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們言行的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家孔子的思想。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論語》中的「子曰」中的子,專指孔子。子曰,就是孔子說的意思。
學,就是學習,孔子所說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詩》、《書》、《禮》、《樂》等傳統的文化典籍。
《詩》是指《詩經》,《書》是指《尚書》,《禮》是指《儀禮》,《樂》是指《樂經》,它們都是儒家的經書。
時,就是時常、經常、常常。習,是複習、演習,也有溫習、練習、實習的意思。孔子經常讓自己的學生演習《禮》、《樂》,實習《詩》、《書》。
說(yue),同悅,是高興、愉快的意思。「有朋」就是朋友,是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樂(yue),也是愉快、開心的意思。但悅是喜悅,是一種來自內心的愉悅,樂是歡樂,歡快,是一種表現在外部的表情,比如歡笑等。
人不知,就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什麼呢?孔子沒有說,權且理解為別對自己什麼都不了解。
慍,是生氣、惱怒、怨恨的意思。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誤會自己而產生一種怨恨情緒。
君子,是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整段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學習《詩》、《書》、《禮》、《樂》,並經常進行複習演練,那不是一件很快樂、很開心的事情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是一件很讓人高興、喜悅的事情嗎?有別人不了解我,誤會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現在我們也常說「學而時習之」,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要記得經常複習,否則就會忘記。
有朋友從遠方來,自然很是開心,喝茶、聊天、推杯換盞,笑語盈盈。
最難做到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浮躁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常常是一言不和,便分道揚鑣,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翻個底朝天。那種寬容、大度的君子風範也隨之被打翻在河裡,隨流水而去。
孔老夫子一生都置身於學習與教育之中,他創立了儒家學說,同時也把儒家的包容貫穿在自己的行為之中,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無論他人怎麼說,他都包容理解,一生都很注重自身的修養。從他對自己學生的教導中,可以看出孔子崇高的思想境界。
如果生活在繁雜塵世中的我們,在崇尚「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的同時,也牢記「人不知,而不慍」,工作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家庭中就沒有那麼多的爭吵,婚姻中也就少了許多的奪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