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020-12-27 搜狐網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 體會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 、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 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吸取智慧。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遊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 重點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並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裡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於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 。 如,如果。或,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後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 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 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2、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 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 何陋之有?(《陋室銘》)

  5、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6、 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律和方法 :

  1、 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 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 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 吾一日長乎爾

  2、 乎大國之間

  3、 異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於「於」,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 子路率爾而對曰

  2、 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後,相當於「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

  3、 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裡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複習學過的知識

  1、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 與:語氣助詞

  複習學過的知識:

  1、 失其所與,不知 與:結交、親附

  2、 遂與外人隔絕 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 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 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後 後:名詞作動詞,落在後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鍵詞。

  1、 居則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6、 何傷乎?

  7、 吾與點也。

  8、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 這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

  2、 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學生發言,教師明確:

  1、 這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記敘文。《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敘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敘文。

  2、 全文可以根據內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

  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志。

  六、思考並回答:

  (1) 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麼性格特點?

  (2) 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3) 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學生交流作業中的問題答案並發言。師生明確。

  1、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後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後,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於「足民」一點,至於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願對自己估計過高)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後才述志。他有志於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願學焉」,然後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願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願」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於辭令的特點)

  2、 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3、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著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慍」),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4、 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嘆,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著「大成至聖文宣王」招牌的孔聖人,更為可信動人。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讓)

  如或知爾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則非邦也與

  則何以哉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 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吾與點也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子路」,共找到8,468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因為課文篇幅較長,所以分別錄製了朗讀課文的音頻和賞析課文音頻,同學們可以相互參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
  • 冉有到底是不是「君子」?——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那麼冉有又是怎樣的一個弟子呢?   談冉有,一個是早就有此意,四位弟子要完整地談論完,而觸發我此時寫的一個原因是,在首師大上在職研究生專業課《語文教學論》時,史大明老師舉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來讓我們談談孔子的課程價值取向。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部編版高一語文下冊的第一篇古文。學習古文,不管是對於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章,我們又不能不學。編者將其放在第一篇,必然有他們的用意。應該是試圖讓我們從其中感悟出一些內容,用於指導教學。
  • 部編版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今天要學習的是選自《論語》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曾皙要「一問三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第二部分
    請點擊拖動進度條一句一句想想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 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中可以思辨細品的問題
    一.」侍坐」與「舍瑟而作」文中的「侍坐」一詞的意思是在尊長近旁陪坐,「舍瑟而作」的意思是把瑟放下,站起來。這一方面說明課堂氛圍比較自由輕鬆,大家都可以坐著,還有學生可以鼓瑟,但需要注意宋以前的坐,多指席地而坐,坐的是蓆子,用的是矮几。另一方面,「陪坐」體現的是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
  • 文本解讀丨《侍坐》中「率爾而對」的子路,真的是輕率嗎?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率爾」回答了孔子的問題。不過,教材、《論語》注本和工具書對「率爾」的註解有不同看法。「率爾」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說子路「輕率、急切」嗎?浙江衢州李向陽從儒家禮儀、子路的政治才能以及孔子的態度中,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該篇記述了孔子及其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性的片段。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贊同曾點,你讀懂了嗎
    孔子對「率爾而對」的子路,是「哂之」。子路很自信,覺得自己可以輔佐一個兵車千乘的諸侯國國君,把一個內外交困的國家治理得強盛,百姓可以勇往直前,並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理想很偉大,孔子為什麼笑他?一者因為他不謙遜,不懂得禮讓。二者笑他的急脾氣還是改不了,連上課回答問題都要搶。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但《論語》中有一章,全文315字,具有完整的故事,人物鮮明,對話精彩,意味深長,那就是《侍坐章》。其中有關三月三上巳節的遐想,更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公案。 《侍坐章》裡出現的人物一共有5個,除孔子外,還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幾個學生,孔子問他們的志向,然後他們都表達了各自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志向表示的嘲笑,對曾皙的志向表示贊同。
  • 《侍坐》之析&「吾與點也」之探
    題記:今與諸學棣共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面專稱《侍坐》),鏗爾鈴響,未及與學生探尋千古命題「吾與點也」的意涵,深以為憾,
  •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連景彬《論語·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記錄了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弟子們一場關於政治理想的交流會。在這場著名的交流會上,弟子們描述了各自的政治理想,其中曾皙的描述最耐人尋味。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子路這樣談自己的志向:「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當時的表現是「哂之」,然後的評價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在孔子的學術中,禮是一個哲學概念,代表秩序,體現在自然和生活中。禮和仁是一體的,禮是仁的表現形式,所以仁者有禮,有禮則讓。從仁、禮、讓的關係看,子路因不讓而非禮,因非禮故無仁。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但你們不要拘束。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打算幹什麼呢?」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3] 。居則曰 [4] :『不吾知也 [5] !』如或知爾 [6] ,則何以哉 [7] ?」第一段寫孔子啟發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 資深文青一一孔子點讚曾皙之志
    孔子的弟子曾皙說自己平生最嚮往的不過是與幾個朋友去郊外春遊,穿著春服,在河邊沐浴,興致來了,就唱歌跳舞,然後詠而歸。為何這樣的人生理想,孔子卻深加讚賞呢?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出自《論語·先進》篇,是《論語》中少有的篇幅較長的一段文字。對於為什麼孔子認同曾皙志向,自古至今,各家眾說紛紜。
  • 孔子又讓談理想,顏回子貢不在,誰與子路爭鋒?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言必信,行必果。外不畏強權,內敢罵老師。孔門十大傑出青年之一。論語裡的搞笑擔當,有他在,不愁故事不精彩。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生平最風光的事跡,就是曾把儒家五聖之一的曾子揍個半死,揍暈過去的曾子甦醒後,還得給曾皙嗑頭:「老爸您消消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