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帶領弟子論所欲,曾皙答曰願沐春風

2020-12-27 大人說

一日,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赤四個學生陪著自己的老師孔子。或許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師生五人團聚而坐,孔子是一位很開明的老師,教學風格活潑生動,很是得學生們的喜歡,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位老師的敬仰之之情「《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那麼這一天呢!孔子帶著四個學生郊遊外出,在野外盤腿而坐,「來,大傢伙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而有所隱晦,你們平時說沒有人了解你們,假如有人了解你,知你信你,你將會怎麼做呢?」

子路急忙說「如果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常受他國欺辱國有饑荒,那麼給我三年時間,就可以使他們有勇善戰並且有禮儀的教化。」

孔子微微一笑,又問冉求:「求,你呢?」

「我呀!我的話,如果是方圓六七十裡或者是五六十裡的小國家,交給我三年,可以使百姓衣食充足、無慮溫飽,至於禮樂教化只能等待君子來施行了。」

「你呢?赤」孔子又問道下一個學生。

「我不敢說我能做多少、又能做得了什麼,但是我願意學。在宗廟祭祀之活動中,亦或是諸侯國會盟之時,我願做一個穿著禮服戴冠的贊禮司儀之人。」

「曾皙,你呢?」

只見曾皙慢慢地將手邊的琴放下,琴聲頓而止,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

「無妨,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孔子答道。

「我的願望是陽春三月的時候啊,我和五六個大人再帶上六七個孩子,我們一起去沂水裡沐浴,然後在舞雩臺上在沐浴一下春風,幾個人一邊唱歌一邊走回去呀!」

「嗯!我贊同曾皙你的想法。」似乎本次的談論一次就結束了,除了被孔子贊同的曾皙,其他三個人在討論結束後便離開了,只有曾皙還留了一點小心思陪著老師。

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先進篇》,至於孔子為何會贊同曾皙所言之志,看《先進篇》的下文也沒有明確給出解答。筆者且從個人領悟上淺說一二,與各位看官分享,孔子之所以會笑子路是覺得,子路這人不夠謙讓,治國當以禮,說話一點也看不出懂得禮讓的意思,如何治國?後來曾皙又問冉求和公西赤他們的理想抱負又如何呢?孔子沒有明說,五六十裡自然也是國家,言下之意自然可以治理。至於公西赤只能做小司的話,誰又能做大司呢?

曾皙可真是個機靈的人,像《西遊記》裡孫悟空跟菩提祖師學藝的時候,就是多留了一個心眼,懂得了菩提在他頭上敲了三下的意思,後來才學會七十二變。曾皙等其他的學生都走了,回過頭來問老師如何評價大家的志向,真是個有心之人呢!不知道出於春秋之際的他們當時想到的是什麼,是憂心離亂的蒼生呢?還是哀痛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今日陽光正好,春三月風溫柔的吹過,桃花、梅花開得正燦爛,這正是上帝造物之妙。外出踏春賞心悅目,一時間物我皆忘、萬物皆齊於我,我與這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閉上眼睛,慢慢地感受上帝的創作,不由得發出驚嘆,冥冥中掌管著宇宙的神使這一切有生化的氣機。我們如同地球上的一個小小的細胞,感受空氣的流動如同大地的脈搏在震顫,自然孔子、曾皙或許不會像筆者聯繫到那麼多,但感受上都是相同的,無論是兩千年還是三千年,我們對於美的感受和領悟都是相同的。

或許在曾皙的理想中,天下再無戰事,人們可以結伴而遊,登山望遠、沐風而歌,再沒有多少令人憂心的事,人人安居樂業,天下早都一統大同,清平世界安享太平。記得抗戰期間的讀書人常常感嘆「偌大的北平,竟然放不下一處安靜的書桌。」正是這個道理,表面上看起來,人們是因無處學習、安心讀書而不滿,實則是因為全國抗戰,無處可以讀書,周恩來總理所說「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也是這個道理。

曾皙所描述的場景,與三人相比,看起來好像稀疏平常,好像沒有多大出息的樣子,可是脫離了歷史與時代的背景原因就如我們讀書斷章取義而不可窺其原貌了。孔子一生為了宣揚他的理想抱負奔走,能讓天下人得想平靜安穩,能使天下人心得享安息正是其溯源也!故而,孔子說,他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文/大人說 圖自網絡侵聯刪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獨贊曾皙
    孔子聽完了他們的回答,除了對子路所說發出一聲哂笑,對另兩人所言都沒有發表評論。接著,孔子轉而問曾皙。此時,曾皙一邊聽師兄弟們的談論一邊悠然地彈瑟,聽到老師的發問,他立刻鏘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說,我的志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同呀。孔子說那沒關係,人各有志啊。於是曾皙就一口氣娓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公西華成為孔門弟子當在孔子週遊完列國返魯之後,即65歲以後。所以《侍坐》中所記之事應該是孔子晚年的事。「侍坐」的意思是陪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 孔子問志
  • 資深文青一一孔子點讚曾皙之志
    孔子的弟子曾皙說自己平生最嚮往的不過是與幾個朋友去郊外春遊,穿著春服,在河邊沐浴,興致來了,就唱歌跳舞,然後詠而歸。為何這樣的人生理想,孔子卻深加讚賞呢?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出自《論語·先進》篇,是《論語》中少有的篇幅較長的一段文字。對於為什麼孔子認同曾皙志向,自古至今,各家眾說紛紜。
  • 孔子及弟子們的理想:新冠疫情下,中國文化煥發生命力
    《論語》記錄的多是孔子關於仁義禮智信的至理名言,而記錄孔子表情、神情、神色的文字,原本不多,更何況,這段文字還涉及到孔子的四大得意弟子。孔子的這四大弟子,不僅是他的得意門生,還是他的好朋友。據專家考證,孔老夫子師徒五人進行這段談話的時候,孔子當時約60 歲;子路比孔子小9 歲,約是51歲;曾皙比孔子小6歲,約54歲;冉有,比孔子小29歲,約31歲;公西華最小,比孔子小42歲,約18歲。子路、曾皙和老師僅相差不到十歲,他們的關係,可以算是亦師亦友了。冉有、公西華,大概就等同孔子的兒孫輩了。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而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孔子的思想學說是非常豐富的,他在日常教學中給予了弟子方方面面的指導。面對老師廣博的思想知識,子貢單刀直入,他想獲得一個既明確又可行的答案。而正是藉此一問,一條被後世奉為做人及處事經典準則就此產生。
  •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學屆對於曾皙的描述所隱喻的政治理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使得不少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採取時無所適從。本文嘗試從文本釋義入手,結合孔子「復禮」思想和「周禮」祈雨祭典儀式,探尋曾皙隱喻所可能傳達的政治理想。    本章可以視為一篇記敘文,緊緊圍繞交流政治理想這個主題,從起因、經過到結束,記敘生動而完整。
  • 曾皙要「一問三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第二部分
    孔子「問志」弟子「答志」背的怎麼樣?請點擊拖動進度條一句一句想想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 治國理政當懷「曾皙之志」
    近日重溫《論語》,對先進篇第25章孔子與弟子談志向頗有感觸。一日,孔子與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華、曾皙、坐談志向。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平日裡你們常說:『別人不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了你們,你們將怎麼辦?」
  • [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到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
  • 王曰美:孔子與人的主體性建構理論
    不問馬」(《論語·鄉黨》),重視和關愛人的生命、人的尊嚴,是人的主體性理論的出發點;仁政德治、「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是對人格、人權的尊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則體現出了對一般社會民眾命運的深刻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現實思考。
  • 孔子又讓談理想,顏回子貢不在,誰與子路爭鋒?
    生平最風光的事跡,就是曾把儒家五聖之一的曾子揍個半死,揍暈過去的曾子甦醒後,還得給曾皙嗑頭:「老爸您消消氣哈。」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門十大弟子之一,唯一把孔子氣得要「開除」師門的弟子。曾帶領魯國軍隊,大敗齊國進攻,從而贏得當權者信任,才把流落江湖的孔子復又接回魯國。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課文當中所記錄的就是孔子和幾個學生的一堂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是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所上的一堂簡短的課,讓他們各言其志。對於這幾個學生所回答的,孔子也給出了自己的態度,以此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師生關係的平等,比如因材施教,比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 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中可以思辨細品的問題
    於是子路欲燔fán臺。蒯聵懼,乃下石乞、壺黶yǎn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明知前路兇險,執意而往,這不就是逆行嗎?旗幟鮮明地反對參與叛亂的人,這不就是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嗎?明知自己單槍匹馬深入虎穴但卻怡然不懼還要縱火燒掉敵人站立的地方,這不就是視死如歸嗎?
  • 孔子最喜歡哪個弟子?
    推薦語:9月28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紀念日。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被譽為「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楊絳又是如何評價孔子與弟子的關係的呢?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前面,我曾寫文章談了自己讀《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諸多感想,其中有題目中四個弟子名字排序所體現的長幼有序的「禮教文化」,有子路身為大弟子「率爾而對曰」的當仁不讓,也有孔子借批評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表達自己的以禮治國的理想。
  •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們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
  • 孔子: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是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曾被放大在我們的教室牆壁上」。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孔子是主張非清貧無以明志嗎?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當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還是做我所愛好做的事吧。我們最久負盛名的師者排斥金錢嗎?
  • 部編版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再從更大的範圍,即文化史的意義來說,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研究中國文學史所不可忽視的。 孔丘與《論語》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稱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