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式因材施教 是一種傷人的教育

2020-12-11 網易教育

這種補短式的因材施教,並不適合當下的時代。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生的成績和成就,只能靠優勢取得,而非補起來的短板。

作者:泡爸

因材施教,孔子是鼻祖。

子路問孔子,有意義的事,明白以後應該立刻行動麼?

孔子說,你的父親兄長都在,不能如此衝動。

冉有也來問,有意義的事,明白以後應該立刻行動麼?

孔子說,那當然,不能猶豫。

公西華被孔子弄糊塗了,問,子路來問,先生說有父兄在,不能衝動;冉有來問,先生卻說不能猶豫。先生,您這是神馬意思?

孔子說,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勇猛冒進,所以我讓他謙退。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屬於糾錯型、補短式。

有毛病,改唄。

缺啥,那就補啥唄。

指出孩子的缺陷,說得他心悅誠服、努力彌補,作為教育者,很有為人師表的自豪感。

做家長的,意識到孩子的劣勢,總忍不住充滿熱情地努力幫他彌補。

是啊,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有明顯的劣勢和缺點。

可是,這種補短式的因材施教,並不適合當下的時代。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生的成績和成就,只能靠優勢取得,而非補起來的短板。

孔子的教育,以培育「中庸」型人才為目標。他的教育思路,是先定出一系列規範,再把教育對象裝進去,不吻合的,即是劣勢和缺陷,教育的目的,在於削平拉長。

這種教育的側重點,是「規範」,而不是「人」。

在多元競爭的時代,削平拉長的做法,無異於製造平庸。

按照這種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會說,「不學禮,無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馬行空的毛病。

如果孔子遇到愛因斯坦,他可能會說,這位先生,悶在書齋裡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如果孔子遇到小學生姚明,他一定會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只知道打球,成什麼體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

小姚明如果臉皮薄一點,聽完這話,必定羞愧難當,哪好意思繼續打球,趕緊回到教室裡,捧起書本,做思考狀……後來的NBA江湖,也就不會有姚明的傳說。

補短式的因材施教,專注於提醒孩子的缺點劣勢,讓他時時記得自己的不足。讓他每欲展露天性,就聽到一個批評指正的聲音。這聲音,讓他失去自信,不喜歡自己。

這個聲音,讓我們大多數人認定,只有補足劣勢、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內心安寧。實際上,比我們成功的人,毛病缺點都比我們大。不敢展示劣勢,優勢必然被掩蓋。真正的平和,源於認清自己之後的坦然接受。

無論怎樣強調細節規範,毛澤東也不可能像周恩來一樣嚴謹;

無論怎樣激發想像創造力,周恩來也表達不出毛澤東詩詞裡的豪情;

牛頓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有黛安娜的感性及親和力;

黛安娜無論怎麼學,也學不來牛頓的科學理性。

子路勇猛,不妨鼓勵他去做需要勇氣的事情,那是他的強項所在。壓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塊人生優勢。

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個謹慎認真的人。這樣的人,在注重細節的事情上,表現必然比別人好。做這樣的工作,他一定能發揮長項。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樹,他所能到達的人生境界,取決於樹幹上最長的那根樹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專稿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理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把他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首次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
  • 現行教育的「因材施教」,漸行漸遠,違背了孔子的教育初衷
    孔子塑像孔子本人雖然沒有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教育理念,但是理學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二、因材施教的內涵因材施教實質上包含兩種涵義:一種是採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措施、投入程度,以實現相同的教育目標(成才目的)使教育對象達到同一效果,即不管原材料如何,都要做成同一合格產品。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當然不會誤人誤事。相反,他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這兩個學生有透徹的了解: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於是冉有臨事要果斷,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就應有所差別,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於現在教育的意義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來自於孔子,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很好地將因材施教融入到了自己的教學當中,其中的一些教育故事更是被傳為佳話。其實並非孔子本人前後言行不一,而是孔子有心為之。其中,「求也退,古今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說,孔子認為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而子路武勇過人,可以讓他適當學會謙退。對於不同的學生,孔子採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很多時候,這體現的也是孔子一直以來秉承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學生子路和冉有都問過「學了一個道理就照著做嗎」的問題,孔子告訴子路做事之前要徵求父親和哥哥的意見,而告訴冉有學了就照著做。學生公西華問孔子: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遇事退縮,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果斷一點;仲由的果斷勝過別人,甚至有點魯莽,所以我想讓他變得慎重一點。」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孔子有意識根據學生們個性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的個性趨於完善。
  • 教育探索: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義,看完長見識了!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關鍵詞】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 如何在「因材施教」中踐行教育
    《論語》中,孔子曾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是孔子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具體闡述。孔子粗略地將人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孔子主張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是孔子首先提出來的,是他對人類教育的一大貢獻。
  • 孔子因材施教的藝術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親身實踐。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實施教育。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優勢、劣勢,各自特點。孔子的學生很多,但他對學生卻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僅知其長,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動中能比較好地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
  •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
  • 孔子的「因材施教」為什麼在今天無法實現
    孔子對於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他「因材施教」的思想,至今備受教育工作者推崇。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 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聞名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與他的因材施教,注重科學的教育方法有重要關係。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釆取靈活有效的方法,那樣肯定會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範例。
  • 孔子很通透、很了解人性,善於開藥方,總是因材施教地教育別人
    師生之間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溝通,也需要師生之間的同頻,這樣的溝通才能生效。如果讓學生調整到老師的頻道,鑑於學生的能力、素質等原因可能難度很大,他們不一定能做到;另一種方式就是老師主動調整到學生的頻道。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調整到他們各自的頻道,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 思辨性對讀: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兩篇)
    (《論語 先進第十一》   這段話的意思如果改用現代文學性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就是這樣的: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潛力無限」教學法竟然這樣理解!
    孔子「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論語》:「聖人之道,粗精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原話,但確實是孔子最先把」因材施教」應用的教育弟子過程中的。後來「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成為了我們中國教育的一直崇信的教學方法和原則。但筆者認為「因材施教」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識人、辨認,指引人做自己適合做的事情或事業的一種標準或原則。在我們中國很多人認為「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學中根據每一位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興趣差異及性情差異分門別類的進行教學和引導,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 孔子因材施教,你學到了嗎?
    翻譯: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 人文課堂丨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長
    孔子教導學生是如同我們今天一樣,一個班級很多同學坐在一起聽老師講同樣的內容嗎?不是。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首先,區分智力的差異,講授不同的內容。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區分人在智力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把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等。他說,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給他講授較難理解、比較深奧的問題;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給他講授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孔子弟子中,既有「聞一知十」的顏回,又有「聞一知二」的子貢,智力水平參差不齊。
  • 人文課堂丨孔子因材施教促成長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孔子教導學生是如同我們今天一樣,一個班級很多同學坐在一起聽老師講同樣的內容嗎?不是。
  • 【連環畫】孔子因材施教、子路問津
    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研析】本章記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由於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時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後才去做。而冉有則由於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後立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