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2021-02-08 亞美尼亞漢語教學


孔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倡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並通過開辦私立學校培養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的人才,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一生教過的學生有三千多個,著名的學生有七十二個。在教學中,孔子注意培養學生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受到愚弄,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要求學生們注意分辨所學知識和道理的真假、對錯。在教學上,孔子充分注意學生們在個性、天賦和學習情況上的不同,採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論語》這部書中,有不少學生提問、孔子回答的記錄,有趣的是,對不同學生提出的相同問題,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論語·先進》記載說: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學生子路和冉有都問過「學了一個道理就照著做嗎」的問題,孔子告訴子路做事之前要徵求父親和哥哥的意見,而告訴冉有學了就照著做。學生公西華問孔子: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遇事退縮,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果斷一點;仲由的果斷勝過別人,甚至有點魯莽,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慎重一點。」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孔子有意識根據學生們個性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的個性趨於完善。

由於孔子要培養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的人才,因而他把「仁」看成最高的道德規範,把「禮」看成最高的行為規範,並把遵守「禮」看成「仁」的具體表現之一,而「仁」和「禮」對人的要求非常高,「仁」和「禮」的修養甚至需要終生的努力去培養,所以孔子回答學生關於什麼是「仁」的問題時,總是根據他們「仁」和「禮」的修養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回答。如回答學生樊遲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注重克服困難,而輕視收穫。可以說是有仁德了。見《論語·顏淵》。)這顯然是針對樊遲急功近利的思想進行的教育。回答學生顏淵時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克制自己、遵守禮法就是有仁德……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聽,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說,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做。見《論語·顏淵》。)顏淵是一個非常欣賞孔子的學說而學習非常努力的學生,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在「仁」的修養方面超過了所有的同學,孔子認為他只要在遵守禮法方面做出努力,就完美了,所以提出相應的要求。回答學生子貢時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成功,也要使別人成功;自己要得志,也要使別人得志。見《論語·雍也》。)子貢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非常富裕,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所以孔子對他提出了連英明的帝王都很難做到的最高道德標準。

孔子不僅針對學生們的不同個性和學習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還根據學生們的特長加以專門培養。孔子分四個專業方向對學生進行專門培養,如在「德行」(指「忠信」和「仁」的修養)方面,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表現出色;在「言語」(指外交辭令)方面,宰我、子貢表現出色;在「政事」(指處理行政事務)方面,冉有、季路表現出色;在「文學」(指《詩》、《書》等經典文獻)方面。子遊、子夏表現出色(見《論語·先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專業人才中,宰我,也就是宰予,曾經因不喜歡學習而「晝寢」(白天睡覺),受到了孔子的批評,他還對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張提出過異議,而孔子根據他能言善辯的特點,因材施教,把他培養成了善於外交辭令的人才,並派他到齊國、楚國等大國辦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不主張用軍事強國,所以他所設置的專業方向中沒有軍事這一項,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強國欺壓弱國,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根據學生冉有的特長,把他培養了一名軍事人才。據《左傳·哀公十一年》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一年,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國執政大臣季氏讓冉有和另一名將領各帶領一支部隊跟齊國軍隊作戰,結果那位將領指揮的部隊被齊國軍隊打敗了,冉有獨自帶領自己的一支部隊打退了齊軍,並再三請示季氏乘勝追擊,但季氏沒同意。冉有雖然是孔子的學生,但由於孔子學校的課程中沒有軍事課,所以事後季氏奇怪地問冉有:「你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呢,還是跟別人學的?」冉有說:「我是跟孔子學的。」學生冉有成了一名出色的指揮官,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原則的又一體現。

人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天賦等是有差別的,所以對所有的學生施以同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孔子的教學實踐和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充分證明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正確的、科學的。毫無疑問,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同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漢語的興趣、動力和漢語水平上,差異往往比較大,比如我教的一個班,有的漢語水平達到了五級,有的達到了四級,有的只能達到三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因材施教,那些後進的學生的水平很難提高,甚至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儘量給予他們同等的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比如,在做課堂練習的時候,儘量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只在難度比較大的問題上採取搶答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的時候,要適當進行提示,幫助他們把問題回答出來,讓他們有成就感。對於後進的學生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表揚。當然,對先進的學生也要予以表揚,但不能大張旗鼓地表揚,也不能讚不絕口地表揚,避免打擊後進學生的積極性。在布置和批改課後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比如我在布置和批改複述課文的作業時,允許後進學生的語言跟課文雷同,甚至僅僅是把課文抄寫一遍,或者把我在課堂上示範的複述抄寫一遍,同時鼓勵先進的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複述課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採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照顧和鼓勵後進的學生,這樣課堂教學的進度比較慢,課堂練習的難度和數量也都有所降低,這對先進學生水平的提高很不利,為此,我們還要在更深的層次上因材施教,比如,我給學習有餘力的學生布置了課後閱讀和練習書目,如《中國地理常識》、《中國歷史常識》、《中國文化常識》、《HSK分級詞典》、《HSK詞彙分級精講精練》、《HSK寫作分類訓練》、《攻克新HSK分級詞彙》等,還讓他們做HSK四級和五級考試題和模擬練習題,並對他們所作的「書寫」短文進行認真細緻的批改。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並不是為了消除學生學習成績上的差距,而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揚長避短,從而發展得更好。事實上,因材施教的結果有時不但不能消除學生學習成績上的差距,甚至會使先進的學生更加先進,拉大與後進學生的距離,從而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幾年來,經過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有的先進學生獲得了亞美尼亞地區漢語橋比賽冠軍,還有很多通過了HSK五級考試,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有的還通過了HSK六級考試,具有了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總之,因材施教是孔子等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家們採取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過,因材施教只是一個教育原則,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至於應該如何有效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還需要我們積極探索。


相關焦點

  • 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聞名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與他的因材施教,注重科學的教育方法有重要關係。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釆取靈活有效的方法,那樣肯定會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範例。
  • 孔子因材施教的藝術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親身實踐。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實施教育。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優勢、劣勢,各自特點。孔子的學生很多,但他對學生卻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僅知其長,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動中能比較好地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
  • 現行教育的「因材施教」,漸行漸遠,違背了孔子的教育初衷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子遊問孝、子夏問孝。最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認識,並靈活運用「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的,是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因材施教,經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第一次創世並親自實踐應用,又歷經我國各代教育家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在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極具有現代應用價值。現在已經成為了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而且還是一條重要的教育思想瑰寶。
  • 孔子的「因材施教」為什麼在今天無法實現
    至聖先師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也是我們尊崇的教育家,他第一個創辦了私學並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影響至今,現在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孔子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孔子對於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他「因材施教」的思想,至今備受教育工作者推崇。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 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中國古代教育源遠流長,湧現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悠久的教育文化傳統培育了眾多的教育家,而這些教育家的教育生涯和思想又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並成為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寶貴財富。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理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當然不會誤人誤事。相反,他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這兩個學生有透徹的了解: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於是冉有臨事要果斷,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就應有所差別,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思辨性對讀: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兩篇)
    孔子其實並沒有說過因材施教這樣的話,只是後人根據孔子的一件事情概括出來的「因材施教」。這件事情究竟怎樣?   在《論語》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這樣的: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 信奉孔子,因材施教
    邱俊最信奉大教育家孔子的那句話:因材施教。獨樹教育從創辦之初,就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成績、潛力,分配專職教師。  獨樹教育農業路VIP學習中心,突破了傳統家教式1對1教學,整個教育團隊為孩子量身定製教育方案並全程跟蹤服務。創新的教育模式、耐心的家校溝通、精心的課後輔導,是VIP學習中心教學質量的可靠保障。
  •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於現在教育的意義
    導讀一、因材施教的含義1、孔子解答「聞斯行諸」2、為何孔子前後回答不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來自於孔子,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很好地將因材施教融入到了自己的教學當中,其中的一些教育故事更是被傳為佳話。
  • 教育探索: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義,看完長見識了!
    【摘 要】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關鍵詞】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 【連環畫】孔子因材施教、子路問津
    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研析】本章記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由於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時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後才去做。而冉有則由於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後立刻去做。
  • 孔子式因材施教 是一種傷人的教育
    這種補短式的因材施教,並不適合當下的時代。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生的成績和成就,只能靠優勢取得,而非補起來的短板。 作者:泡爸因材施教,孔子是鼻祖。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因材施教很重要
    幾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對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弟子採取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懂,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然而,到底實施過程中有沒有偏差,你們注意了嗎?
  • 人文課堂丨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長
    孔子教導學生是如同我們今天一樣,一個班級很多同學坐在一起聽老師講同樣的內容嗎?不是。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首先,區分智力的差異,講授不同的內容。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區分人在智力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把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等。他說,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給他講授較難理解、比較深奧的問題;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給他講授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孔子弟子中,既有「聞一知十」的顏回,又有「聞一知二」的子貢,智力水平參差不齊。
  • 孔子是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師,他循循善誘,以培養君子為目標
    若干年前,本人的小學恩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孔子是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曾經有兩位同學打架,其中一位同學被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孔子卻鼓勵另一位同學去打架。並非是孔子偏心,或雙重標準;原因是第一位同學常常胡作非為、惹是生非,所以孔子狠狠地批評他,至於第二位同學則性格懦弱,常被人欺負,所以孔子鼓勵他要有英勇氣概,保護自己。
  • 你最尊重的中國教育家是誰?為什麼?
    你最尊重的中國教育家是誰?為什麼?【參考答案】我最尊重的是中國教育家孔子,他被稱為「萬世師表」。他的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對我們現代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第一,孔子最早採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以負責任的態度,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去對待不同的學生,找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因勢利導。第二,孔子提出「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應該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這與我們當今新課標中的「生活化教學」要求不謀而合。
  • 人文課堂丨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長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孔子教導學生是如同我們今天一樣,一個班級很多同學坐在一起聽老師講同樣的內容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