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因材施教
【拼音】
yīn cái shī jiào
【釋義】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
朱熹《論語集注》:「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解釋:子遊雖然能養做得不錯,但敬做得不夠,對子夏強調和顏悅色,是因為子夏這個人雖然正直但是面色卻比較冰冷,不夠溫潤。夫子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才能的高下和各自的不足,來教誨他們。
【近義詞】
因性施教 對症下藥
【反義詞】
一視同仁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在魯國開壇講學,招收弟子。孔子弟子三千多,較為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位。其中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他是十三歲時拜入孔子門下,而那時孔子已經收徒講學很久了,所以那時的孔子十分有名。
顏回剛剛成為孔子弟子的時候,年齡還十分的小,性格比較內向,平常很少說話,也不表露自己的才智。所以有一些人覺得他好欺負,十分蠢笨。但其實事實上,顏回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所以他的忠厚善良將他的聰明才智給掩蓋住了。
顏回曾經說他認為一個人雖然出生貧苦,但是不能以此為理由擾亂社會,應該安分守己,不應該把貧窮作為恥辱。自己不能自卑,也不能在比自己富貴、強大的人面前低三下四,更不能靠擺架子、耍威風來建立自己的威望。與別人做朋友,更應該一起患難,一起吃苦。應該把這幾條作為為人處事的標準。孔子讚揚了他的說法,他覺得顏回說的十分正確。
孔子回答他說,如果一個人家境貧寒,但是不在別人面前自卑,欣然接受這一切,這樣犯錯的機率會小很多。而自己沒有地位卻不覺得比別人低賤,禮貌平等的待人,不裝腔作勢,一定會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敬。交朋友要講究忠誠和義氣,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無謂的承諾,團結一心。那些上古的聖人也不過是做到了這幾點。
仲由為人耿直莽撞,他敢於向孔子提出批評,這並不是說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如果對一件事情的對錯、黑白、是非,他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或者看法,他一定會提出來,他與顏回、宰予不用,他從不隱瞞。
當孔子提到名聲時,他還會說孔子迂闊。他認為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他覺得並不一定需要先讀書而後才能成就事業,如此坦蕩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沒有的。而子路也並不是只會指出其他人的錯誤,他對於他自己所犯的錯誤,同樣是勇敢接受並且積極改正。
孔子作為一個教師,作為一個導師,他有著自己教學的方法,他對學生尊重,虛心接受學生所提的意見,並且鼓勵學生、認同學生、讚揚學生,同時,他也會積極地與學生交流,詢問學生他們的理想,給予學生合理的建議,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造句舉例】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做到因材施教對所有的老師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他們也事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更多成語視頻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