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文青一一孔子點讚曾皙之志

2020-12-27 百家號

孔子的弟子曾皙說自己平生最嚮往的不過是與幾個朋友去郊外春遊,穿著春服,在河邊沐浴,興致來了,就唱歌跳舞,然後詠而歸。為何這樣的人生理想,孔子卻深加讚賞呢?原來,孔子雖被後世尊為聖人,其實孔子和普通人一樣,也愛美,愛玩,愛與朋友聚會,愛大自然。其實,縱觀孔子的一生,不難發現,在孔子的內心深處始終充溢著文藝情懷。用我們今天的人物品鑑標準來講,孔子就是一位資深文青。孔子深諳文娛活動會給人帶來審美愉悅。這種審美愉悅是由內而外,使人的身心得以淨化與升華的快樂。

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出自《論語·先進》篇,是《論語》中少有的篇幅較長的一段文字。對於為什麼孔子認同曾皙志向,自古至今,各家眾說紛紜。

朱熹從理學及個人心性修養詮釋曰:「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論語集注》)

南懷謹先生則認為,這是描繪的"大同世界"中,"個人真正的精神享受","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一一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的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論語別裁》)。各位學者從各自信奉的思想學說出發,作出了不同的解讀,各有道理。

孔子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在詩、禮、樂的全面薰陶中,不斷進步升華的,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孔子的這一思想與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美學理論是一致的、契合的,康徳認為審美判斷力是溝通真與善、知識與道德、必然性與自由王國之間的橋梁(康德《判斷力批判》)。席勒更是贊同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是遊戲,即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做遊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席勒強調了遊戲在人的精神自由、自我解放、自我去蔽上具有的獨特功效(席勒《美育書簡》)。

孔子深知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變革、一切知識,最終都是指向個人的幸福這個終極目標的。而人在什麼狀態下才能進入這種幸福愉悅的體驗中呢?曾皙就描繪了這一情境:在無功利目的之下,與幾個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一起交遊中,在感受大自然永恆地賜予我們最平凡又最美好的韶光時,我們身心會徹底放鬆,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這時審美愉悅是人處於真正身心快樂時的自然流露,無關乎政治,甚至可以暫時忽略現實的存在。所以,孔子詢問四個學生的人生志向時,前三個學生子路、冉有、公西華述志都不外乎是從政的人生理想,孔子都沒有點讚,而當孔子點到曾皙發言時,曾皙放下正在彈奏的瑟,述其志"異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畫面太美啦!這是《論語》中少有的寫景抒情文字,巜論語》絕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微言大義式的孔子教導學生的簡練語錄。而這段文字的格調與巜論語》總體面貌大不相同,是吹進《論語》中的一股小清新之風。曾皙不過是希望在暮春時節,穿上春服,與五六個冠者,七八個童子,到沂水邊沐浴,然後唱歌跳舞,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樣率性的孔子不僅體現了真實的人性,而且十分地可愛。

人生中總要設法開闢出一段時光,任由自己沉醉於喜愛的文娛活動之中。只有在這種時候,我們的身心才是最為放鬆釋懷的,最自由與解放的,最幸福與開心的。所以,孔子要點讚曾皙之志。曾皙描繪的暮春郊遊之樂,一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描繪的那樣,與群賢曲水流觴,共享美好春光;一如蘇軾在《赤壁賦》中記述的那樣,與好友泛舟江上,賞月抒懷那樣的韶光是生命中的最美之境。當我們身處繁忙而瑣碎的人生事務之中,若能偶遇這樣的閒暇,必當珍視,因為它是最美的遇見。

相關焦點

  • 治國理政當懷「曾皙之志」
    近日重溫《論語》,對先進篇第25章孔子與弟子談志向頗有感觸。一日,孔子與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華、曾皙、坐談志向。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平日裡你們常說:『別人不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了你們,你們將怎麼辦?」
  • 孔子為什麼獨贊曾皙
    孔子聽完了他們的回答,除了對子路所說發出一聲哂笑,對另兩人所言都沒有發表評論。接著,孔子轉而問曾皙。此時,曾皙一邊聽師兄弟們的談論一邊悠然地彈瑟,聽到老師的發問,他立刻鏘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說,我的志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同呀。孔子說那沒關係,人各有志啊。於是曾皙就一口氣娓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公西華成為孔門弟子當在孔子週遊完列國返魯之後,即65歲以後。所以《侍坐》中所記之事應該是孔子晚年的事。「侍坐」的意思是陪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 孔子問志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從孔老夫子這三個徒弟的話來看,他們都「此其志不在小矣」!他們都具備了扶危濟困、治國理政、安邦定國、經天緯地的才幹和才能。四人中,唯有曾皙的志向,好像太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從當時他說話的氛圍來看,曾皙似乎並不願意談自己的想法。
  • 曾皙要「一問三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第二部分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
  • 孔子帶領弟子論所欲,曾皙答曰願沐春風
    一日,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赤四個學生陪著自己的老師孔子。或許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師生五人團聚而坐,孔子是一位很開明的老師,教學風格活潑生動,很是得學生們的喜歡,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位老師的敬仰之之情「《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贊同曾點,你讀懂了嗎
    要不是曾點最後留下來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估計孔子永遠也不會評價這幾位學生的作答了。所以我們要感謝曾點,他是有心人,既觀察到了孔子的「哂」,又具有咬定青山不放鬆,問人一定問到根的精神,我們才得以明了孔子的內在想法,藉此走入這位聖人的內心世界。對於曾點的回答,孔子明確地表示了態度,是「喟然嘆」,即發自內心的讚嘆,並且說:「吾與點也!」
  • 《侍坐》之析&「吾與點也」之探
    這篇課文是《論語》中非常長的一篇,我也曾在高中時學過一回,但彼時之學至今毫無印記。這篇長文不僅結構謹然,文辭鮮活,而且還有深刻的思想意蘊,這種意蘊至今仍可燭照大千眾眾如我等於昏昧。      《侍坐》結構非常清楚,第一段為孔子「問志」,第十二至十六段為「評志」,中間數段為「答志」。
  • [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
  •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既然是一國祈雨之聖壇,豈能讓隨便什麼人成群結隊跑上去「吹吹風」!這豈不是對聖壇的大不敬,對「魯禮」的褻瀆!而一輩子崇禮講禮的孔子竟然還對此發出「我的理想和曾點一樣啊」的讚嘆?這顯然講不通啊!另一種比較通行的翻譯是:「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做成,五六個青年和六七個小孩子,渡過沂河,在舞雩臺上唱歌跳舞,祭祀求雨。」
  • 王曰美:孔子與人的主體性建構理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禮記·中庸》)。孔子一直本著主體性的原則,以人為出發點去探索和研究人的品質、道德修養和為學治國之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道德的個體一直是孔子思想探討的出發點和核心,對人的主體意識的關注和弘揚始終貫穿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官迷」孔子並非一直主張積極入仕,他也有消極避世的思想
    孔子對自己這位大弟子的鴻鵠之志,以微笑示之,轉而問冉求。冉求回答:我願意治理一個小國,三年的時間可以讓百姓富足,但如果要使百姓懂得禮樂,就只能靠君子來實現。又問公西華,公西華說:我想做一個小小的司儀,主持宗廟祭祀或者是諸侯會盟的禮儀。最後,孔子問曾皙的志向。曾皙說: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河遊泳,然後吹吹風,唱著歌回家。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孔門十哲」優中之優 頂級學霸我們按照弟子們提問的巧妙程度一一梳理:(一)「中規中矩式「 《論語~顏淵第十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 古人言志與言趣,在有意為之之中,也多了幾分矯情
    對於「德」、「功」、「言」的理解放寬一點,「志」也就盡在其中了。而若是「言意」,那可就真的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了。其間也有分別。單說文人的「言志」或曰「言意」,總還是以有情趣者為高最早把「言志」作「言趣」談的是孔子。《論語》中有一段文字,記述孔門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在孔子的誘導下各言其志」。前三人說的都是有關興邦治國的大事項。
  • 漢道&論語 【Day163《先進篇》-人各有志】
    ㉒之:相當於「其」。[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齡都大,你們就不敢在我面前盡情說出自己的志願,不要有這種想法。你們平時總愛說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真的有人了解你們的才能,你們準備怎樣做呢?」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侍坐章》裡出現的人物一共有5個,除孔子外,還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幾個學生,孔子問他們的志向,然後他們都表達了各自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志向表示的嘲笑,對曾皙的志向表示贊同。事後,受寵若驚的曾皙特意留下了聽孔子評述另外幾位同學,這就是《侍坐章》的故事。
  • 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中可以思辨細品的問題
    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禮」同「仁」是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這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禮」和「樂」也是不可分割的。比如本文中冉有就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特別是曾皙,老師和別的同學談話時他在鼓瑟,如果不明白這一點,我們會以為曾皙在搞小動作,或者是故弄玄虛。其實不然,「樂教」自古有之,《尚書·大傳》有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一名海外遊子的「孔子像」
    他時而不得志,「累累若喪家犬」;漢代罷黷百家,獨尊儒術,他又成了「六經正統」;而到了現代他又被打倒過,一代「至聖文宣王」成了「罪惡的孔老二」。如此看來,孔夫子的形象又模糊了起來。出生於東周春秋魯國的孔子自然沒有照片,早期的畫師恐怕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揣測。《史記·孔子世家》道,孔子」生而圩頂,九尺六寸「。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畫了什麼樣的餅既然說這篇課文是教材的選編者給我們畫了一個大餅。那麼這張大餅,究竟包含了什麼呢?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孔子說,好,苟利國家勝司儀啊。曾皙說,我沒各位同學那麼高的志向。因為是文青嘛,就有文青的特點。這倆人特喜歡跟老師互動。每次老師一講完課,子遊、子夏馬上過來給老師扇扇子,倒杯茶水。然後說,老師老師,您這課講得實在太好,太有意思啦,學生都聽不懂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