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2020-12-15 中公教師網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作為私學的辦學方針,與貴族官學的辦學方針相對立。官學以貴族身份為入學受教的重要條件,以此保證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有教無類」則打破貴賤、貧富和種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這是歷史性的進步。

孔丘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泛地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只要本人有學習的願望,主動奉送10條肉乾以履行師生見面禮,就可以成為弟子。事實表明,他的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有齊、魯、宋、衛、秦、晉等國,分布區域交廣。弟子的成分複雜,出身於不同的階層和階級。大多出身於平民,如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窮困至於三天不舉火十年不製衣的曾參、居室蓬戶不完上漏下溼之原憲、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的仲弓。也有個別商人出身,如曾經從事投機販賣的子貢。還有少數出自貴族的,如魯國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宋國的司馬牛等。孔丘私學之中,弟子品類不齊,各色人物都有,實是「有教無類」的活標本,當時有人對此不理解,產生中或者哪個疑問。南郭惠子問子貢說:「孔夫子的門下,怎麼那樣混雜?」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自己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願意來的不拒絕,願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醫之門病人多、良工之旁彎木多一樣,所以父子門下人品混雜。」門下人品混雜,皆能兼收並蓄,教之成才,這說明教育家胸懷的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明善化。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 方針。滿足了平民受教育入學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以上是《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人人應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便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充分表現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開創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有教無類」是泛愛眾,而親仁」的具體化。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本質是關注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強調在教育中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貴族壟斷知識、「學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謂的「胄子」「國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矛頭直指「學在官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是他實行「有教無類」的證明。孔子強調「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則是文武兼備。重視各門課程開設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強調的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所以從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底層人民,由於思想基本上都禁錮與土地和生活之上,也就失去了反抗不公正待遇的能力。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並創辦私學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出生。作為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帶領儒家學派在「百家爭鳴」的局勢中脫穎而出。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也。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
  • 儒家思想旨在讓百姓失去智慧?有教無類、中庸之道給出了答案
    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說儒家思想旨在剝離百姓智慧,以便更好統治?這種說法無疑是偏激且不客觀的。孔子不僅不提倡「讓百姓失去智慧的教育」,而且還提倡「有教無類」,只要想學,不論地位如何,不論貧窮富有,都可以受到教育。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漢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在他著的《史記》中,不僅寫了《孔子世家》,將孔子與公侯宰相併列,還寫了《仲尼· 弟子列傳》,專門記述孔子的學生,可見孔子的教育事業影響之大,在歷史上地位之高。 私塾則不然,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少有清規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能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辦學,於是產生了書院、學堂、私塾、家塾等,為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考點|關於孔子的教育思想你能記住多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