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可以探究玩味的點很多,我選擇了五個方面和大家交流,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方面。
一.」侍坐」與「舍瑟而作」
文中的「侍坐」一詞的意思是在尊長近旁陪坐,「舍瑟而作」的意思是把瑟放下,站起來。這一方面說明課堂氛圍比較自由輕鬆,大家都可以坐著,還有學生可以鼓瑟,但需要注意宋以前的坐,多指席地而坐,坐的是蓆子,用的是矮几。另一方面,「陪坐」體現的是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而「舍瑟而作」還讓我們想起另外一個詞——「避席」,就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遜,回話或受命時要離開坐席,嚴重一點還要伏於地。《孝經》裡有一個典故叫「曾子避席」,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詞語的含義。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請大家看侍和避席兩個關鍵詞,它們從細節處體現了內心的尊敬,之所以本文入選《孝經》,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那是我們生命的賦予者,自不必言——還要對師長講「孝」,這其實是內心的敬畏感,因為師長是我們知識的布道者、人生的領路人。今天,我們不提倡見了老師要跪拜,但是源自內心的敬畏卻能喚起我們對生命的覺悟。
二.「千乘之國」和「有勇知方」
首先,「千乘之國」是一個用軍事實力標註國家規模甚至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概念,一乘就代表著一輛兵車加75名將士,1000乘,就是1000輛兵車加七萬五千名將士。在春秋之前這算是大國規模。但隨著兼併戰爭的進行,這個規模代表的國家實力也在貶值。
其次,是這些將士不都是常備軍,大多數成員是「國人」,所謂「國人」概念比較複雜,簡單理解就是包括貴族在內的以居住在城中和郊區為主的自由民,類似今天我們說的公民,但比公民概念的外延要小。他們平時為民,戰時每家出一人為兵。後來騎兵和步兵逐漸取代車兵成為戰場的主力,而隨著馬鐙的發明和在戰場應用,遊牧民族對漢民族的戰爭優勢越來越明顯。
再有,關於乘坐。如果是主將所在的車輛,中間的位置最尊貴,左邊是馭手,右邊是參乘又名車右,比如《鴻門宴》中的樊噲就是劉邦的參乘,這個位置的人一般都力大雄壯,兼有保衛職責;一般的兵車則是左邊弓手、中間馭手,右邊參乘。值得注意的是民用車輛則貴左,所以有一個典故叫「虛左以待」。
關於「有勇知方」,很多人斷章取義認為子路就是一個徒具匹夫之勇的傢伙,難怪孔子嘲笑他。其實這是誤解了子路和孔子。
首先,「勇」在《論語》中多次出現,比如《論語·子罕》「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論語•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顯然「勇」字含義匪淺。它絕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為正義奮不顧身。子路最後的死,就是勇的寫照。請看下面這段關於衛國出現叛亂,子路知死而不避難的文字
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蒯聵乃與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難。」……子路……造蒯聵kuǎikuì……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蒯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fán臺。蒯聵懼,乃下石乞、壺黶yǎn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明知前路兇險,執意而往,這不就是逆行嗎?旗幟鮮明地反對參與叛亂的人,這不就是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嗎?明知自己單槍匹馬深入虎穴但卻怡然不懼還要縱火燒掉敵人站立的地方,這不就是視死如歸嗎?最後的「君子死而冠不免」,這是把壯美演繹到了極致啊!
同學們是不是從這「勇」字裡讀出了大仁、大義和榮譽感。這讓我們想起來陳毅元帥的近乎絕筆的詩作《梅嶺三章》
1.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2.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3.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兩者或可相互印證。
並且,我們從文段中看到子路不僅僅談到了「勇」還提到了「知方」,所謂說書唱戲勸人「方」,可使「知方」,就是教化百姓使之明白並能遵循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這其實就是在講「為國以禮」了,所以孔子對子路的不滿不是說他能力不夠、水平不行,而是指向他的言行莽直以及對自己定位過高還有就是對他發言內容中「勇」和「方」的倒置問題了。首先子路的搶答以及為自己設置的過難的施政環境,前者固然顯示他胸懷磊落,為人直爽,後者也是他自信的表現,但是這又都代表他不夠謙遜、自視過高,這顯然有悖「禮」的內涵,都不是謙謙君子該有的風範,《左傳·襄公十一年》就講到這樣的話: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君子,從來都不只有階層義,更有德行義,動止合禮、行事有禮的人才足以稱為君子。老子《道德經》中也講「水」「幾於道」就是因為它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顯然在這一點上儒道並無分別,那就是要謙遜為人、卑下接物。
同時,子路的發言中先說有勇,再提知方,雖然一定程度上有著他設置客觀條件的因素:非常時期軍事立國,讓百姓有豪氣、有膽氣,敢於為了國家獨立、國家尊嚴而奮起鬥爭!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二者能否互換順序?顯然可以,因為方的概念比勇要大,「知方」的前提下,人可以「有勇」,而「有勇」不一定「知方」。這個順序可能是言為心聲,是子路性格的體現,但是卻不能體現甚至是有悖孔子的教誨,《論語·顏淵》中提到這樣的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按照孔子的主張排序,信第一,食第二,兵最後,「信」當然是禮的一部分,兵當然是勇的有機構成,由此可知,難怪孔子要「哂」子路一下子。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孔門十哲的子路絕不簡單,而老師孔子的「哂之」更是頗值得玩味。
三.「為國以禮」和「吾與點也」
「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禮」同「仁」是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這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禮」和「樂」也是不可分割的。比如本文中冉有就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特別是曾皙,老師和別的同學談話時他在鼓瑟,如果不明白這一點,我們會以為曾皙在搞小動作,或者是故弄玄虛。其實不然,「樂教」自古有之,《尚書·大傳》有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所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可見冉有關於「禮樂」的說辭雖有謙遜的成分,但也是在表示他對禮樂教化的敬畏,而曾皙的課堂鼓瑟其實是《論語》中描寫禮樂教化的細節真實的反映,《論語·述而》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與之相印證。
由此我們也可以反思我們建設文化自信一定離不開詩、書、禮、樂的薰陶。
明白了這點,我們再看孔子的「吾與點也」怎麼理解。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絕對是生動而真實的描寫。我們可以想見老夫子的神態、表情和肢體語言。很顯然,這是孔子對曾皙的由衷讚嘆,直接表揚。那麼,其他幾個人就不值得表揚嗎?不然。子路談軍事、冉有談經濟、公西華談宗廟和外交都是國家大事。特別是公西華談到的「宗廟之事」容易被忽略,甚至誤以為這就是封建迷信嘛。其實這是誤解了。
《左傳》就講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殷商時代自不必提,一年到頭每天都在祭祀,而周人尊禮,依然要敬神侍鬼。周王朝的立國基礎就是血緣宗法制,而宗廟又起著核心作用,我們看《禮記·大傳》中的一段話:
「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
這就形成了一種系統,使得一切政教統於宗廟,而表現出一種親親的倫理精神,所謂「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成為團結整個社會內容的力量。即使是之後禮崩樂壞,但是認定祭祀和宗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的觀念得到了傳承,就是因為其移風易俗的強大作用,以致使得「孝悌」必須成為每個人都必須有的德行,其倫理要求更可以不限於宗族之內,具有社會性的普遍行為規範。沒有了「宗廟之事」在那個時代是不得了的事情,其實,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要「慎終追遠」並且在一直踐行,比如我們清明要祭祖、要緬懷烈士,我們千萬不要數典忘祖,忘記了自己的根。
回到「吾與點也」。
從知人論世上考查,這堂談理想的班會課,當在孔子晚年,因為據劉寶楠《論語正義》考證,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又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魯適衛時56歲,時公西華年僅14歲,大概不可能隨孔子出國;又公西華是魯國人,也不可能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投師孔子,所以公西華成為孔子弟子當在孔子65歲返魯後。另外據清人林春溥pǔ考證,認為此事當在魯哀公十一年,孔子七十左右。雖然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了解了這些,再結合孔子一生的追求去思考,似乎對「吾與點也」就能理解的更深一些。
我們看曾皙的發言。
首先,曾點描繪了一幅暮春郊遊圖,其活動類似《蘭亭集序》中的「修禊事也」,同時也是一幅盛世太平圖景,如詩的語言,如畫的景色,融孔子的理想於好山好水輕歌曼舞之中。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禮治的最高境界是盛世太平,大同也好太平也罷,標準是什麼,王侯的享受嗎?不,是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啊。你看,曾皙說的,春天的陽光,青年的朝氣,沂水清清,雩臺微風,歌聲遙遙,舞姿飄飄,與天地相合,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生動寫照,也是孔子的一生好夢!與夫子理想契合。孔子高興!
其次,孔子雖然熱衷入世,但多次碰壁後心灰意冷,明白「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點志向,毫無政治功利的煙火氣,反而是一派悠然閒散,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為政」,與夫子心情契合。孔子欣慰!
再次,曾點描繪的場景,沒有濃墨重彩,這是一種學習聖人之道快樂的暗示,去除了功利心更沒有汲汲於富貴,與夫子安貧樂道的思想契合。孔子滿意!
最後就是「無招勝有招」的發言技巧了。可能曾皙是無心為之,我們姑且就做個小人,妄加揣測一下。
第一就是,發言的鋪墊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賣相好,產品的銷路會更好。我們看,曾皙的出場多麼的與眾不同,優哉遊哉,不慌不忙,不緊不慢,一派高人做派!
第二就是,發言的方法好。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曾皙的發言另闢蹊徑,與眾不同。他不講手段,不講方案,不講過程,直接講的是結果,是天下大治後的景象!讓聽者耳目一新。
第三就是,發言的時機掌握的好。等到大家都說好了,注意吸收了大家的優點,借鑑了大家的不足之後,老師叫到,才穩穩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就是,發言態度好。先謙恭地說自己的發言可能與其他同學的不一樣,表示自己無意標新立異,無意顯擺賣弄,博得大家的好感和老師的允許後才慢慢說出自己的觀點。
有以上這些,曾皙想不得到孔子表揚都難啊!
其實,四人發言,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前三人重點強調某一方面,談實現理想的過程,而曾皙談的是結果,本質上都能體現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的價值觀念,對於我們當代也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問我們:對四位弟子的發言,請你選擇一個做出評價。我們會選擇誰呢?又怎麼評價呢?其實這就涉及到多個角度評價的問題,要求大家有發散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獨立的有創建的想法。比如我們選擇評價子路的發言: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子路的發言讓人豪情萬丈,大丈夫就該「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要挑就挑重擔,要打就打硬仗。每個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結。但是要理性定位自己,切不可莽撞行事。做英雄要有本事,做大事要有基礎,如果只是口出大言,而計劃簡單,行動草率,難免貽笑大方,甚至誤國誤民。
如果我們換一種問法:弟子四人,你最喜歡誰?請給出理由。我們怎麼作答呢。 作答時請注意答題角度。
(1)善於吸取前人教訓,注意總結失敗的經驗。發言時態度謙恭,措辭謹慎。
(2)謹慎務實,謙虛有禮。能正確的定位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國為民服務。
(3)注意民生問題,注重抓經濟建設。「倉廩足而知禮節」,足民、富民之後才可以進行文化教育。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味急躁草率反而誤事。
我們交流完了孔門師生的政治抱負,接下來,我們再一起看一下關於這節課本身。
四.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成語,沂水春風,比喻深受孔學的教育與薰陶。後來又有一個演變詞語——如沐春風。受到薰陶和教育就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裡。有此可見孔子課堂是多麼的有魅力,是的,無論是老夫子的「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惜自貶來減輕學生發言的心理負擔,還是用「居則曰:不吾知也」來故意刺激學生的發言欲望,亦或是用「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來創設發言場景啟發學生發言都可見到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在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孔子儘量不打斷學生說話,而且讓他們應說盡說,你說我說,非常有利於交流分享,同時這種談理想、說抱負的班會課、談心課非常有利於師生相互了解,有利於融會貫通自己的思想主張。對於每個人的發言孔子都給於了中肯的評價,而像曾皙那樣的還毫不吝惜讚美之詞。從四人的不凡表現來看,孔子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五.幾點注意的問題
1.「為」字的翻譯,要根據賓語來靈活處理,在現代漢語中找到合適的替代詞。比如,後面是官職之類的就要翻譯為「擔任、做」,如果是國家就要翻譯為「治理」,其他諸如種植、建造、製作、充當、掌管、當作等等義項都是根據賓語的不同來靈活翻譯的。
2.毋:代詞,表無指,沒有誰。這是詞典中明確有的義項。
3.饑饉:指災荒。五穀不熟為飢,菜蔬不熟為饉。
六.建議性寫作
「當仁不讓於師」,孔門四弟子的理想哪個更具現實其可行性;
為國家為理想直面人生,孔門弟子無凡品
雖千萬人吾往矣——孔門弟子追求的價值意義
為民爭利,睦鄰友好——孟子的王道可以使國祚更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