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可以上學校讀書。但是,在古代,教育都是官府辦的,官府為了培養人才,辦起了官學,能夠入學的人,都是貴族子弟,那時的學校,是貴族子弟學校。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入學的,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
1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出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因為他對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孔子、聖人。是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民辦學校。私人興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偉大的創舉,也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場最偉大的革命。孔子先後教育過的學生有三千餘人,其中優秀者七十二人,所以後人稱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漢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在他著的《史記》中,不僅寫了《孔子世家》,將孔子與公侯宰相併列,還寫了《仲尼· 弟子列傳》,專門記述孔子的學生,可見孔子的教育事業影響之大,在歷史上地位之高。
2
自孔子以後,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就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格局,教育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歷朝歷代都有官府辦學和民間辦學兩種形式。官府辦學,往往有很多清規戒律,將很多人排斥在學校之外。私塾則不然,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少有清規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能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辦學,於是產生了書院、學堂、私塾、家塾等,為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今天,這句話並無驚人之處,而在當時,教育是貴族階層的特權,說這句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是對當時等級制度的一種挑戰,是要冒風險的。幸而,當時正值春秋戰國時代,等級制度雖然森嚴,但思想意識的統治並不嚴,百家爭鳴之風很濃,各種學說可以自由發揮,孔子的「有教無類」之說,雖然有悖於當時的等級制度,卻沒有遭遇到圍攻或迫害。此事若發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思想統治之後,孔子必將遭到殺身之禍。
3
孔子不僅創立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個偉大的實踐者。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悟未嘗無悔嫣。」脩,脯也;十脯為一束,古人相見以禮,束脩是當時最微薄的禮物。孔子說,不論什麼人,只要帶十條以上的肉乾來向我求教,我沒有不教誨的,換言之,任何人只要尊重我,誠心誠意以禮來向我求教,我都教他,絕不拒絕。後人將「束脯」解釋為學費,那是對孔子的曲解。
4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有出身貴族的,也有出身平民的,甚至有出身社會最底層的,父母從事賤業的,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仲弓的父親是「賤人」,可能是從事某種被人瞧不起的低賤之業,但是孔子仍然收仲弓為學生。在仲弓向他求教如何從政時,孔子並不認為可笑,而是很認真地教導他從政應注意的事項,不僅如此,孔子還通過實際考察,發現仲弓有德行,是個人才,「可使南面」,即可以擔當管理諸侯國的大任。當時,可能有人不同意孔子的意見,認為像仲弓這樣出身微賤的人,怎麼能擔當治理諸侯國的大任呢?於是,孔子打了個比喻:耕牛生下的小牛,牛毛儘是赤色,兩隻角也生得很周正,像這樣的小牛不用作祭祀,山川會捨得嗎?意思是說,雖然仲弓的父親是賤人,但是仲弓本人卻是個品德高尚而有才華的人,我們怎麼能不用他呢?在兩千多年前,在那個等級制度很嚴格的社會裡,孔子能提出不論家庭出身,不管父母是哪一類人,只問人的品德和才幹,用人「唯德唯才」的觀念,這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5
孔子的私人辦學,也就是民間辦學,是中華民族教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也是劃時代的學說。在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個教育創舉,以及隨之而來的教育理念,為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子孫,打開了受教育的大門,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今天,中華民族璀璨輝煌的文化為世界各民族所崇尚,孔子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用什麼詞都不足以表達孔子貢獻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