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2021-03-01 踐離古典詩詞朗誦

新增【賞析朗讀】【快速背誦朗讀】,不想看賞析文字的,直接到文章底部聽取朗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麼,願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麼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說):「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孔子說):「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曾皙說):「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賞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話劇。人物:孔子和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背景:孔子講學之處(我們可以想像為杏壇);事件:閒坐聊天。

 既然是閒坐聊天,氣氛自然融洽和諧。孔子首先說話。我們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說自己年齡大一點,又是老師,希望學生不要拘束,暢所欲言。據考證,孔子當時約60歲,子路比孔子小9歲,是51歲。曾皙約39歲,冉有約31歲,公西華最小,約18歲。今天來看,這師徒五人是祖孫三代。孔子說話很和藹,也很得體。他能體察學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學生的緊張情緒。接著,孔子很藝術地啟發引導學生說,他們平時總抱怨沒有人了解你們,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麼辦呢?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特別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鑑。孔子為什麼突然提出這樣的問題?是隨便一問還是早有考慮?讀過《論語》全書就會明白,孔子是早有考慮。孔子很受魯國當政者的尊重,經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國家的政策,並打聽他的這些徒弟的表現,詢問他們的本領究竟怎麼樣。當政者想從他的學生中挑選才,而孔子也經常向他們做些介紹、推薦的工作。

 孔子的話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搶先發言了。其實,孔子的擔心對子路來說是多餘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齡最大,和老師是同輩人。他跟隨老師時間最長,對老師最了解。《論語》一書中記載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魯莽、直率、好鬥、急躁、忠厚、樸實、誠信、自負集於一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他在老師面前毫無掩飾,「率爾對曰」表現了搶先發言的習慣。我們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對他的性格特點持否定態度的話,那麼這些年來,子路應該有所收斂,但他沒有一點改變。這是否告訴我們,孔子並沒有讓子路改變自己的性格,還是相當尊重子路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衝口而出。「千乘之國」處於內憂外患之時,經過努力,三年大見成效。可謂壯哉!對此,孔子心裡作何感想?這難道不是孔子的理想麼?是不是子路替老師描繪出了心中的藍圖?對於「千乘之國」,孔子有自己的設想:「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孔子還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卻四處碰壁,無人欣賞。孔子面對子路的一番慷慨陳詞,心中可能感慨萬千,他知道理想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實到行動上,特別是讓當政者欣賞並付諸實施,可就難上加難了!正因這樣,所以孔子在子路說完後,只是微微一笑,什麼也沒有說。有人認為,孔子是在譏笑子路。這樣理解未嘗不可,但是簡單化了。這笑中可以有譏笑,也可以有欣賞,有讚許,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子路的話不出孔子所料而發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滿的只是子路說話不夠謙虛。憑子路的本領,他能否實現自己勾畫的目標呢?孔子早有評價。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聽子路等人的本領。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還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回答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可見孔子還是相信子路的本領的。至於子路最後死於非命,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衛國內訌中遇害,應了孔子的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子路生前,孔子對其諄諄教誨,可謂循循善誘,用心良苦。最讓人感動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動對子路說:

 「由也!汝聞六言六弊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論語·陽貨》)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讓子路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有所覺悟,這是老師對學生關心愛護的表現。

 子路講完了,下面怎麼辦呢?因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態度,心中便有數了,所以誰也不肯主動發言。於是孔子開始點名,這是老師上課常用的辦法。孔子為什麼不先點曾皙呢?因為曾皙正在彈瑟,所以孔子點了冉有。冉有很謹慎,甚至有點戰戰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國」這個詞,用了「方六七十」,接著就感覺還是大了點,於是縮小為「五六十」。如此小國,也要用三年時間;對於禮樂教化,還要另請高明,真是謙虛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孔子很了解這一點,遇到合適機會就對其進行啟發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

 「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這體現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沒有說什麼,接著點了公西華的名。公西華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於辭令,孔子對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們和子路一樣,都具有治國之才。公西華更加謙虛:「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這樣的回答可能是孔子願意聽到的,也可以用來啟發子路,這就是孔子的一種高明的教育手段——讓學生互相教育。

 該曾皙說話了。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當孔子和其他三人對話的時候,他正在彈瑟。三位同窗和老師的對話是在他的音樂伴奏聲中進行的。前面幾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聽到了,實實在在地記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隨著三位同窗的不同內容、性格而變化的。孔子點了他的名。他做了一個結束彈奏的動作,然後站起來。這屬於肢體語言,雖然無聲,卻無聲勝有聲。這些動作表現了他的灑脫、知禮、自信和成熟。曾皙並沒有立刻回答老師,而是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明確表示自己和他們不同。孔子很想知道這位學生的觀點,於是說道:「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於是曾皙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話,我們真想提起畫筆畫一幅「暮春詠歸圖」!曾皙的話是什麼用意呢?難道他真想無所作為嗎?否。曾皙用形象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淡泊寧靜的心態。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可惜的是魯國國君受人離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禮」「仁」也就成了一顆划過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那麼曾皙為什麼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論語》一書中,關於曾皙的記載並不多,倒是對他的兒子曾參的記載遠遠超過了父親(他們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對後人影響很大,以孝著稱,寫過《大學》,被尊稱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著名觀點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親一樣,一生不做官,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從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們可以窺見父親曾皙的為人處世原則。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遊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總之,曾皙的話不僅是顯己志,也是對孔子心靈的折射。

 《論語》是語錄體,多為隻言片語,本文算是比較長的一篇了。它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動地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偉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貌,是彌足珍貴的真實記錄。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中的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因為課文篇幅較長,所以分別錄製了朗讀課文的音頻和賞析課文音頻,同學們可以相互參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
  • 冉有到底是不是「君子」?——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遊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熟悉《論語》的讀者都該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每一章長短不一,但大多相當於微博,不超過140個字,相對凌亂。但《論語》中有一章,全文315字,具有完整的故事,人物鮮明,對話精彩,意味深長,那就是《侍坐章》。其中有關三月三上巳節的遐想,更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公案。
  • 部編版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今天要學習的是選自《論語》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部編版高一語文下冊的第一篇古文。學習古文,不管是對於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章,我們又不能不學。編者將其放在第一篇,必然有他們的用意。應該是試圖讓我們從其中感悟出一些內容,用於指導教學。
  • 文本解讀丨《侍坐》中「率爾而對」的子路,真的是輕率嗎?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率爾」回答了孔子的問題。不過,教材、《論語》注本和工具書對「率爾」的註解有不同看法。「率爾」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說子路「輕率、急切」嗎?浙江衢州李向陽從儒家禮儀、子路的政治才能以及孔子的態度中,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該篇記述了孔子及其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性的片段。
  • 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中可以思辨細品的問題
    一.」侍坐」與「舍瑟而作」文中的「侍坐」一詞的意思是在尊長近旁陪坐,「舍瑟而作」的意思是把瑟放下,站起來。這一方面說明課堂氛圍比較自由輕鬆,大家都可以坐著,還有學生可以鼓瑟,但需要注意宋以前的坐,多指席地而坐,坐的是蓆子,用的是矮几。另一方面,「陪坐」體現的是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
  • 曾皙要「一問三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第二部分
    請點擊拖動進度條一句一句想想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贊同曾點,你讀懂了嗎
    孔子對「率爾而對」的子路,是「哂之」。子路很自信,覺得自己可以輔佐一個兵車千乘的諸侯國國君,把一個內外交困的國家治理得強盛,百姓可以勇往直前,並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理想很偉大,孔子為什麼笑他?一者因為他不謙遜,不懂得禮讓。二者笑他的急脾氣還是改不了,連上課回答問題都要搶。
  •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志向觀
    《論語》中至少有兩次孔子詢問學生志趣的記錄。這兩次的記錄展現了孔子的學生多姿多彩的課外興趣和人生志向。孔子經常拉著學生一起談談人生,談談理想。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之間的對談。這一篇至今還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或許國家也鼓勵人民教師經常找學生談人生談理想吧。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聽其弟子子路等四人談論各自志向抱負的事。率直的子路首先發言:「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子有說:「方五六十,……可使足民。」公西子華則「願為小相」。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論語學習心得——先進第十一(28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先進第十一的第二十一章,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上,怎能敢聽到就做?」
  • 《侍坐》之析&「吾與點也」之探
    題記:今與諸學棣共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面專稱《侍坐》),鏗爾鈴響,未及與學生探尋千古命題「吾與點也」的意涵,深以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