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要求孔子學院美國中心登記為「外國使團」。對此,趙立堅表示美方的做法是對中美合作項目正常運作的妖魔化、汙名化,堅決反對美方要求。
政治問題我們也不便討論,不過從孔子學院,立馬就聯想到孔子。孔子自古以來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要求大小二哥看到孔子像要拜一拜,畫面喜人。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
1、學思結合
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在《論語·為政》中記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習與思考兩者辯證統一的關係。孔子的這一思想,指出了「學」是知識的源泉,是思的基礎,以「博學」、「多聞」、「敏而好學」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然後能行,思然後有得。」孔子這一學思結合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確實具有實際意義。
2、啟發引導
學習應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強迫式的學習容易造成求學者的厭惡情緒。孔子認為掌握知識應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反對機械式地死記硬背,被動式的學習。「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要在學生想弄懂知識又不是太明白的時候,採取啟發式教學,這樣才能將讓學生自己掌握知識,學會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教學的教學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是教育主流,可見孔老夫子對於教育的理解之通透。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指君子應該博學多才,學問不應局限於某一領域的知識技能。當時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周遊列國學習,引導學生擴大眼界與知識面,從「文、行、忠、信」四個方面教育學生。這樣的教學理念是德育與智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具體體現。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小學語文的課標在育人理念上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指導了當今小學語文學習內容強調學習廣博而又深遠的理念。全國部編版教材實行後,教材中選入了不少的儒家代表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很多《論語》中的內容。《論語》已日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輔助教材。
而儒家學說對於道德教育上的影響,仍舊是中國教育文化基因。《論語》在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制定上,在語文教育與德育的統一上,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論語》中提到,「立言者必先立德」。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君子要做個「仁者」,做到「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論語》中的倫理本位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與學生心智成長的發展規律是契合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著積極影響,有發展與傳承的教育文化,是追隨著時代潮流的教育,它過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