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2020-12-14 星語愛讀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們言行的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家孔子的思想。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論語》中的「子曰」中的子,專指孔子。子曰,就是孔子說的意思。

學,就是學習,孔子所說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詩》、《書》、《禮》、《樂》等傳統的文化典籍。

《詩》是指《詩經》,《書》是指《尚書》,《禮》是指《儀禮》,《樂》是指《樂經》,它們都是儒家的經書。

時,就是時常、經常、常常。習,是複習、演習,也有溫習、練習、實習的意思。孔子經常讓自己的學生演習《禮》、《樂》,實習《詩》、《書》。

說(yue),同悅,是高興、愉快的意思。「有朋」就是朋友,是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樂(yue),也是愉快、開心的意思。但悅是喜悅,是一種來自內心的愉悅,樂是歡樂,歡快,是一種表現在外部的表情,比如歡笑等。

人不知,就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什麼呢?孔子沒有說,權且理解為別對自己什麼都不了解。

慍,是生氣、惱怒、怨恨的意思。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誤會自己而產生一種怨恨情緒。

君子,是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整段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學習《詩》、《書》、《禮》、《樂》,並經常進行複習演練,那不是一件很快樂、很開心的事情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是一件很讓人高興、喜悅的事情嗎?有別人不了解我,誤會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現在我們也常說「學而時習之」,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要記得經常複習,否則就會忘記。

有朋友從遠方來,自然很是開心,喝茶、聊天、推杯換盞,笑語盈盈。

最難做到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浮躁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常常是一言不和,便分道揚鑣,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翻個底朝天。那種寬容、大度的君子風範也隨之被打翻在河裡,隨流水而去。

孔老夫子一生都置身於學習與教育之中,他創立了儒家學說,同時也把儒家的包容貫穿在自己的行為之中,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無論他人怎麼說,他都包容理解,一生都很注重自身的修養。從他對自己學生的教導中,可以看出孔子崇高的思想境界。

如果生活在繁雜塵世中的我們,在崇尚「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的同時,也牢記「人不知,而不慍」,工作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家庭中就沒有那麼多的爭吵,婚姻中也就少了許多的奪門而去。

相關焦點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聽學習強國音頻時,偶然間看到山東學習平臺發布的《七日百遍背論語》,就打開聽聽磨耳朵。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
  • 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人不知而不慍」,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把「知」當成「知道」、「理解」之類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慍」快成了現在酸死人的「理解萬歲」的對應物了。但這裡的「知」不是本義的「知」,而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相較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漢語的語法形式不突出,不像英語、德語、法語等有人稱、數量、時態等曲折形式。《論語》的「知」字,究竟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並無鮮明的語法形式來標識。如果我們不能結合語境、文法等來審慎考察,理解就可能偏誤。「人不知而不慍」的「知」該如何理解呢?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老夫子這裡說的「處事」,不是具體的「衣食住行」,而是人生價值的「修、齊、治、平」:《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其首章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我這個小小鄉村少年的體會,前兩句並不難懂——那時節我白天上學,傍晚回家幹點雜活,晚上做作業、寫毛筆字,功課並不緊,還有閒時間看看小說,想像古人的生活或外面的世界,當真是很快樂的事啊,並且在僻遠的鄉村,偶爾有遠嫁外鄉的姑姊們帶著丈夫和孩子歸寧,往往驚動一村人都來看望說笑,那也的確是「不亦樂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走進孔子的世界,品讀不一樣的《論語》。「人不知」,究竟不知道什麼呢?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卻非常少。       對於「人不知」這個問題,是《論語》中反覆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分別在1.16、4.14、14.30和15.19條重複出現。
  • 「生聲語」也說「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學而》中有兩處講到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一處在開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處在結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這樣不也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答案就在於自得其樂的人生價值追求。
  • 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孔夫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境界,現代人還能達到嗎?
    今日翻看論語,首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高中時期學過的夫子語錄中的一篇,前兩句較容易理解,也一直記得很牢,好像偶爾還會用一下。最後一句已經生疏了,就查閱了一下釋義,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⑥?」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
  • 人不知而不慍-中新網
    人不知而不慍 2013年02月18日 15:3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人不知而不慍
  • 人不知而不慍新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孔子的這兩句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後一句,更是歷代文人安利自己還不知名的雞湯。今早突有所悟,人不知而不慍,以前的解釋都是自己的才能不被人所知,而不生氣,是君子的品行。究之孔子的時代,春秋末年,知解釋為智似乎更加合理。人不智,做的事情愚蠢糊塗,也不生氣,這是君子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