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溫《論語》,對先進篇第25章孔子與弟子談志向頗有感觸。一日,孔子與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華、曾皙、坐談志向。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平日裡你們常說:『別人不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了你們,你們將怎麼辦?」
子路回答,希望有一國度,三年以後,可使百姓善戰、懂禮;冉求的希望是,得一小國,三年以後,可使百姓豐衣足食;公西華卻答到,能力有限,只願學習,做點宗廟祭祀;而曾皙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裝,約上友人,先到沂水邊洗浴一番,再到舞雩臺吹風乘涼,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最終,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想法呀!」。
在這四個人的志向裡,曾皙的志向貌似最低,子路是抱有國君之志,冉有也懷宰輔之意,公西華想當個司儀,只有曾皙心無「鴻鵠之志」,乃「寄情於山水之間」。但孔子卻對曾皙的志向頗為讚賞——「吾與點也」。可謂「志同道合」。孔子與四弟子談志向,為什麼獨對曾皙的回答給予了肯定?筆者認為,這其中涉及到幾種治國禮政理念的區別:一是定位為自己抓政績還是為人民謀福利;二是立足於當前還是謀劃於長遠;三是解決具體政事還是立志追求終極目標的實現。從子路、冉求、公西華的回答中,我們看到的是治國、化民的具體實踐,不過尚屬一時一事的成就。但是曾皙的回答卻是「出發點實在,歸宿點宏偉。」既能回歸到修身的本位,又能表達天下歸仁,百姓安寧幸福、和諧治國的終極目標,故而孔老夫子給了一個「贊」!境界有異,胸懷不同,其中真意,正在於此!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中國古代把官吏的道德修養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了諸如「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或者「以德養民」的民本思想,特別強調官德在治國理政中的主導作用。也就是說,想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前提必須正心修身。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這裡面包涵了古代賢哲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於當下我們領導幹部以德從政,嚴守政德底線的思想教育極其重要。當前,黨中央提出了「三嚴三實」的專題教育,將此作為做好新形勢下幹部工作的重要遵循,要求黨員幹部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踐行「三嚴三實」,不斷提高黨員幹部修身做人的水平。可以說,這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從政以德、重德修身」的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品質升華,與「曾皙之志」起到異曲同工之妙,講的就是治國禮政的修身養德之元。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往今來必成於實。」實幹興邦始終是治國理政的至上圭臬,明德修身則是做人處事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每個黨員應當心懷「曾皙之志」,認真踐行「三嚴三實」,從自身出發格物致知,正己修身,推己及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從而達到天下歸仁,人民共享太平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中共貴陽市花溪區委組織部)
【「求是網評」欄目投稿郵箱為wp@qstheory.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見,共同構築網上思想理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