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赤四個學生陪著自己的老師孔子。或許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師生五人團聚而坐,孔子是一位很開明的老師,教學風格活潑生動,很是得學生們的喜歡,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位老師的敬仰之之情「《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那麼這一天呢!孔子帶著四個學生郊遊外出,在野外盤腿而坐,「來,大傢伙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而有所隱晦,你們平時說沒有人了解你們,假如有人了解你,知你信你,你將會怎麼做呢?」
子路急忙說「如果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常受他國欺辱國有饑荒,那麼給我三年時間,就可以使他們有勇善戰並且有禮儀的教化。」
孔子微微一笑,又問冉求:「求,你呢?」
「我呀!我的話,如果是方圓六七十裡或者是五六十裡的小國家,交給我三年,可以使百姓衣食充足、無慮溫飽,至於禮樂教化只能等待君子來施行了。」
「你呢?赤」孔子又問道下一個學生。
「我不敢說我能做多少、又能做得了什麼,但是我願意學。在宗廟祭祀之活動中,亦或是諸侯國會盟之時,我願做一個穿著禮服戴冠的贊禮司儀之人。」
「曾皙,你呢?」
只見曾皙慢慢地將手邊的琴放下,琴聲頓而止,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
「無妨,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孔子答道。
「我的願望是陽春三月的時候啊,我和五六個大人再帶上六七個孩子,我們一起去沂水裡沐浴,然後在舞雩臺上在沐浴一下春風,幾個人一邊唱歌一邊走回去呀!」
「嗯!我贊同曾皙你的想法。」似乎本次的談論一次就結束了,除了被孔子贊同的曾皙,其他三個人在討論結束後便離開了,只有曾皙還留了一點小心思陪著老師。
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先進篇》,至於孔子為何會贊同曾皙所言之志,看《先進篇》的下文也沒有明確給出解答。筆者且從個人領悟上淺說一二,與各位看官分享,孔子之所以會笑子路是覺得,子路這人不夠謙讓,治國當以禮,說話一點也看不出懂得禮讓的意思,如何治國?後來曾皙又問冉求和公西赤他們的理想抱負又如何呢?孔子沒有明說,五六十裡自然也是國家,言下之意自然可以治理。至於公西赤只能做小司的話,誰又能做大司呢?
曾皙可真是個機靈的人,像《西遊記》裡孫悟空跟菩提祖師學藝的時候,就是多留了一個心眼,懂得了菩提在他頭上敲了三下的意思,後來才學會七十二變。曾皙等其他的學生都走了,回過頭來問老師如何評價大家的志向,真是個有心之人呢!不知道出於春秋之際的他們當時想到的是什麼,是憂心離亂的蒼生呢?還是哀痛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今日陽光正好,春三月風溫柔的吹過,桃花、梅花開得正燦爛,這正是上帝造物之妙。外出踏春賞心悅目,一時間物我皆忘、萬物皆齊於我,我與這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閉上眼睛,慢慢地感受上帝的創作,不由得發出驚嘆,冥冥中掌管著宇宙的神使這一切有生化的氣機。我們如同地球上的一個小小的細胞,感受空氣的流動如同大地的脈搏在震顫,自然孔子、曾皙或許不會像筆者聯繫到那麼多,但感受上都是相同的,無論是兩千年還是三千年,我們對於美的感受和領悟都是相同的。
或許在曾皙的理想中,天下再無戰事,人們可以結伴而遊,登山望遠、沐風而歌,再沒有多少令人憂心的事,人人安居樂業,天下早都一統大同,清平世界安享太平。記得抗戰期間的讀書人常常感嘆「偌大的北平,竟然放不下一處安靜的書桌。」正是這個道理,表面上看起來,人們是因無處學習、安心讀書而不滿,實則是因為全國抗戰,無處可以讀書,周恩來總理所說「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也是這個道理。
曾皙所描述的場景,與三人相比,看起來好像稀疏平常,好像沒有多大出息的樣子,可是脫離了歷史與時代的背景原因就如我們讀書斷章取義而不可窺其原貌了。孔子一生為了宣揚他的理想抱負奔走,能讓天下人得想平靜安穩,能使天下人心得享安息正是其溯源也!故而,孔子說,他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文/大人說 圖自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