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2021-02-18 每日成語故事

【成語】  

       因材施教

【拼音】

        yīn cái shī jiào

【釋義】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

      朱熹《論語集注》:「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解釋:子遊雖然能養做得不錯,但敬做得不夠,對子夏強調和顏悅色,是因為子夏這個人雖然正直但是面色卻比較冰冷,不夠溫潤。夫子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才能的高下和各自的不足,來教誨他們。

【近義詞】

       因性施教  對症下藥

【反義詞】

       一視同仁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在魯國開壇講學,招收弟子。孔子弟子三千多,較為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位。其中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他是十三歲時拜入孔子門下,而那時孔子已經收徒講學很久了,所以那時的孔子十分有名。

       顏回剛剛成為孔子弟子的時候,年齡還十分的小,性格比較內向,平常很少說話,也不表露自己的才智。所以有一些人覺得他好欺負,十分蠢笨。但其實事實上,顏回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所以他的忠厚善良將他的聰明才智給掩蓋住了。

       顏回曾經說他認為一個人雖然出生貧苦,但是不能以此為理由擾亂社會,應該安分守己,不應該把貧窮作為恥辱。自己不能自卑,也不能在比自己富貴、強大的人面前低三下四,更不能靠擺架子、耍威風來建立自己的威望。與別人做朋友,更應該一起患難,一起吃苦。應該把這幾條作為為人處事的標準。孔子讚揚了他的說法,他覺得顏回說的十分正確。

        孔子回答他說,如果一個人家境貧寒,但是不在別人面前自卑,欣然接受這一切,這樣犯錯的機率會小很多。而自己沒有地位卻不覺得比別人低賤,禮貌平等的待人,不裝腔作勢,一定會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敬。交朋友要講究忠誠和義氣,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無謂的承諾,團結一心。那些上古的聖人也不過是做到了這幾點。

        仲由為人耿直莽撞,他敢於向孔子提出批評,這並不是說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如果對一件事情的對錯、黑白、是非,他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或者看法,他一定會提出來,他與顏回、宰予不用,他從不隱瞞。

        當孔子提到名聲時,他還會說孔子迂闊。他認為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他覺得並不一定需要先讀書而後才能成就事業,如此坦蕩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沒有的。而子路也並不是只會指出其他人的錯誤,他對於他自己所犯的錯誤,同樣是勇敢接受並且積極改正。

         孔子作為一個教師,作為一個導師,他有著自己教學的方法,他對學生尊重,虛心接受學生所提的意見,並且鼓勵學生、認同學生、讚揚學生,同時,他也會積極地與學生交流,詢問學生他們的理想,給予學生合理的建議,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造句舉例】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做到因材施教對所有的老師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他們也事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更多成語視頻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論「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這一知識點,是考試當中的重點內容,在書上很多地方都涉及到,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展開。首先,我們要知道,因材施教這一詞彙,最早的出現,是誰提出來的呢?有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是孔子,然而,並不是,只能說孔子是最早做出這一行為的人,但是他並沒有給自己的觀點起名叫因材施教,是後來,朱熹把孔子的一系列言行進行總結,因此才出現「夫子施教各因其材」的論斷。
  • 教育學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而在教育學基礎中,因材施教在不同的知識點中會頻繁出現,自然也成為了教師招聘考試的,此處我們進行總結。在教育學產生與發展的萌芽階段,我國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大家——孔子。他堅持仁政,開創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等觀點,他弟子三千,針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孔子會以不同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教化。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從事教學工作也有些年頭了,對因材施教的理論是很熟悉的了。但在現實工作中,真正要做到對所有的學生因材施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往往只能應用在培養少數優秀學生方面。雖然這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不了解學生的教學,就是灌鴨式的了。
  • 劉建瓊:懂得「因材施教」
    懂得「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乃孔儒教育之精闢論斷。其旨意大致有二:因材設科,因材施教。孔子曾說道,「德行:顏淵、閔子鴦、冉伯牛、仲弓;言語:子貢、宰我;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學生分四科而學,故為因材設科。又說道:「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尊重個性 因材施教
    多元化評價尊重了學生之間不同的能力水平及智力結構,不僅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教育、改進、激勵功能,更是落實因材施教的有力保障。  一、因材施教背景下施行多元化評價的方式  (一)優化課堂評價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等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從不同維度觀察學生,及時進行多樣化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賞識和激勵,建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 不懂「因材施教」怎麼考教師?
    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而在教育學基礎中,因材施教在不同的知識點中會頻繁出現,自然也成為了教師招聘考試的高頻考點,此處我們進行總結。在教育學產生與發展的萌芽階段,我國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大家——孔子。
  • 大班額就不能因材施教嗎?
    因材施教,古人都明白的事,現在的老師為什麼不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擅長這個,有些孩子擅長那個,有些孩子思維能力好,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學習方式是獨有的,儘管如此,因材施教依然停留在口號層面,從未真正付諸實施!
  • 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學生冉有成了一名出色的指揮官,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原則的又一體現。人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天賦等是有差別的,所以對所有的學生施以同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孔子的教學實踐和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充分證明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正確的、科學的。毫無疑問,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
  • 因材施教很重要
    幾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對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弟子採取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懂,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然而,到底實施過程中有沒有偏差,你們注意了嗎?
  • 陳叔:怎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寶寶的教育一直都是寶媽,寶爸關心的問題。教育也是國家重視的一項事業。有需求就有供應,滿大街的教育機構橫出不窮,眼花繚亂。各種營銷手段使得寶媽寶爸盲目選擇,最終效果甚微。因材施教,這個和找到好師傅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口若懸河,出口成章。那你找到郭德綱,趙本山也只能寫寫相聲,小品了。其實對大多數人的命運百分之70,80都是固定的了。
  • 戀與製作人因材施教答題活動答案是什麼 李澤言因材施教題庫匯總
    戀與製作人因材施教答題活動答案是什麼 戀與製作人因材施教答題活動答案是什麼,在戀與製作人手遊中因材施教活動玩法能獲得李澤言言傳身教SR羈絆卡,不少小夥伴都很好奇因材施教活動玩法答案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下李澤言因材施教題庫匯總,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李澤言因材施教題庫匯總
  • 也談「因材施教」與「分層教學」
    文/齊澤宏「因材施教」一詞並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後人對其教育思想的提煉總結。《論語·先進篇》中,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朱熹把這種教育原則概括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後來,人們簡稱為「因材施教」。
  • 一線老師談因材施教
    作者:觀相_秉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幾乎被視為至高至上的,眾所周知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然而讀遍整篇《論語》,並沒有這個詞語,它是南宋的朱熹在《論語》中讀到孔子睿智地教導學生時的感悟之語。由此可見,因材施教是朱熹由程頤之所啟,讀孔子之所行而所發。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行為,《論語·先進第十一》還有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最佳的因材施教是1對1」
    著名演員陸毅鮑蕾夫婦、陳小春應採兒夫婦現身分享經驗據介紹,精銳高端輔導在升學輔導中秉持因材施教,專注1對1升學輔導已有十三年。實際上,「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發展理念也隨著教育現代化水平的發展,而不斷深入變化。「因材施教是最佳教育方式,而最佳的因材施教必須是1對1。同一個教師,大班教學的效果一定不如小班教學,小班教學的效果,遠不如1對1。在教學當中,要真正解決針對性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性、保障和鞏固學習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1對1。」丁延慶教授表示。
  • 義務教育,有教無類比因材施教更重要
    所在中學則稱,並沒有開設重點班,將學生分層而不是分班,是為了因材施教。  應當承認,中學階段重點班、普通班,以及奧賽班、特長班之分久已存在。新《義務教育法》基於均衡分配教育資源的立意,提出禁設重點班與非重點班,一經實施就遭遇「陽奉陰違」的現實,也並不令人驚訝意外。
  • 專家共談: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
    智能教育主題論壇已連續舉辦三屆,本屆的主題為「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旨在面對新時代個性化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實現規模化因材施教落地應用,促進智能教育深入發展。
  • 如何在「因材施教」中踐行教育
    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能因材施教,關鍵是能識別出不同的「材」。能知道學生各自的特點、性情、思維習慣,才能知道如何順應其各自特點,才能知道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 因材施教的活水源頭辯證哲學
    因材施教的活水源頭辯證哲學: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源頭:《論語·先進篇》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門徒3千而濃縮的教育辯證哲學藝術之巔。孔子的最大智慧,就是這句「因材施教」,它在任何領域都適應;因為、每個人的性格脾氣均大不同,亦如各種木材椽、柱、梁、檁;又如柳、杏、楊、果木皆迥然。
  • 再議「因材施教」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倆千年前的孔子,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無論家長,還是老師,依然大多時候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們總是在用一種模式化的規則在要求著教育,而教育是很難用一種規則來衡量的。閱讀《菜根譚》引起了我的思考:萬物生於土地,誰的胸懷最為寬廣?是我們的大地母親。她敞開懷抱,包羅萬象。
  • 教師編制考試常考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編制考試中屬於常考知識點。在一些書本教材上,很多的題目解答都需要運用到因材施教。這裡,我們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詳細地解讀。因材施教這一詞彙,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呢?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覺得應該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