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2020-12-09 騰訊網

在今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可以上學校讀書。但是,在古代,教育都是官府辦的,官府為了培養人才,辦起了官學,能夠入學的人,都是貴族子弟,那時的學校,是貴族子弟學校。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入學的,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

1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出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因為他對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孔子、聖人。是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民辦學校。私人興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偉大的創舉,也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場最偉大的革命。孔子先後教育過的學生有三千餘人,其中優秀者七十二人,所以後人稱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漢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在他著的《史記》中,不僅寫了《孔子世家》,將孔子與公侯宰相併列,還寫了《仲尼· 弟子列傳》,專門記述孔子的學生,可見孔子的教育事業影響之大,在歷史上地位之高。

2

自孔子以後,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就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格局,教育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歷朝歷代都有官府辦學和民間辦學兩種形式。官府辦學,往往有很多清規戒律,將很多人排斥在學校之外。私塾則不然,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少有清規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能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辦學,於是產生了書院、學堂、私塾、家塾等,為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今天,這句話並無驚人之處,而在當時,教育是貴族階層的特權,說這句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是對當時等級制度的一種挑戰,是要冒風險的。幸而,當時正值春秋戰國時代,等級制度雖然森嚴,但思想意識的統治並不嚴,百家爭鳴之風很濃,各種學說可以自由發揮,孔子的「有教無類」之說,雖然有悖於當時的等級制度,卻沒有遭遇到圍攻或迫害。此事若發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思想統治之後,孔子必將遭到殺身之禍。

3

孔子不僅創立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個偉大的實踐者。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悟未嘗無悔嫣。」脩,脯也;十脯為一束,古人相見以禮,束脩是當時最微薄的禮物。孔子說,不論什麼人,只要帶十條以上的肉乾來向我求教,我沒有不教誨的,換言之,任何人只要尊重我,誠心誠意以禮來向我求教,我都教他,絕不拒絕。後人將「束脯」解釋為學費,那是對孔子的曲解。

4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有出身貴族的,也有出身平民的,甚至有出身社會最底層的,父母從事賤業的,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仲弓的父親是「賤人」,可能是從事某種被人瞧不起的低賤之業,但是孔子仍然收仲弓為學生。在仲弓向他求教如何從政時,孔子並不認為可笑,而是很認真地教導他從政應注意的事項,不僅如此,孔子還通過實際考察,發現仲弓有德行,是個人才,「可使南面」,即可以擔當管理諸侯國的大任。當時,可能有人不同意孔子的意見,認為像仲弓這樣出身微賤的人,怎麼能擔當治理諸侯國的大任呢?於是,孔子打了個比喻:耕牛生下的小牛,牛毛儘是赤色,兩隻角也生得很周正,像這樣的小牛不用作祭祀,山川會捨得嗎?意思是說,雖然仲弓的父親是賤人,但是仲弓本人卻是個品德高尚而有才華的人,我們怎麼能不用他呢?在兩千多年前,在那個等級制度很嚴格的社會裡,孔子能提出不論家庭出身,不管父母是哪一類人,只問人的品德和才幹,用人「唯德唯才」的觀念,這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5

孔子的私人辦學,也就是民間辦學,是中華民族教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也是劃時代的學說。在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個教育創舉,以及隨之而來的教育理念,為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子孫,打開了受教育的大門,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今天,中華民族璀璨輝煌的文化為世界各民族所崇尚,孔子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用什麼詞都不足以表達孔子貢獻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貴族教育」的殘酷性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當時的周天子以及諸侯國的君王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教育在治理國家,以及維護貴族統治中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的開端,但是這種所謂的「貴族教育」,只能是一小部分貴族子弟才能享受的特權。
  • 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實現嗎
    ■韓浩月  孔子有三千學生,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與顏回、子貢、冉伯牛等弟子的故事流傳甚廣。孔子教學生不拘一格,更是不拘一地,周遊列國,走到哪兒教到哪兒,大道之上,樹蔭之下,都是孔子上課的好場所。  出生於1958年的朱永新先生,一直是新教育理念的推廣者與踐行者,他於2000年發起的新教育實驗,提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宗旨,在這個宗旨裡,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蕩然無存,從生活層面尤其是從感受層面去重新評斷教育,對於習慣了在教育體制裡思考的人來說,這是一次不小的衝擊。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所謂「研學旅行+情景教育」,說白了即「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遊學精神。最早的踐行者可溯源到「萬世先師」孔子。孔子一生帶領弟子們遊歷天下,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杏壇設教,開啟了體驗式情景教學的新篇章。但在歷史流轉、朝代更替的漫漫時間長河裡,其遊學精神、尊師重教的理念反而被今人逐漸淡化忽略。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所謂「有教無類」就是,無論上下尊卑,只要給老師(孔丘)交了學費(束修),他就會收下這個學生。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對只有貴族才能進入學校的等級制度的衝擊,具有很大的歷史進步性。當然2500年前提出的消除種類與類別的教育理念與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還有許多可借鑑之處,但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卻始終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有必要在此澄清。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孔子心下甚是不喜,心說:跟老夫學了這麼久,都學到哪裡去了?一遇事就慌張成這樣,成何體統!便淡淡發問:「外面發生何事啊?」弟子連禮數都忘了,也不躬身,只倉促答道:「老師,外面來了一個互鄉的孩童,他……他要向老師求學!」一聽說互鄉,原本強作鎮靜的其他弟子再也繃不住了,紛紛交頭接耳起來,神情、語態中頗有不屑和義憤之色。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 孔子的有教無類公立學校不用學,也學不了
    孔子是私立學校,也不是名校,沒資格掐尖,只能有教無類的多招生,以求碰上有前途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72,成才比例不高,遠低於擴招前中國的大學生錄取比例,由於孔子當時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來找他學習的如子路這樣的粗人很多,能教出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這三千人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真正的教育應該「有教無類」
    (9月17日 東南網)      三明市第二中學是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作為一個優秀的中學,其教學質量毋庸置疑,但近期家長反映的其搞「實驗班」映射出學校教育理念有待提升。受高考政策的影響,一直以來,成績是決定學生命運的基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尤其是高考政策都在不斷優化。真正的教育應不以成績論「英雄」,做到「有教無類」。
  •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有教無類」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來的教育理念,意思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孔子看來,教育連高低貴賤都不能有所區分,該學校卻以相貌醜俊來決定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是比以高低貴賤區分學生更加惡劣,實在是荒唐至極。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本質是關注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強調在教育中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貴族壟斷知識、「學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謂的「胄子」「國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矛頭直指「學在官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是他實行「有教無類」的證明。孔子強調「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則是文武兼備。重視各門課程開設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強調的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招收學生時掐尖嗎?其「有教無類」的主張對今天有什麼啟發?
    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樂觀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從功能角度分析,教育有兩個目的。一是傳授知識,二是選拔人才,掐尖的本質就是通過選擇學生在人才的選拔過程中取得更好成績。作為孔子來說,選拔人才並不是他的「考核指標」,自然也就沒有掐尖的需求了。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 今天這句有教無類,正好就是昨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延續 所以解釋起來特別簡單 有教無類這句流行的解釋是,人不分賢愚貴賤,各類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這麼理解肯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結合昨天的講解,「無類」其實和「無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