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倡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並通過開辦私立學校培養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的人才,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一生教過的學生有三千多個,著名的學生有七十二個。在教學中,孔子注意培養學生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受到愚弄,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要求學生們注意分辨所學知識和道理的真假、對錯。在教學上,孔子充分注意學生們在個性、天賦和學習情況上的不同,採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論語》這部書中,有不少學生提問、孔子回答的記錄,有趣的是,對不同學生提出的相同問題,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論語·先進》記載說: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學生子路和冉有都問過「學了一個道理就照著做嗎」的問題,孔子告訴子路做事之前要徵求父親和哥哥的意見,而告訴冉有學了就照著做。學生公西華問孔子: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遇事退縮,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果斷一點;仲由的果斷勝過別人,甚至有點魯莽,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慎重一點。」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孔子有意識根據學生們個性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的個性趨於完善。
由於孔子要培養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的人才,因而他把「仁」看成最高的道德規範,把「禮」看成最高的行為規範,並把遵守「禮」看成「仁」的具體表現之一,而「仁」和「禮」對人的要求非常高,「仁」和「禮」的修養甚至需要終生的努力去培養,所以孔子回答學生關於什麼是「仁」的問題時,總是根據他們「仁」和「禮」的修養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回答。如回答學生樊遲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注重克服困難,而輕視收穫。可以說是有仁德了。見《論語·顏淵》。)這顯然是針對樊遲急功近利的思想進行的教育。回答學生顏淵時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克制自己、遵守禮法就是有仁德……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聽,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說,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做。見《論語·顏淵》。)顏淵是一個非常欣賞孔子的學說而學習非常努力的學生,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在「仁」的修養方面超過了所有的同學,孔子認為他只要在遵守禮法方面做出努力,就完美了,所以提出相應的要求。回答學生子貢時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成功,也要使別人成功;自己要得志,也要使別人得志。見《論語·雍也》。)子貢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非常富裕,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所以孔子對他提出了連英明的帝王都很難做到的最高道德標準。
孔子不僅針對學生們的不同個性和學習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還根據學生們的特長加以專門培養。孔子分四個專業方向對學生進行專門培養,如在「德行」(指「忠信」和「仁」的修養)方面,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表現出色;在「言語」(指外交辭令)方面,宰我、子貢表現出色;在「政事」(指處理行政事務)方面,冉有、季路表現出色;在「文學」(指《詩》、《書》等經典文獻)方面。子遊、子夏表現出色(見《論語·先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專業人才中,宰我,也就是宰予,曾經因不喜歡學習而「晝寢」(白天睡覺),受到了孔子的批評,他還對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張提出過異議,而孔子根據他能言善辯的特點,因材施教,把他培養成了善於外交辭令的人才,並派他到齊國、楚國等大國辦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不主張用軍事強國,所以他所設置的專業方向中沒有軍事這一項,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強國欺壓弱國,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根據學生冉有的特長,把他培養了一名軍事人才。據《左傳·哀公十一年》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一年,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國執政大臣季氏讓冉有和另一名將領各帶領一支部隊跟齊國軍隊作戰,結果那位將領指揮的部隊被齊國軍隊打敗了,冉有獨自帶領自己的一支部隊打退了齊軍,並再三請示季氏乘勝追擊,但季氏沒同意。冉有雖然是孔子的學生,但由於孔子學校的課程中沒有軍事課,所以事後季氏奇怪地問冉有:「你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呢,還是跟別人學的?」冉有說:「我是跟孔子學的。」學生冉有成了一名出色的指揮官,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原則的又一體現。
人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天賦等是有差別的,所以對所有的學生施以同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孔子的教學實踐和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充分證明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正確的、科學的。毫無疑問,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同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漢語的興趣、動力和漢語水平上,差異往往比較大,比如我教的一個班,有的漢語水平達到了五級,有的達到了四級,有的只能達到三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因材施教,那些後進的學生的水平很難提高,甚至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儘量給予他們同等的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比如,在做課堂練習的時候,儘量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只在難度比較大的問題上採取搶答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的時候,要適當進行提示,幫助他們把問題回答出來,讓他們有成就感。對於後進的學生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表揚。當然,對先進的學生也要予以表揚,但不能大張旗鼓地表揚,也不能讚不絕口地表揚,避免打擊後進學生的積極性。在布置和批改課後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比如我在布置和批改複述課文的作業時,允許後進學生的語言跟課文雷同,甚至僅僅是把課文抄寫一遍,或者把我在課堂上示範的複述抄寫一遍,同時鼓勵先進的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複述課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採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照顧和鼓勵後進的學生,這樣課堂教學的進度比較慢,課堂練習的難度和數量也都有所降低,這對先進學生水平的提高很不利,為此,我們還要在更深的層次上因材施教,比如,我給學習有餘力的學生布置了課後閱讀和練習書目,如《中國地理常識》、《中國歷史常識》、《中國文化常識》、《HSK分級詞典》、《HSK詞彙分級精講精練》、《HSK寫作分類訓練》、《攻克新HSK分級詞彙》等,還讓他們做HSK四級和五級考試題和模擬練習題,並對他們所作的「書寫」短文進行認真細緻的批改。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並不是為了消除學生學習成績上的差距,而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揚長避短,從而發展得更好。事實上,因材施教的結果有時不但不能消除學生學習成績上的差距,甚至會使先進的學生更加先進,拉大與後進學生的距離,從而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幾年來,經過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有的先進學生獲得了亞美尼亞地區漢語橋比賽冠軍,還有很多通過了HSK五級考試,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有的還通過了HSK六級考試,具有了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總之,因材施教是孔子等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家們採取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過,因材施教只是一個教育原則,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至於應該如何有效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還需要我們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