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原文2-3】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原文2】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白話】
子路馬上回答到:「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外部有軍事戰爭,內部又遇上饑荒。我來治理的話,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變得勇敢,並且懂得道義。」夫子微微一笑。
【釋詞】
率爾:輕率急遽。
對:回答。
攝乎大國之間:指迫近大國之間、夾在大國之間。攝,迫蹙、迫近。
加:加上。
師旅:軍隊,引申為軍事戰爭。
因:仍、因仍。
饑饉:饑荒。朱子:「谷不熟曰飢,菜不熟曰饉。」唐文治:「謂頻年荒歉也。」
為:治理、管理。
比及:等到。
有勇:百姓變得勇敢,不怯懦。
方:向也,指向義,即百姓心知向義。
哂:微笑。
【段解】
《四書解義》曰:此一節書是子路之言志也。使由也當此而為之,外御強鄰,內養百姓,修政教,勤訓練,比及三年之久,可以使民有勇而且知親上死長之方焉。
《論語註疏》曰:言若有公侯之國,迫於大國之間,又加之以師旅侵伐,復因之以饑饉民困,而由也治之,比至三年以來,可使其民有勇敢且知義方也。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朱子曰:民向義,則能親其上、死其長矣。
陳祥道曰:加以師旅、因以饑饉,則困於力而救死不暇矣。困於力則不能勇,救死不暇則不知為善。由也於不知為善者則方之,比及三年則能拯已困之民,置之安強之地,故不能勇者斯有勇,不知為善者斯知方,此果之效也。(按:由也果。)
唐文治曰:蓋子路所言,三年中實有次第訓練之法,非虛言也。
錢穆曰:孔子既喜子路之才與志,而猶欲引而進之,故微笑以見意。
【原文3】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白話】
「求啊,你怎麼樣呢?」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我來治理的話,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富足。至於禮樂教化,那要等待有德之君子。」
【釋詞】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小國也。
比及:等到。
足:富足。
禮樂:禮樂教化。
俟:等待。朱子:「俟君子,言非己所能。」
君子:能施教化的有德之人。
【段解】
《論語註疏》曰:此冉求之志也。
孔安國曰:求自雲能足民而已,謂衣食足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謙也。
陳祥道曰:足民者,治之始;禮樂者,治之終。求雖不足於禮樂,而使足民,此藝之效也。(按:求也藝。)
《論語正義》曰:冉求能治大國,而只言小國,是其性謙退也。
《論語後案》曰:《大學》言「生眾食寡,為疾用舒」,治家以此而家富,治國以此而國富。使民之家皆如是,則足民之道也。又曰「用之者舒」,當循次為之,不可遽迫,治國者大役不可頻興,不可存迫欲立功之心而輕議更張也。求之《周官》理財之法,《禮記》量入為出之言,無不符合。
唐文治曰:《易傳》言「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古人理財,必先節儉,以紓民力,然後可徐使之富。冉有所言三年中實有預算之法,開源節流,次第行之,非虛言也。禮樂俟君子,謙辭。
本課完,獲得全套《論語》講義及薦讀資料(「《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及《孔子家語》等),請關注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號:wenhuact)。免費加入線上公益學習社群,和我們一起研修經典,請點擊如下連結:
一起學《論語》課程公告
我們倡導的學習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時習;尊重文化道統(薦讀《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多措並舉,解悟經典,感應聖賢氣質:誦讀原文、抄寫原文、了解基礎字意詞意、領會先賢精義、品味原文並嘗試自己解讀、了解相關故事、旁通相關經典、與學友交流討論、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課,就近參加線下活動……
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鏈條,即道統
解悟經典,修身治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