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幾個難點:
1、聞斯行諸,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詞「這」的意思。但是在這裡,是副詞」就「。
2、聞斯行諸,諸,一般是」之於「的意思,在這裡是」之乎?「的意思。
3、赤,公西華的名。
4、求,冉有的名。
如文君點評:
至聖先師孔子在中國教育界留下了因材施教的先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能夠形成這樣的教育理念,需要認識到兩個方面的多樣性:一是學生稟賦的多樣性,而非千人一面;二是培養目標的多樣性,而非一把尺子。
今年的斯諾克世錦賽冠軍,丁俊暉,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父親送去打球,經過十餘年的勤學苦練,成為中國斯諾克一哥,丁父可謂」因材施教「矣。
除了教育領域,在管理學界,組織行為學對個體、人際互動、團隊建設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開發出了MBTI、大五模型等一系列工具。雖然這些工具也有爭議,但是畢竟也屬於相對真理。人們逐漸認識到,對」人「的差異性的認識越深入,組織內部的工作越高效。世界著名的對衝基金橋水基金(Bridge Water)的創始人,Ray Dalio在《原則》這本書中披露,他們公司開發了一整套工具定量描述每個人的素質模型和溝通風格並公開展示,便於員工在溝通中根據對方的」類型「選擇自己的溝通風格。把管理做得這麼精細、精確,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