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聞名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與他的因材施教,注重科學的教育方法有重要關係。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釆取靈活有效的方法,那樣肯定會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範例。
孔子一生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深受學生們的尊敬。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請教他:「如果聽到了我認為好的意見,就馬上去做,這樣對嗎?」孔子嚴肅地說:「不對。你做事不能自以為是,應該先聽聽長輩的意見才對。」過了幾天,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有,也向孔子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聽後,竟然立即很贊同地對他說:「當然對呀。只要聽到了好的意見,你就應該馬上去做才對。」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學生公西華,看到老師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時,對兩個人的答覆正好相反,很不理解,就問孔子:「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他們呢?」
孔子笑著解釋說:「因為冉有平常做事謹小慎微,顧慮重重,我要鼓勵他勇往直前,所以教他聽到了好的意見後,就馬上去做。而子路雖然勇敢,但做事比較魯莽,所以我要讓他在處理事情時,要冷靜一點兒,穩重一些,多聽聽長輩們的意見,三思而後行。」公西華聽了,對老師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