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
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走進孔子的世界,品讀不一樣的《論語》。
「人不知」,究竟不知道什麼呢?
有人說「人不知」這句話是接上一句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就是說從遠方而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的話,「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知識」了。
這種說法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裡提到過,說它過於牽強,所以就按照一般的解釋來說了,原因就在於「人不知」這一句中的「知」字下面沒有賓語,又因為孔子當時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就可以了解,所以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人不知」究竟是不知道什麼呢?
在《衛靈公篇》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譯文翻譯道:「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用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從孔子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理解孔子所說的「人不知」大概是什麼意思了,就是別人不了解我這個人,至於不了解我這個人什麼呢?是行為處事方法,是品德修養,還是教學水平呢?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所以「人不知」便成了我們一直以來流傳的一個謎團。
「有朋自遠方來」真的是指朋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論語》名句,我們常常把「有朋自遠方來」裡面的「朋」當作朋友來解讀,事實上,這個「朋」有可能不是所謂的朋友哦!
首先,我們要知道,孔子平時說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那「有朋」在古本《論語》中有寫作「友朋」的,古時候註解說到:「同門曰朋。」宋翔鳳在《樸學齋札記》中說到過,這裡的「朋」字其實是孔子弟子們的意思,也就是《史記·孔子世家》中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
所以「志同道合」可能比「朋友」更適合有朋自遠方來的翻譯,您覺得呢?是「朋友」更深得孔子的喜愛,還是「志同道合」的人呢?哪怕不是朋友,我相信孔子也不會輕易怠慢的。
不亦「君子」乎?
《論語》中的君子,有時候指的是「有德之人」,有時候說的是「有位之人」,而通過分析孔子說的這句話的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幾乎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他肯定不會自稱自己是「有位者」,所以「不亦君子乎?「的君子指的就是有德行的人,也就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做到的啦!
以上就是關於《論語》」人不知,而不慍「的真實感悟,它也更為深刻地揭示了孔子本人的偉大。我們後人常常曲解孔子語錄本身的含義,而走錯了路,假如都走錯了路話,還怎麼達到理想的終點呢?正所謂不要」念錯經「,道理就在這裡面,相信通過我的講解,大家該對孔子和《論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吧!如果您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以」文「會友,不亦樂乎?
參考資料:《論語集注》《論語》《樸學齋札記》《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篇》。
歡迎大家的關注,更多精彩國學文化為您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