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作為私學的辦學方針,與貴族官學的辦學方針相對立。官學以貴族身份為入學受教的重要條件,以此保證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有教無類」則打破貴賤、貧富和種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這是歷史性的進步。
孔丘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泛地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只要本人有學習的願望,主動奉送10條肉乾以履行師生見面禮,就可以成為弟子。事實表明,他的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有齊、魯、宋、衛、秦、晉等國,分布區域交廣。弟子的成分複雜,出身於不同的階層和階級。大多出身於平民,如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窮困至於三天不舉火十年不製衣的曾參、居室蓬戶不完上漏下溼之原憲、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的仲弓。也有個別商人出身,如曾經從事投機販賣的子貢。還有少數出自貴族的,如魯國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宋國的司馬牛等。孔丘私學之中,弟子品類不齊,各色人物都有,實是「有教無類」的活標本,當時有人對此不理解,產生中或者哪個疑問。南郭惠子問子貢說:「孔夫子的門下,怎麼那樣混雜?」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自己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願意來的不拒絕,願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醫之門病人多、良工之旁彎木多一樣,所以父子門下人品混雜。」門下人品混雜,皆能兼收並蓄,教之成才,這說明教育家胸懷的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明善化。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 方針。滿足了平民受教育入學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以上是《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