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2021-02-19 論語課

編者按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黃婉鈺同學,此文是2020年冬季我的「讀《論語》」課程指導學生研討的系列成果之一。雖然這些同學還是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的學生,不免稚嫩,但是他們積極探索、熱烈研討值得肯定。這些文章是他們認真思考、嚴肅討論的學習結晶,今後將陸續發在此「論語課」公眾號,歡迎大家指導、批評、討論。

      文中引用均加了參考文獻,還有一些學習和參考的資源來源於網絡,如有引用請與本公眾號聯繫。本公眾號聲明所有版權屬於本文和被本文引用文章和引用觀點的原創者。

    特此聲明。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本文嘗試根據相關記載,補充論述孔子對宰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體現。

【關鍵詞】

     孔子  教育 因材施教 宰予

錢穆先生認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本人一生即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於此的學習精神和因此而得的廣博學問,夯實了其偉大教育思想的堅實基礎。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為其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軸推進、朝代更迭,吸收各家所長、融合異流、不斷推陳出新而流傳迄今巍然不倒,到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極具指導意義。其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

從孔子一生的教育實踐看,他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實踐的教育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教學實踐思想的「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和證明孔子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同時,「因材施教」又是建立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之上的。

首先,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除了本身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最大程度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應該是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於孔子而言,這種辦學方法也許是為了培養出更多更多元的人才去適應社會變革裡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但對於當時的整個社會乃至於後世中國、世界來說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批出身貧賤的寒門學子擁有了與貴族子弟同樣的學習的機會——人才數量的增加對於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由於入學幾乎「無門檻」,這也就導致了孔子的學生們在年齡大小、出身地位、地區、道德修養、性格以及志向等方面上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實施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孔子十分重視這一點,他經常通過談話、觀察、了解學生的志向、思想、言行,從中進行分類、歸納。先天性的條件——人的智力與認識能力,《論語·季氏》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另《論語·公冶長》也有指出「聞一以知二」和「聞一以知十」的悟性差異,這也是因材施教的現實依據。通過觀察孔子能概括出他的學生的特點:「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先進》),另有「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再根據個人天賦去分化弟子們:《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這反映了孔子教育已經有了不同的科別。

在上述孔門十哲中,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一些在某些科別上表現出顯著才華的弟子的歷史記載稀少,互文本的缺失給這些真實存在過的歷史再度蒙上面紗。另一方面,後世一些學者對歷史的理解和解讀摻雜了太多社會進步發展產生的新的價值觀和個人喜好的判斷,導致現在有許多歷史觀點有失偏頗,甚至產生曲解。

以宰予為例。宰予是孔門中最擅長言辭的弟子,位列十哲言語科,名列子貢之前。他天資聰穎,好問善辯,勇於質疑。他向孔子提出了許多犀利、有深度的問題,對於宰予幾個著名的辯論故事「三年之喪」「井有仁焉」,現在多數認為宰予的觀點非常具有超越性,是對封建禮制和迂腐思維的一種逆反和挑戰,支持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呼聲高於遵循普世價值和傳統禮制。這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下難能可貴,但也同時會因難容於周圍的人群而遭受孤立。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孔子並不喜歡宰予這個學生,從「三年之辯」中指責宰予不孝,到「宰予晝寢」指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皆可看出孔子對宰予的強烈的批評指摘。又因為一種反迂腐反傳統的風氣,這一種聲音往往同時指責孔子「雙標」「說不過就罵」「打壓學生自主思考意識」等。我認為單憑這小小兩則故事去評價孔子是非常不合理甚至於無理的。應該說,我認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貫穿始終,在實踐上嚴格執行,對於宰予亦不例外。

 

宰我問日:「仁者,雖告之日: 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日:「何為其然也?君子 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宰予在名場面「井有仁焉」裡設置了一個兩難的情景,反映出他懷疑的態度,但這恰好也反映出他對「仁」的理解的偏差——他理解的「仁」是盲從,曲解了仁者面對仁事時的態度與分辨能力:仁者在岸上能救井裡的仁者,但若是奮不顧身跳入井裡,不僅救不了另一位仁人,反而使自己也一樣陷入危險之中。

孔子則從容地回答:「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不待宰予追問事先準備好的坑「這樣會不會是『不仁』」之類的問題,而直指要害地闡明觀點:「君子可以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他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愚弄。」孔子的這一回答有兩層含義——明面上進一步闡明仁人不該盲目跳井救人的道理,暗裡還有警告宰予以後不要再用「構陷」的方式去出難題讓別人上當的意思。

面對宰予的小聰明和構陷式提問,孔子則以溫和又犀利方式和言語去回答,一方面給予問題本身明確的答覆,另一方面也是及時遏制一些不太好的苗頭——獨立思考和勇於質疑都是優點,但過於追求標新立異的觀點,則有鑽牛角尖陷入極端的風險。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古人建國必立社,立社要以在當地適宜生長的樹木為社主。哀公在立社主的問題上請教宰予,宰予在告知哀公「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之後,又強調了一遍周代用慄木做社主意在「使民戰慄」,事實上是對哀公的暗示,反映出的是宰予的政治立場。但這種政治理念與孔子主張的「仁」「禮」、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顯然格格不入,孔子聽了宰予的這些話後,必然持否定意見。但是話已出口覆水難收,作為宰予的老師,孔子也有教育的責任,故而「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基於「因材施教」的思想及教育對象相同,在這裡我認為,孔子的話和上述「井有仁焉」的回覆一樣是語義雙關的,既是說三代的事都已經過去了,如今不應該再他們那樣做了或者重蹈覆轍了,也是在說宰予的話儘管不恰當,但已經說出去了,就不再追究了。孔子清楚宰予在言語上的天賦,相信他能夠理解話裡有話;同時孔子也看重「啟發式」教育,對於學生的問題他更願意點到即止,剩下的交由學生自己領悟。因此,此處理解為一語雙關應該是較為合理的。

 

子日:「夫言貴實,使人信之,捨實何稱乎。是賜之華,不若予之實也。」——(《孔叢子·記義》)

 

    至於孔子對宰予的評價到底是不是過激了,以至於反映出孔子對宰予的真實態度,我依然認為是否定的。孔子作為儒家聖人,其「仁」「禮」的核心思想在多年求學和教學過程中應該是融入骨血的存在。孔門三千弟子,宰予即使「構陷」「晝寢」依然能被列入孔門十哲言語科,在《孔叢子》的這則記載中,孔子評價宰予語言之「實」高於子貢之「華」——也許因此評價,子貢的歷史材料和知名度雖然遠高於宰予,在《論語》的記載裡,宰予在言語科的排位卻在子貢之前——從中可看出孔子對宰予的肯定,對宰予的教育並未脫離「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的依據原文有】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李如密.宰予:孔門中最擅長言辭的弟子——「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九[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5年第10期24-28

[3]劉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4]榮婷.淺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J].教育綜合研究.2008

[5]郭德茂.宰予與孔子之關係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承諾】

作者鄭重承諾,本論文為作者獨創,如有抄襲,責任自負。

【歡迎點擊批評:2020年冬讀《論語》研究成果】

試述《論語》中儒家天命觀及其後世發展

「三年之喪」中「仁」學的一體兩面 ——形與思的辯證統一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宰予之「辯」思路及觀念超前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

從「三年之喪」看孔子與宰予不同的思維方式

淺談暴虎馮河中的「勇」與「謀」

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野人」子路的蛻變

邏輯與感悟:中西思維差別與《論語》人文精神呈現

孔子的眼光

孔子的政治理論

反求諸己的士君子人格 ——試論《論語·學而》第四則之儒家思想

【歡迎點擊批評:2019年冬讀《論語》研究成果】 

「陋巷之樂」——說顏回

承前啟後:子夏思想對儒家的繼承與對法家的啟發

從宰予之辯到儒家思想分化

淺析春秋時期孝文化興盛的原因——以閔子騫「蘆衣順母」為例

談談禮文化中「敬」與「簡」的關係

先秦儒家與道家「命觀」之對比

從暴虎馮河中淺析子路的「勇」與「謀」

五國遊說中子貢的言語道德分析

春秋戰國之變與「君子三變」的聯繫

師生對「儀式感」現實運用態度之比較——試析宰予「三年之喪」背後的形和意

顏回的樂中之苦及其隱現出的「道統」窘境

論「居敬行簡」的敬畏性、有效性和普遍適用性

宰予開戰國辯取藝術之先河

論儒家入世之樂與道家出世之逍遙

端木賜與戰國策士之「辭」異同觀

淺說數術與國學的關係

君子為政 以孝為基——從閔損看孝與政治的關係

從子遊的禮樂思想實踐探究春秋禮樂思想的新變

【蟲洞碎玉】

        自從2008年秋天開始,我帶領本科二年級的學生讀《論語》,迄今已經十三年了。我在學校的三水校區帶領學生讀《論語》,三水校區位於佛山三水雲東海森林公園,環境清幽,遠離市區,是一個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跟隨我讀《論語》的每一屆學生,表現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在反覆閱讀中收穫頗多。

        《論語》是一本耐讀的書,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讀的久了,便覺得在現實中,我們說的很多話,都是多餘的。這樣讀下去,我自己產生了暮氣。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暮氣,所以,我要將《論語》的研讀引向現代學術體系,特別是引向與現代學術機制相關聯的方向,這樣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因讀《論語》帶來歷史的洞穿感而沮喪,避免因人性的滯著感讓人過於冷靜而缺乏熱情;另一方面也為了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讓他們儘早的熟悉現代學術規則。

        於是,這兩三年,我便組織學生建立學術研討小組,引導學生進行現代的學術討論。近三年來,隨著經驗的積累,我看到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在研讀過程中,我看到學生一年比一年更進步,他們研討的成果學術性更強。我希望這樣的閱讀,能夠持續發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經驗,供同道者參考。這樣的閱讀,更希望能給跟隨我讀《論語》的學生帶來一些收穫,在他們未來的學術與人生中,起到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田泊識於2021年元旦

相關焦點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貢獻.
    孔子,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論述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沒落,但他仍在幼年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很早即以博學聞名當世,並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等古代文化典籍。孔子在系統總結以往文化、思想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春秋後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就一系列倫理道德、社會政治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觀點,從而創建了古代的儒家學派。
  • 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理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把他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首次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
  • 思辨性對讀: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兩篇)
    孔子其實並沒有說過因材施教這樣的話,只是後人根據孔子的一件事情概括出來的「因材施教」。這件事情究竟怎樣?   在《論語》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這樣的: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 考點|關於孔子的教育思想你能記住多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每日一題】145:論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的評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六大特點,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繫的。生活教育的方針為: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從思想背景上來說,「生活教育理論」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生活教育理論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目的是要擺脫傳統「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教育。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當然不會誤人誤事。相反,他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這兩個學生有透徹的了解: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於是冉有臨事要果斷,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就應有所差別,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現行教育的「因材施教」,漸行漸遠,違背了孔子的教育初衷
    程顥、程頤對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備至,他們把這一經驗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他們說:「西北東南,人材不同,氣之厚薄異也」,「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虧者而成之而已」,「強勇者抑之,畏縮者充而養之。」(《遺書》二先生語五,卷三、卷十八)可見二程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領會之深。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 教育探索: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義,看完長見識了!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關鍵詞】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 【理論學習】致敬先哲,重溫聖人教育智慧:論孔子教育思想對特殊教育的價值和啟示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觀點和基本教育原則。孔子認為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育就是應在了解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針對個性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以使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獲得適宜的最佳發展。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活的靈魂,深刻揭示了教育本質規律,因此,因材施教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範圍,依然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私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教育的普及思想,可見孔子等人思想之先進。雖然還未考證出誰是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但是孔子是歷史上所創辦的私學的規模是最大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孔子收了弟子三千,出眾者有七十,以顏回、子路、子有、伯牛等人為代表。孔子的思想多見於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之中,主要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這點和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有巧妙的相似之處。
  • 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這顯然是針對樊遲急功近利的思想進行的教育。回答學生顏淵時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克制自己、遵守禮法就是有仁德……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聽,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說,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做。見《論語·顏淵》。)
  • 孔子的「因材施教」為什麼在今天無法實現
    至聖先師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也是我們尊崇的教育家,他第一個創辦了私學並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影響至今,現在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孔子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孔子對於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他「因材施教」的思想,至今備受教育工作者推崇。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