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義:
子路問孔子: 「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
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
冉又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
我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
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準確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何談「因材施教」呢?
現代教育,從理論上早已接受了這種觀點,但在實踐中幾乎都把備課看做是備教材、備教案,甚少是備學生,學生個性差別,哪些學生能接受,哪些學生不能接受,也不是教師不去考慮,而是受到了橫向編班,統一進度的制約。
那麼,如何「備學生」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一是「聽其言」。
這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因為「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聽其言」,一是被動地聽,二是主動地與學生交談。被動聽,這在孔子教學過程中不勝枚舉,故略而不論。主動地和學生促膝談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這在《論語》中也不乏其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特別是《侍坐》,就是召集學生進行集體談話,類似我們現在的座談會。
二是「觀其行」。
也就是把學生的一舉一動置於教師的視野之下,全面細緻地觀察其行動,如孔子所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論語·為政》)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論語·憲問》)
當闕黨有個兒童來向孔子傳信時,有人問孔子這個孩子是否是一個要求上進的人。「他是想讓自己學習上進的那種人嗎?」孔子說:「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應該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輩長者並肩行走,不像是想通過學習使自己上進的人,而是急於成名的人。」孔子通過一個人的行走坐姿這種極為簡單的行為來了解發現人的品行,可謂細緻入微。
還可以通過觀察其所處環境,如觀察他所結交的人來間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裡仁》)也即「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聽其言」,又要「觀其行」,二者結合起來,就是「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把「言」和「行」結合起來考察,這就是孔子備學生的方法。
因材施教的實施
具備了「因材施教」的基礎,如何實施呢?
《論語》中孔子所採用的多種方法,可以作為他山之石。
第一,對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從學生智力水平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學生大致分為「上智」、「中人」、「下愚」(《論語·陽貨》)三類。孔子弟子中,既有「聞一知十」的顏回,又有「聞一知二」的子貢,智力水平參差不齊。智力較低甚至於「下愚」的學生,只能教給他們與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識,否則,「欲速則不達。」
如同是「問仁」,孔子的回答卻不盡相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訒。」
(《論語·顏淵》)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論語·陽貨》)
這樣的事例還很多,如「問禮」、「問政」、「問君子」等。
第二,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
孔子認為,學生的個性特點千差萬別,因此教學的方法應有所不同,教學的內容應各有側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論語·先進》篇,由於子路「好勇過我」,遇事魯莽,故孔子就給他潑點冷水,告誡他凡事要謹慎考慮,多聽他人的意見再行動;由於冉有膽小怕事,遇事退縮無主見,故孔子就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更加果敢大膽地行動。
第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進行教育。
孔門弟子年齡參差不齊,有與孔子年齡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與孔子差一代的,如顏回、子貢;也有差別特大的,如子張、子驕。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應區別對待。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需要戒備:年少的時候,精力還沒有穩定,要戒備因為美貌而產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壯年的時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時候,要戒備爭鬥;等到年老的時候,精力已經衰弱,要戒備貪得無厭。」)
對三類學生他分別提出了應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們珍視。學生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弟子中,顏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貢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據其不同的興趣愛好分別設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使其特長都得到充分發揮。
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後世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意思是說,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因材施教。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認為,任何學生都有其優勢智能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受教育群體是無差別可言的。
但相對於中國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時代)師生席地而坐的談話式教學和「超小班化」教學而言,現今我國的教學中普遍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
在目前教育大背景下,相對有效的做法就是分班、分層教學、甚至縱向編班,以異步代替同步教學還是可以做到的,特別是民辦學校,更應該身先士卒進行探索。所謂「同步教學」,就是「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方法,它忽視學生個性、主動性和差異,導致了「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狀況。異步教學是以承認差別、允許差別為前提的教學方法,是貫徹「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具體措施。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縱向編班的組班模式,這才有可能真正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由高年級和低年級組成相對固定的縱向班,師兄和師弟間形成一套互幫互助的教學模式,班集如同一個戰陣一樣,相到扶持著向前進,沒有橫身對比,兄友弟恭等所有好的品行也有了培育的土壤。
以上所言是教學上的因材施教,從泛因材施教的角席而言,必定離不開多元化辦學,大力發展特色民辦學校,為社會提供多元化選擇,滿足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愛好的孩子多元化的需求,給不同面向的孩子提供更多機會。因此多元化辦學才是民辦學校存在的真正理由,因材施教教學才是從教者及學校教學提升的終級目標。
從老實大量讀經到文言體系重建
從小朋友跟我念到因材施教落地
二十年堅守地是民辦教育家的良知
他總是以
大道至簡的思考
質樸精煉的言語
道出對教育的深刻洞見
不是標新立異
不是譁眾取寵
不是口無遮攔
而是以農民般的質樸
毫無保留地分享
敞開心胸地探討
.
相約4月25日晚7點
趙老師與您一起
共話教育本質
推薦課前預習:
東萊先生之原國卿老師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