而參之。《論語正義》曰:人必忠信,而後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陳祥道曰:忠信,所以成終始也。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論語》「聞韶」章整體上是說:「孔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並說:『沒想到學樂學到這個境地啊!』」意思是學樂學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狀態(表示數月間全身心、聚精會神地投入以學樂),而非「制樂」到了三月不知肉味,亦非「作樂」到了齊這個地方,更非什麼「聞韶音」「聞韶樂」「聞媯樂」到了「三月不知肉味」,或到了齊都、齊地、齊國,等等。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一起學《論語》
  • 舉一反三還不夠,還要舉三反一,才能高效學習英語
    後人把孔子這句話理解成「舉一反三「,意思是學了一件事情,就要靈活地思考並且運用到不同時的事情上。從教學上來說,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啟發下,獨立思考和得到啟發和遷移。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上,不少老師也會採用舉一反三的做法。比如在英語課程上,可以這麼做。
  • 鄂州梁子湖公安開展「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 演講比賽
    為了深入推進公安機關教育整頓工作,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輔警的文化內涵,12月9日下午,鄂州市公安局梁子湖區分局舉辦「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演講比賽。來自分局機關和轄區6個派出所的8名選手參加了最後的角逐,參賽者首先圍繞《論語》文本、背景知識和衍生意義寫出一篇演講稿,然後上臺演講3-5分鐘,他(她)們在演講中個個精神抖擻,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梁子湖公安人的精神風貌,通過5名評委現場公正打分,最後分局機關柯亞芳、梧桐湖派出所劉桑、東溝派出所王翅分別獲得前三名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專題前言  從今天開始,我們會不定期推出《論語》專題,專題主要由學生撰寫
  • 嶽麓書院副院長同大學生分享《論語》中的論「學」名句
    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第四期活動邀請了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湖南省孔子學會秘書長陳仁仁教授前來領誦經典,講解分享《論語》中論「學」的名句。紅網時刻11月14日訊(通訊員 塗圖 王睿卿 寇夢鷗 記者 劉力)11月13日上午八點,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第四期活動如約而至。
  • 開腦洞|英語教學中的「舉一反三」與「舉三反一」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舉一反三」意為「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論語正義》曰:冉有、子路,各有所失;夫子教之,亦因其所失正之,不能同也。《學記》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 初中英語詞彙教學中的「舉三反一」
    「舉三反一」源於「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一詞出自於孔子的《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一起學《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孔子「仁學」為傳統儒學奠定了基本規模和詮釋方向,對於今天重建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正本清源、返本開新的意義。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品味人生,每天學一句論語
    孔夫子一生重教,夫子之教重在於學,他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智慧具有普遍性,是一本哲學經典,也是一本世俗的指導書。論語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學而第一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誦《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他順應當時社會「學在官府」被打破,「學術下移」私學勃興的潮流,率先將教育推向社會、普及民眾,開創了學在民間的嶄新局面。他的教育宗旨,是主張教育平民化、經典化、社會化,使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使大眾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從而影響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故在教育範圍對象上,他提倡「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