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2020-08-28 Mr愛迪生

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要求孔子學院美國中心登記為「外國使團」。對此,趙立堅表示美方的做法是對中美合作項目正常運作的妖魔化、汙名化,堅決反對美方要求。

政治問題我們也不便討論,不過從孔子學院,立馬就聯想到孔子。孔子自古以來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要求大小二哥看到孔子像要拜一拜,畫面喜人。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

一、教學的核心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

1、學思結合

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在《論語·為政》中記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習與思考兩者辯證統一的關係。孔子的這一思想,指出了「學」是知識的源泉,是思的基礎,以「博學」、「多聞」、「敏而好學」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然後能行,思然後有得。」孔子這一學思結合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確實具有實際意義。

2、啟發引導

學習應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強迫式的學習容易造成求學者的厭惡情緒。孔子認為掌握知識應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反對機械式地死記硬背,被動式的學習。「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要在學生想弄懂知識又不是太明白的時候,採取啟發式教學,這樣才能將讓學生自己掌握知識,學會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教學的教學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是教育主流,可見孔老夫子對於教育的理解之通透。


二、教學的傳承發展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指君子應該博學多才,學問不應局限於某一領域的知識技能。當時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周遊列國學習,引導學生擴大眼界與知識面,從「文、行、忠、信」四個方面教育學生。這樣的教學理念是德育與智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具體體現。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小學語文的課標在育人理念上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指導了當今小學語文學習內容強調學習廣博而又深遠的理念。全國部編版教材實行後,教材中選入了不少的儒家代表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很多《論語》中的內容。《論語》已日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輔助教材。

而儒家學說對於道德教育上的影響,仍舊是中國教育文化基因。《論語》在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制定上,在語文教育與德育的統一上,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論語》中提到,「立言者必先立德」。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君子要做個「仁者」,做到「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論語》中的倫理本位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與學生心智成長的發展規律是契合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著積極影響,有發展與傳承的教育文化,是追隨著時代潮流的教育,它過時了嗎?


相關焦點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私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教育的普及思想,可見孔子等人思想之先進。雖然還未考證出誰是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但是孔子是歷史上所創辦的私學的規模是最大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孔子收了弟子三千,出眾者有七十,以顏回、子路、子有、伯牛等人為代表。孔子的思想多見於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之中,主要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這點和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有巧妙的相似之處。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人人應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便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孔子從「仁」的觀念出發,對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絕進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機會。關於「類」,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梁代皇侃說得好:「人乃有貴賤,宜 同資教,不可因其種類庶鄙而下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至於「有 教無類」是否包括奴隸,我們認為,從孔子「仁者愛人」的一貫主張來看, 把農奴以至奴隸排除在「有教無類」之外,既無文獻資料可證,邏輯上也難 說得通。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方針,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
  •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自幼受到西周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好學不倦,中年時開辦私學,任教40餘年。《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據,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就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思想進行分享,希望助廣大考生一臂之力。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只有正確理解孔子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我們解決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才有歷史智慧的支撐,下面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理解孔子的教育言論。,這句話是孔子對弟子關於民眾教育的時機問題的解答。就是先富之,然後教育之的意思。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一、性近習遠: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禮記·學記》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君王就已經把教育放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孔子一生,繼承了三代發展教育的智慧,把大半生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人才培養上,積累了極為寶貴的教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性」,指人的先天本性。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孔子有哪些寶貴的教育思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自古及今,追隨者眾;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年,吾亦將孔子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視為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文化巨人。
  • 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八大精髓
    這固然在於他的思想學說恢宏博大,社會精英們對此有一個逐漸領會和認識深入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他生前的「滋蘭樹蕙」,培育了不少理想的種子。孔子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五
    孔子私學的課程設置與官學基本一致。但孔子是思想家,他對於傳統典籍不是食古不化,而是有所取捨。他一面自己學習研究,一面加以整理,然後向弟子傳授。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