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02-19 四川教師公招考試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是中人這部分,中人是有條件接受教育,可以對它們談高深的學問。

孔子認為教育對象應當「有教無類」。「有教無類」的本意是在教育對象上,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都可以入學。

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選集。詩有風、雅、頌三種類型。

《書》又稱《尚書》,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是根據一些歷史文獻編撰而成。

《禮》又稱《士禮》,傳於後世稱為《儀禮》。孔子認為,禮是立國之本,在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樂》:「樂」是各種美育教育形式的總稱,內容廣泛,與詩、歌、舞、曲密切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生活中,樂與禮經常配合發揮作用而為政治服務,所以禮樂常常並提。

《易》又稱《周易》,是一部卜筮之書。

《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1)教學三個過程:學—思—行

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複習才能牢固掌握。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強調「學以致用」。

(2)啟發誘導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早幾十年。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並了解學生的特點。孔丘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談話,二是個別觀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4)好學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要有好學、樂學的態度;要有不恥下問的態度;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孔子主張德政,對君子強調三方面額修養要求,「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主張把官職與學習緊密聯繫起來,可見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養的是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其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大體是以「孝悌」為本,以「禮」為規範,以「忠恕」為一貫,以「中庸」為準則。此外還提倡智、勇、信、義等道德。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 )。

A.《禮記》 B.《學記》 C.《論語》 D.《老子》

2.「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 )。

A.《學記》 B.《論語》 C.《尚書》 D.《孟子》

3.「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 )。

A.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B.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C.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D.教育與科技的關係

【參考答案】:1.B;2.A;3.A。

以上為《學記》中的教育思想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考點|關於孔子的教育思想你能記住多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本質是關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強調在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孔子認為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學生,學生的學遠比老師的教更重要。孔子對學生的指點與啟發具有獨到之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自幼受到西周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好學不倦,中年時開辦私學,任教40餘年。《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據,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就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思想進行分享,希望助廣大考生一臂之力。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人人應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便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段記載正好確切地剖明了孔子「有教無類」、「來者不拒」的矢志於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孔子關於人人都應受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對於普及教育。傳播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是起了積極作用的。人人可以通過教育革新自我 承認人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是教育思想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1、學思結合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偉大的老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傑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創規模巨大的私學,實行「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促進了文化學術的下移。他強調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從事古代典籍的繼承和整理,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學教育體系的基礎。他誨人不倦的為師風範,為後人樹立了光輝榜樣。他實施了許多好的教育方法,總結出了許多精闢的教育原則,如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學思並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於改過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且行之有效的。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一、性近習遠: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禮記·學記》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君王就已經把教育放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孔子一生,繼承了三代發展教育的智慧,把大半生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人才培養上,積累了極為寶貴的教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性」,指人的先天本性。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私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教育的普及思想,可見孔子等人思想之先進。雖然還未考證出誰是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但是孔子是歷史上所創辦的私學的規模是最大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孔子收了弟子三千,出眾者有七十,以顏回、子路、子有、伯牛等人為代表。孔子的思想多見於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之中,主要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這點和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有巧妙的相似之處。
  • 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八大精髓
    這固然在於他的思想學說恢宏博大,社會精英們對此有一個逐漸領會和認識深入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他生前的「滋蘭樹蕙」,培育了不少理想的種子。孔子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