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2020-12-14 靜心閣文化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

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走進孔子的世界,品讀不一樣的《論語》。

「人不知」,究竟不知道什麼呢?

有人說「人不知」這句話是接上一句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就是說從遠方而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的話,「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知識」了。

這種說法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裡提到過,說它過於牽強,所以就按照一般的解釋來說了,原因就在於「人不知」這一句中的「知」字下面沒有賓語,又因為孔子當時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就可以了解,所以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人不知」究竟是不知道什麼呢?

在《衛靈公篇》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譯文翻譯道:「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用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從孔子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理解孔子所說的「人不知」大概是什麼意思了,就是別人不了解我這個人,至於不了解我這個人什麼呢?是行為處事方法,是品德修養,還是教學水平呢?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所以「人不知」便成了我們一直以來流傳的一個謎團。

「有朋自遠方來」真的是指朋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論語》名句,我們常常把「有朋自遠方來」裡面的「朋」當作朋友來解讀,事實上,這個「朋」有可能不是所謂的朋友哦!

首先,我們要知道,孔子平時說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那「有朋」在古本《論語》中有寫作「友朋」的,古時候註解說到:「同門曰朋。」宋翔鳳在《樸學齋札記》中說到過,這裡的「朋」字其實是孔子弟子們的意思,也就是《史記·孔子世家》中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

所以「志同道合」可能比「朋友」更適合有朋自遠方來的翻譯,您覺得呢?是「朋友」更深得孔子的喜愛,還是「志同道合」的人呢?哪怕不是朋友,我相信孔子也不會輕易怠慢的。

不亦「君子」乎?

《論語》中的君子,有時候指的是「有德之人」,有時候說的是「有位之人」,而通過分析孔子說的這句話的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幾乎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他肯定不會自稱自己是「有位者」,所以「不亦君子乎?「的君子指的就是有德行的人,也就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做到的啦!

以上就是關於《論語》」人不知,而不慍「的真實感悟,它也更為深刻地揭示了孔子本人的偉大。我們後人常常曲解孔子語錄本身的含義,而走錯了路,假如都走錯了路話,還怎麼達到理想的終點呢?正所謂不要」念錯經「,道理就在這裡面,相信通過我的講解,大家該對孔子和《論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吧!如果您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以」文「會友,不亦樂乎?

參考資料:《論語集注》《論語》《樸學齋札記》《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篇》。

歡迎大家的關注,更多精彩國學文化為您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人不知而不慍」,慣常的理解是:「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卻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從根本上誤解了孔子的思想,後果極其嚴重。下面我們將採取各種釋義手段來澄清:為什麼傳統的解釋錯了,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們言行的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家孔子的思想。《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論語》中的「子曰」中的子,專指孔子。子曰,就是孔子說的意思。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聽學習強國音頻時,偶然間看到山東學習平臺發布的《七日百遍背論語》,就打開聽聽磨耳朵。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就出現了《論語》中的第一個「君子」。我們平時常說「處事、待人」,那「處事」「做事」一定會牽涉到方方面面,各色人等。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其首章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我這個小小鄉村少年的體會,前兩句並不難懂——那時節我白天上學,傍晚回家幹點雜活,晚上做作業、寫毛筆字,功課並不緊,還有閒時間看看小說,想像古人的生活或外面的世界,當真是很快樂的事啊,並且在僻遠的鄉村,偶爾有遠嫁外鄉的姑姊們帶著丈夫和孩子歸寧,往往驚動一村人都來看望說笑,那也的確是「不亦樂乎」!
  • 「生聲語」也說「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學而》中有兩處講到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一處在開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處在結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這樣不也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像潘金蓮開窗的回眸,讓人心痒痒,乃不知如何得止。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們能在百忙之中來聽我這個老頭嘮叨,我是由衷的高興啊。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孔子氣量是否有點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比起「人不知而不慍」中的「慍」,上面「知」的錯解就是小菜了。對於這個「慍」,《論語》成書後,所有解釋都是「生氣、憤怒」之類。其實,「慍」,讀yun,有兩種聲調,第一種發四聲去聲,就是通常解釋「生氣、憤怒」的那個,但這在這裡大錯特錯,這裡的音調應該發三聲上聲,解釋為「鬱結」。
  • 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卻非常少。       對於「人不知」這個問題,是《論語》中反覆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分別在1.16、4.14、14.30和15.19條重複出現。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論語》第一句話讀不懂真正的意義,後面的就不要讀了
    孔子像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通常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在2017屆畢業典禮上,我希望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要有「志業」精神,強調的是責任和使命;2018屆畢業典禮上,我講的是自信可以讓我們更加優秀,希望畢業生增強自信,創造輝煌。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時習,有朋遠方(我的竊讀筆記)
    孔子在論語當中的首章首句就強調過一句話,它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別人不了解我,乃至誤會,我心中卻不生氣,無怨念,孔子說這是一種君子的風範,為什麼會這樣?
  • 人不知而不慍
    我讀初中的時候,在課堂上背過這樣一大段孔子語錄: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