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他主張「正名」,提倡德治,講求「孝、義、忠、信」。他反對殘暴統治,同情人民疾苦。他整理過《詩》、《書》、《易》、《禮》等古籍,對魯國編年史《春秋》作了增刪潤色。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歷史上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侍坐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3] 。居則曰 [4] :『不吾知也 [5] !』如或知爾 [6] ,則何以哉 [7] ?」
第一段寫孔子啟發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子路率爾而對曰 [8] :「千乘之國 [9] ,攝乎大國之間 [10] ,加之以師旅 [11] ,因之以饑饉 [12] 。由也為之 [13] ,比及三年 [14] ,可使有勇 [15] ,且知方也 [16] 。」夫子哂之 [17]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 [18] ,如五六十 [19]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0] 。如其禮樂[21] ,以俟君子 [22]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 [23] ,願學焉。宗廟之事 [24] ,如會同 [25] ,端章甫 [26] ,願為小相 [27] 。」「點!爾何如?」鼓瑟希 [28] ,鏗爾 [29] ,舍瑟而作 [30]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31] 。」子曰:「何傷乎 [32] ?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33] ,春服既成 [34] ,冠者五六人 [35]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36] ,風乎舞雩 [37] ,詠而歸 [38] 。」夫子喟然嘆曰 [39] :「吾與點也 [40] !」
第二段寫子路等分別談了自己的懷抱和志趣。
三子者出,曾皙後 [41]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 [42] ,其言不讓 [43] ,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44]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45]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46] ?」
第三段寫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逐一評價。
【提示】
一、《侍坐》是《論語》中自成段落的最長一章,記錄了孔子與四位弟子有關志向抱負問題的討論。先是孔子提出問題,接著是學生們暢所欲言,最後由老師總結,對學生的發言作簡短的評價。這也是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一次完整記載。
二、本文成功地刻畫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師長自居,謙遜地說自己只是比學生稍稍年長一點罷了他理解學生平時懷才不遇的苦悶,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討論的問題。他對學生的才能、特長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是一位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四位弟子的形象也表現得很清晰,子路志向遠大,直爽豪放,相當自負;冉有、公西華小心謹慎,格外謙虛;曾皙與眾不同,淡泊灑脫,但又好學勤問,最後還向孔子求教。這些都是通過人物的言語、神態、動作表現出來的,用詞準確精煉,記敘逼真而傳神。
三、曾皙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讚賞,應該如何理解?有的說是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儀式,即「雩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天下無道,這種舉行古禮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嚮往之。有的認為,孔子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到處碰壁,周遊列國,備受冷遇,不免有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曾皙希望過淡泊的生活,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因此得到孔子讚許。這些意見可以參考。
【注釋】
[1]選自《論語·先進》。題目是後加的。侍坐:陪孔子坐著。
[2]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曾皙(xī):名點,字皙,曾參的父親。冉有:名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他們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3]以吾兩句: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此就止而不言。以:因為。一日:一天,這裡意思是稍微大一點。乎:於,比。毋:不要。以:通「已",止。一說是「用」的意思,「毋吾以」,無人任用我。
[4]居:平時。則:往往,每每。
[5]不吾知:不知吾,不了解我。
[6]或:有人。爾:你們。
[7]則何句:那你們憑什麼為人所用呢?
[8]率爾:輕率而急促的樣子。
[9]千乘(shèng)句: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國家。乘:古代兵車,用四匹馬駕車。
[10]攝:通「籋」(niè),夾。一說,迫近。
[11]加之句:遭到別國的侵略而發生戰爭。加:加上。師旅:軍隊,這裡指戰爭。
[12]因之句:緊接著又發生了饑荒。古人認為,戰爭之後往往發生饑荒。因之:繼之。饑饉:饑荒。
[13]為之:治理它
[14]比及:等到。
[15]可使句: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善戰。
[16]且知句:而且懂得明辨是非之理。方:道理,道義。
[17]哂(shěn):微笑。
[18]方六句:方圓六七十裡。
[19]如:或者。
[20]足民:百姓豐衣足食。
[21]如其句:至於禮樂教化。
[22]以俟(sì)句:那要等待君子來做了。俟:等待。
[23]非日句:不敢說我能夠做到。
[24]宗廟句:指祭祀祖先的事。
[25]如會同:或者是天子與諸侯會面之事。如:或者。會:天子會一方諸侯。同:天子會四方諸侯於京師。
[26]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玄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禮冠。這裡均作動詞用。
[27]小相:小儐相。在諸侯祭祀或會盟之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稱「相"。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即士這一級。
[28]鼓瑟希: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了。曾皙當時正在鼓瑟,聽到老師提問,所以瑟聲稀疏了。希:通「稀"。
[29]鏗(kēng)爾:象聲詞。指鼓瑟結束時最後的聲音。一說,放下瑟時的聲響。
[30]舍瑟句:放下瑟,站了起來。作:起立。
[31]異乎句:不同於他們三位所說的。撰:述說。一說同「詮」,善言。又說指才能。
[32]何傷乎:有什麼關係呢。傷:妨害。
[33]莫春:暮春,陰曆三月。莫:通「暮"。
[34]春服句:春天的服裝已經穿定了,意即春天的氣候已經穩定了。
[35]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為成年,行冠禮,所以用冠者稱成年人。
[36]浴乎沂:在沂水洗澡。沂水在今山東曲阜南。相傳沂水邊上有溫泉。
[37]風乎句:在舞雩壇上吹吹風。風:用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yú):是古代祭求雨的地方,築壇而成。
[38]詠而歸:一路唱歌歸來。
[39]喟(kuì)然:嘆氣的聲音。
[40]與:讚許,同意。
[41]曾皙後:曾皙留在後面。
[42]為國句: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
[43]其言句:他說話不謙虛。
[44]邦:國家。與:同「歟",語氣詞。
[45]宗廟兩句:諸侯祭祀與會盟,這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嗎?
[46]赤也兩句:公西華說自己做小相,那誰還能做大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