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2021-03-01 文化傳統

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原文2-3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原文2】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白話】

子路馬上回答到:「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外部有軍事戰爭,內部又遇上饑荒。我來治理的話,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變得勇敢,並且懂得道義。」夫子微微一笑。

【釋詞】

率爾:輕率急遽。

對:回答。

攝乎大國之間:指迫近大國之間、夾在大國之間。攝,迫蹙、迫近。

加:加上。

師旅:軍隊,引申為軍事戰爭。

因:仍、因仍。

饑饉:饑荒。朱子:「谷不熟曰飢,菜不熟曰饉。」唐文治:「謂頻年荒歉也。」

為:治理、管理。

比及:等到。

有勇:百姓變得勇敢,不怯懦。

方:向也,指向義,即百姓心知向義。

哂:微笑。

【段解】

《四書解義》曰:此一節書是子路之言志也。使由也當此而為之,外御強鄰,內養百姓,修政教,勤訓練,比及三年之久,可以使民有勇而且知親上死長之方焉。

《論語註疏》曰:言若有公侯之國,迫於大國之間,又加之以師旅侵伐,復因之以饑饉民困,而由也治之,比至三年以來,可使其民有勇敢且知義方也。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朱子曰:向義,則能親其上、死其長矣。

陳祥道曰:加以師旅、因以饑饉,則困於力而救死不暇矣。困於力則不能勇救死不暇則不知為善。由也於不知為善者則方之,比及三年則能拯已困之民,置之安強之地,故不能勇者斯有勇,不知為善者斯知方,此之效也。(按:由也果。)

唐文治曰:蓋子路所言,三年中實有次第訓練之法,非虛言也。

錢穆曰:孔子既喜子路之才與志,而猶欲引而進之,故微笑以見意

 

【原文3】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白話】

「求啊,你怎麼樣呢?」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我來治理的話,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富足。至於禮樂教化,那要等待有德之君子。」

【釋詞】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小國也。

比及:等到。

足:富足。

禮樂:禮樂教化。

俟:等待。朱子:「俟君子,言非己所能。」

君子:能施教化的有德之人。

【段解】

《論語註疏》曰:此冉求之志也。

孔安國曰:求自雲能足民而已,謂衣食足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謙也

陳祥道曰:足民者治之始禮樂者治之終。求雖不足於禮樂,而使足民,此之效也。(按:求也藝。)

《論語正義》曰:冉求能治大國,而只言小國,是其性謙退也。

《論語後案》曰:《大學》言「生眾食寡,為疾用舒」,治家以此而家富,治國以此而國富。使民之家皆如是,則足民之道也。又曰「用之者舒」,當循次為之,不可遽迫,治國者大役不可頻興,不可存迫欲立功之心而輕議更張也。求之《周官》理財之法,《禮記》量入為出之言,無不符合。

唐文治曰:《易傳》言「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古人理財,必先節儉,以紓民力,然後可徐使之富。冉有所言三年中實有預算之法,開源節流,次第行之,非虛言也。禮樂俟君子,謙辭。

本課完,獲得全套《論語》講義及薦讀資料(「《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及《孔子家語》等),請關注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號:wenhuact)。免費加入線上公益學習社群,和我們一起研修經典,請點擊如下連結:

一起學《論語》課程公告

我們倡導的學習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時習;尊重文化道統(薦讀《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多措並舉,解悟經典,感應聖賢氣質:誦讀原文、抄寫原文、了解基礎字意詞意、領會先賢精義、品味原文並嘗試自己解讀、了解相關故事、旁通相關經典、與學友交流討論、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課,就近參加線下活動……

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鏈條,即道統

解悟經典,修身治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相關焦點

  • 文本解讀丨《侍坐》中「率爾而對」的子路,真的是輕率嗎?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率爾」回答了孔子的問題。不過,教材、《論語》注本和工具書對「率爾」的註解有不同看法。「率爾」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說子路「輕率、急切」嗎?浙江衢州李向陽從儒家禮儀、子路的政治才能以及孔子的態度中,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該篇記述了孔子及其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性的片段。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一起學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前面,我曾寫文章談了自己讀《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諸多感想,其中有題目中四個弟子名字排序所體現的長幼有序的「禮教文化」,有子路身為大弟子「率爾而對曰」的當仁不讓,也有孔子借批評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表達自己的以禮治國的理想。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林安梧教授《論語聖經譯解》系列講座山大第十三講《子路》篇
    講座主題:《論語聖經譯解》第十三講 《子路》:勇者力行   以正治國講者:林安梧教授(山東大學
  • 漢道&論語 【Day163《先進篇》-人各有志】
    ④率爾:輕率,急切。⑤攝:迫近。⑥因:仍,繼。饑饉(jin): 饑荒。 ⑦比及:等到。⑧方:方向,指道義。⑨哂(shen): 譏諷的微笑。⑩如:或者。⑪端:玄端,古代禮服的名稱。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⑫相(xiang): 儐相,祭祀和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
  • 《論語》子路第十三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
  •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11.23
    【原文】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問,聽懂了一個道理之後,馬上就去做嗎?就言行合一去實踐嗎? 在《雍也》篇裡,孔子曾經批評冉求畫地為牢,裹足不前,對於道德學問抱退縮的態度,所以在這裡繼續鼓勵他前進。 《公冶長》篇曾經記載說,子路聽到什麼還未能行動起來,就又唯恐聽到什麼。《顏淵》篇說子路沒有什麼拖延未兌現的諾言。
  • 《悟學.第287篇》子路問津
    《悟學.第287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原文及翻譯「原文」傳統文化論語子路第十三13.12原文及翻譯「原文」國學經典論語子路第十三13.13原文及翻譯「原文」以上就是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80課 11.24)
    ——錢穆《論語新解》11.24 季子然(1)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2)。』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一起學《論語》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一起學《論語》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