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2020-12-09 袁白菜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他主張「正名」,提倡德治,講求「孝、義、忠、信」。他反對殘暴統治,同情人民疾苦。他整理過《詩》、《書》、《易》、《禮》等古籍,對魯國編年史《春秋》作了增刪潤色。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歷史上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侍坐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3] 。居則曰 [4] :『不吾知也 [5] !』如或知爾 [6] ,則何以哉 [7] ?」

第一段寫孔子啟發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子路率爾而對曰 [8] :「千乘之國 [9] ,攝乎大國之間 [10] ,加之以師旅 [11] ,因之以饑饉 [12] 。由也為之 [13] ,比及三年 [14] ,可使有勇 [15] ,且知方也 [16] 。」夫子哂之 [17]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 [18] ,如五六十 [19]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0] 。如其禮樂[21] ,以俟君子 [22]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 [23] ,願學焉。宗廟之事 [24] ,如會同 [25] ,端章甫 [26] ,願為小相 [27] 。」「點!爾何如?」鼓瑟希 [28] ,鏗爾 [29] ,舍瑟而作 [30]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31] 。」子曰:「何傷乎 [32] ?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33] ,春服既成 [34] ,冠者五六人 [35]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36] ,風乎舞雩 [37] ,詠而歸 [38] 。」夫子喟然嘆曰 [39] :「吾與點也 [40] !」

第二段寫子路等分別談了自己的懷抱和志趣。

三子者出,曾皙後 [41]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 [42] ,其言不讓 [43] ,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44]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45]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46] ?」

第三段寫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逐一評價。

【提示】

一、《侍坐》是《論語》中自成段落的最長一章,記錄了孔子與四位弟子有關志向抱負問題的討論。先是孔子提出問題,接著是學生們暢所欲言,最後由老師總結,對學生的發言作簡短的評價。這也是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一次完整記載。

二、本文成功地刻畫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師長自居,謙遜地說自己只是比學生稍稍年長一點罷了他理解學生平時懷才不遇的苦悶,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討論的問題。他對學生的才能、特長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是一位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四位弟子的形象也表現得很清晰,子路志向遠大,直爽豪放,相當自負;冉有、公西華小心謹慎,格外謙虛;曾皙與眾不同,淡泊灑脫,但又好學勤問,最後還向孔子求教。這些都是通過人物的言語、神態、動作表現出來的,用詞準確精煉,記敘逼真而傳神。

三、曾皙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讚賞,應該如何理解?有的說是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儀式,即「雩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天下無道,這種舉行古禮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嚮往之。有的認為,孔子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到處碰壁,周遊列國,備受冷遇,不免有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曾皙希望過淡泊的生活,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因此得到孔子讚許。這些意見可以參考。

【注釋】

[1]選自《論語·先進》。題目是後加的。侍坐:陪孔子坐著。

[2]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曾皙(xī):名點,字皙,曾參的父親。冉有:名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他們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3]以吾兩句: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此就止而不言。以:因為。一日:一天,這裡意思是稍微大一點。乎:於,比。毋:不要。以:通「已",止。一說是「用」的意思,「毋吾以」,無人任用我。

[4]居:平時。則:往往,每每。

[5]不吾知:不知吾,不了解我。

[6]或:有人。爾:你們。

[7]則何句:那你們憑什麼為人所用呢?

[8]率爾:輕率而急促的樣子。

[9]千乘(shèng)句: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國家。乘:古代兵車,用四匹馬駕車。

[10]攝:通「籋」(niè),夾。一說,迫近。

[11]加之句:遭到別國的侵略而發生戰爭。加:加上。師旅:軍隊,這裡指戰爭。

[12]因之句:緊接著又發生了饑荒。古人認為,戰爭之後往往發生饑荒。因之:繼之。饑饉:饑荒。

[13]為之:治理它

[14]比及:等到。

[15]可使句: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善戰。

[16]且知句:而且懂得明辨是非之理。方:道理,道義。

[17]哂(shěn):微笑。

[18]方六句:方圓六七十裡。

[19]如:或者。

[20]足民:百姓豐衣足食。

[21]如其句:至於禮樂教化。

[22]以俟(sì)句:那要等待君子來做了。俟:等待。

[23]非日句:不敢說我能夠做到。

[24]宗廟句:指祭祀祖先的事。

[25]如會同:或者是天子與諸侯會面之事。如:或者。會:天子會一方諸侯。同:天子會四方諸侯於京師。

[26]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玄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禮冠。這裡均作動詞用。

[27]小相:小儐相。在諸侯祭祀或會盟之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稱「相"。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即士這一級。

[28]鼓瑟希: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了。曾皙當時正在鼓瑟,聽到老師提問,所以瑟聲稀疏了。希:通「稀"。

[29]鏗(kēng)爾:象聲詞。指鼓瑟結束時最後的聲音。一說,放下瑟時的聲響。

[30]舍瑟句:放下瑟,站了起來。作:起立。

[31]異乎句:不同於他們三位所說的。撰:述說。一說同「詮」,善言。又說指才能。

[32]何傷乎:有什麼關係呢。傷:妨害。

[33]莫春:暮春,陰曆三月。莫:通「暮"。

[34]春服句:春天的服裝已經穿定了,意即春天的氣候已經穩定了。

[35]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為成年,行冠禮,所以用冠者稱成年人。

[36]浴乎沂:在沂水洗澡。沂水在今山東曲阜南。相傳沂水邊上有溫泉。

[37]風乎句:在舞雩壇上吹吹風。風:用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yú):是古代祭求雨的地方,築壇而成。

[38]詠而歸:一路唱歌歸來。

[39]喟(kuì)然:嘆氣的聲音。

[40]與:讚許,同意。

[41]曾皙後:曾皙留在後面。

[42]為國句: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

[43]其言句:他說話不謙虛。

[44]邦:國家。與:同「歟",語氣詞。

[45]宗廟兩句:諸侯祭祀與會盟,這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嗎?

[46]赤也兩句:公西華說自己做小相,那誰還能做大相呢?

相關焦點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賞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話劇。人物:孔子和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背景:孔子講學之處(我們可以想像為杏壇);事件:閒坐聊天。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有教無類,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不能容忍,並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私人授課的先河。只要願意學習,他都收之為徒。相傳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不管是聰明還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都可以使他提高。教育的對象是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前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就是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體現。
  • 賞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今天賞讀的是《論語》中的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因為課文篇幅較長,所以分別錄製了朗讀課文的音頻和賞析課文音頻,同學們可以相互參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這就是說,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孔子是中國以至世界的文化巨人,但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卻一直備受批判。孔子的偉大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以「仁政」、「禮樂」為核心的政治思想;二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讓孔子受批判的是他的政治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做客中央電視臺,在「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 今天這句有教無類,正好就是昨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延續 所以解釋起來特別簡單 有教無類這句流行的解釋是,人不分賢愚貴賤,各類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這麼理解肯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結合昨天的講解,「無類」其實和「無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述而篇第七:本篇講孔子的言行;泰伯篇第八:本篇講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子罕第九:本篇講孔子的言論,主要是孔子的行事風格;鄉黨篇第十:本篇講孔子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本篇講孔子的教育言論;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熟悉《論語》的讀者都該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每一章長短不一,但大多相當於微博,不超過140個字,相對凌亂。但《論語》中有一章,全文315字,具有完整的故事,人物鮮明,對話精彩,意味深長,那就是《侍坐章》。其中有關三月三上巳節的遐想,更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公案。
  • [名師課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 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理
    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結晶,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未來。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 「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教育思想,至今對教育事業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劃時代的意義。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在教學上第一次讓有教無類成為現實。在孔子的時代,是等級森嚴的時代,讀書是貴族階層的專利,平民階層是沒有讀權利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讓有教無類成為了現實。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也是他能夠成為萬世師祖的重要原因。
  • 鐵憨弟子如何把孔子懟到指天發誓?有教無類能幫我們運用到哪?
    《先進》是《論語》的第十一篇,據南懷瑾先生介紹,他們當年讀《論語》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而不是現在的第一篇《學而》。 《論語》本來也是沒有篇名的,後人為便於區分才把前兩個字提出來標為篇名,像「晚清怪傑」辜鴻銘先生把《論語》翻譯為英語時就直接把篇名省略掉。 「先進」在書中的意思就是「前輩、古人、先人」。 《先進》篇中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所謂「研學旅行+情景教育」,說白了即「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遊學精神。最早的踐行者可溯源到「萬世先師」孔子。孔子一生帶領弟子們遊歷天下,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杏壇設教,開啟了體驗式情景教學的新篇章。但在歷史流轉、朝代更替的漫漫時間長河裡,其遊學精神、尊師重教的理念反而被今人逐漸淡化忽略。
  • 教育探索: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義,看完長見識了!
    【摘 要】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孔子是把他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首次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結晶,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未來。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 「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教育思想,至今對教育事業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