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四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天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讓「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早在2012年,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上,習近平就以「十個更好」回應人民關切,其中「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2017年7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以「八個更」再次回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依然居於首位。
那麼,什麼是「更好的教育」?從一份份教育改革文件的出臺與推進,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教育之「變」的端倪——結合「研學旅行+情景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之一。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視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2017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要求推行自然、歷史、地理、科技、人文等多種類型活動。同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則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強調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培養跨學科的實踐性課程。
所謂「研學旅行+情景教育」,說白了即「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遊學精神。最早的踐行者可溯源到「萬世先師」孔子。孔子一生帶領弟子們遊歷天下,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杏壇設教,開啟了體驗式情景教學的新篇章。但在歷史流轉、朝代更替的漫漫時間長河裡,其遊學精神、尊師重教的理念反而被今人逐漸淡化忽略。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已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率先在鄉村教育公益中推行「研學旅行+情景教育」的新模式。今年9月10日教師節,中國平安智慧村教開啟的名家情景直播第五課——「半部論語遊天下」,正是一次鄉村教育升級與改革的積極探索。
作為向孔子致敬的教師節獻禮課程,平安智慧村教特邀了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祥林擔任老師,在山東曲阜孔廟進行直播授課;並於同一天正式上線「雙師課堂」與「三點半課堂」,從而為鄉村孩子們打造更具有先賢智慧、更符合時下教育改革的新型教育課堂。
重續孔子教育理念傳播教育公益種子
觀孔子遊學行跡,是為了與孔子的教育理念建立起連結。
作為「遊學鼻祖」,孔子在各地吸引了諸多追隨的學生。據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在賢人中,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司馬牛等,也有貧賤出身的顏路、顏回、仲弓等人。《論語·述而》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大意是凡以「禮」表向學之心的學生,孔子都會收為門徒、來者不拒,體現了不分貴賤、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除了擴大教育範圍,孔子在遊學中,還特別注重師生平等交流,形成精思善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從具體情景出發,孔子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激勵學生答疑問難、碰撞思想火花,探索創新學問。如果說「有教無類」反映了公平教育的問題,那麼「因材施教」則是希望讓學生們在教育過程中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
在官府壟斷教育的時代裡,先賢既已打破貴賤之分,開辦民間私學,擴大教育範圍。反觀當下,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基礎薄弱,資源分配不公平不充分,至今仍沒有徹底解決。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指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基本任務仍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通過改善教育治理,應對城鄉教育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而平安智慧村教正是朝著「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發展方向。此次「半部論語遊天下」的名家情景直播第五課,不僅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更創新了遊學式情景教育,希望讓鄉村孩子們也有享有豐富多彩、更好質量的智慧課堂。
除了平安智慧村教平臺「三村暉」,本次直播課還通過中國網、人民視雲、網易新聞等權威媒體平臺直播,直接惠及全國平安智慧小學乃至更廣大範圍的鄉村師生們。不必真的花錢去旅行,鄉村孩子們可以直接在學校裡翻越認知的高山,徜徉知識的海洋,收穫不一樣的平安智慧村教課堂。
那麼,更多的鄉村教師從何而來?今年下半年,平安智慧村教計劃重點打造「1+N」系列國學主題精品課程,以名師課堂為引導,聯動全國支教志願者,共同發起「隨時隨地,情景支教」活動,呼籲人人為師。其倡導志願者出遊期間,結合身邊場景,為鄉村孩子遠程錄製N堂「情景微課」。
從開啟名家情景直播課堂,到延續與傳承至賢的公平教育理念,呼籲更多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參與支教,平安智慧村教表面上在攜手古人共繪教育藍圖,實際上是希望將教育公益的種子傳播得更遠。
追尋孔子遊學足跡創新智慧情景教育
提起孔子,大概每個人都會直接脫口而出「偉大的教育家」。但對於他一生都在踐行的教育理念,又有多少人真正地明了?
人們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卻忽略了緊接著的後半句「遊必有方」。整句話聯繫起來理解,表達的是子女應孝敬父母,而遠遊則很難做到這點;但如果一個人遠遊是有明確目標與偉大志向時,並非不可。
回溯孔子生平,他恰恰踐行了「遊必有方」的人生信條。據統計,孔子在世七十多年中,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是離開魯國的。年輕時,他就已開啟遊學之旅,到周問禮於老聃,到晉學琴於師襄,到齊聞《韶》樂,到宋得《坤乾》……直至50多歲,孔子更是帶著弟子走了一場「長途」遊學之旅。從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與其弟子在外遊學14年,最遠到達楚國邊境。
在那個沒有便捷交通工具的古代,在「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的亂世裡,孔子的遊學並非易事。雖然途中飽嘗艱辛,但他堅持遊中問學教學,遊中悟道傳道,從而留下了弟子記載的千古名篇與傳世思想。
孔子遊學,與現今理解「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遊方式相去甚遠,值得今人反思。而今中國平安智慧村教升級了全新的情景教學模式,邀請名家和志願者打造「1+N」系列國學主題情景課程,帶領鄉村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實際上是繼承和改良了孔子的遊學教育理念,為之賦予了更加智慧的學習條件。
中國平安智慧村教開創的名家情景直播課,可謂是樹立起國學情景教育的標杆。首先在本次課程老師的選擇上,孔祥林堪稱是世界上最為了解孔子的專家之一。他既是孔子的後人,亦在國學領域中赫赫有名,主持「世界孔子廟研究」「世界書院研究」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和全球各國做過100多場中國傳統文化講座,並被授予「山東省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
直播當晚,央視《晚間新聞》報導並採訪了孔祥林老師對於此次課程的看法,「在孔子的這個地方講孔子,在教師節就特別有意義。」這個意義,不僅是對尊師重教思想的崇尚,更易於孩子們更好地融入遊學式的情景學習。
所謂「遊學」,顧名思義,邊遊邊學,故上課地點不在學校,而在充滿孔子文化符號的曲阜孔廟。在「半部論語遊天下」主題下,孔祥林老師採用「論語」書簡等教學道具,結合孔子周遊列國走過的地方風物,生動描繪出一幅論語歷史地圖;同時以深入淺出的授課語言,娓娓道來孔子遊歷天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生平故事與傳世思想。孩子們在孔廟中遊玩,也在孔廟中學習,「情景」因「遊」而生。
去年起,平安智慧村教就以「不到黃河不懂詩」開啟了名家情景直播第一課。此後,平安支教帶領鄉村孩子們的遊學旅程,就涉足了魯迅故居、廣西百色靖西、嘉峪關絲綢之路等地,特邀了曹文軒、李健、於賡哲等文學、音樂、歷史領域的名家學者,以「研學旅行+情景教育」的平安智慧村教課堂,將幫助更多鄉村孩子突破地域的局限,享有更公平與高質量的智慧教育。
平安智慧村教助力鄉村「教育升級」
先賢先知給予的教育啟示再明白不過了。近代,致力於鄉村教育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讓每個人中國人都受到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影響著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今天,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提出「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的教育觀,把「更好的教育」列為人民的期盼之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消費升級」在大眾熱議的浪潮聲中此起彼伏,可見的「教育升級」也將成為下一個全民關注的焦點。誠如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所言,「過去70年,中國教育主要的任務是普及和規模增大。當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時,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等是核心目標,概括起來就是結構性改革。」
從公平教育、平民教育,再到「更好的教育」,國內各教育機構、公益組織,乃至每個普通家庭的家長,均在持續探討與探索。作為深耕於教育公益的企業之一,中國平安持續20餘年投入教育精準扶貧,不斷為尊師重教創造更高的教育條件,努力彌合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升級鄉村教育發展水平。
今年初,中國平安成立30周年之際,宣布啟動「三村工程」扶貧公益項目。其中,「村教」旨在開創並推廣「平安智慧小學」模式,升級1000所學校,培訓10000名鄉村教師,通過打造全國最大的智慧支教平臺「三村暉」,打通線上線下的支教渠道,長期開展「平安雙師課堂」和「三點半素質課堂」,構建全方位的智慧支教模式。
若追根溯源,是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啟遊學式的情景教育。如今,平安智慧村教向先賢致敬,試圖延續與升級這種教育理念,讓更多人參與到「研學旅行+情景教育」的公益支教中,讓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公平和「更好的教育」。
(本文為推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