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境界,現代人還能達到嗎?

2020-12-14 N號草廬

春節假期疫情肆虐,在家宅年,看看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今日翻看論語,首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高中時期學過的夫子語錄中的一篇,前兩句較容易理解,也一直記得很牢,好像偶爾還會用一下。最後一句已經生疏了,就查閱了一下釋義,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人不知,而不慍」是一個很高的品德修養境界。只是當今社會,已經很少有人以「君子」標準對人進行評判,對於遇到「人不知」的情況,除了怨恨、惱怒之外,也有其他許多表達、排解、溝通的渠道,很難完全按當時語境與現代環境對照去理解其中的含義。

我想,如果不是非要從語錄本義或學術上理解,現今時代,若遇到別人不理解自己的情形,能夠心理不失衡,坦然面對的,都應該算是達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了。

那具備什麼樣的潛質才能達到這種修養境界呢?

北京一的哥,因不放心患阿爾茨海默症的妻子一人在家,每天攜病妻出車,許多乘客不理解,滴滴評分很低。對此,司機師傅仍然很達觀,還會跟乘客解釋時自嘲「是妻子怕他在外幹壞事」。

這應該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吧。

在這位的哥這裡,我們看到了他對妻子那樸實而深厚的愛。

一個日本小男孩石田丞,在4歲年紀的時候偶爾得知癌症患者在化療治療後會掉頭髮,為了能夠捐獻自己的頭髮用於製作假髮幫助化療病人,一直堅持三年未理髮,只到7歲多時頭髮長度達到捐獻標準把頭髮捐出去。三年期間,石田丞的小夥伴們不了情況經常嘲笑他,甚至因為他頭髮太長有些同學都不清楚他是男孩還是女孩,但石田丞卻一直堅持做成了這件事。

2017年4月4日深夜10點多,龍巖第一醫院心胸外科護士張麗麗下班後回家,路見一場慘烈車禍:一名孕婦殞命,一名男子大出血。生死之間,張麗莉果斷出手相助。面對趕來的家屬質疑她是「肇事者」,她不辯解,緊急救人,後又默默離開。

石田丞和張麗麗,應該也具有「人不知,而不慍」的品格修養。

我們從他們這裡,看到了那種發自內心的善!

瀋陽一家養老院有多名90後護理員,她們面對許多失能或者失智的「老小孩」,箇中辛苦不言而喻,甚至有時還被老人打罵、噴口水,被家屬誤解更是經常遇到,但她們一直默默地堅守,因為她們認為:只有年輕人做養老,這個事業才有希望!這應該也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呈現。

圖片與內容無關

從這些年輕的養老護理員身上,我們看到他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那份敬重!

某市落馬公安局長程某人稱「一霸手」,在任時有個故事廣為流傳:說程某到一基層派出所視察,一名民警在電腦前忙工作沒看見,沒及時起立敬禮,被程謀一個耳光打上去,罵其「不長眼」。

易怒的程某,顯然不可能達到「人不知,而不慍」境界,這除了長期在畸形權力意識薰陶下養成的狂妄性格外,其自身修養嚴重不足恐怕也是很重要根源。

圖片與內容無關

近年來,網絡炫富、炫權事件頻發。 「人不知,我就炫」,成為網絡時代某些人熱衷自我滿足和追求心理平衡的新模式。這裡除了虛榮心外,根本上還是在某些方面缺乏自信,藉此方式來掩蓋自己的「短板」罷了。

無論怎樣,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謙和,而首先要有那種源自人性的純粹的愛和善,對從事的工作有十足的敬業精神,同時不僅要注重提高自身修養,更重要的還要有足夠的自信,學會知足,無論是對生活,對人生,對事業,還是對自己的實力。

普通人無法,也沒必要按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應該清楚:別人是否了解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了解自己。

相關焦點

  • 人不知而不慍新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孔子的這兩句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後一句,更是歷代文人安利自己還不知名的雞湯。今早突有所悟,人不知而不慍,以前的解釋都是自己的才能不被人所知,而不生氣,是君子的品行。究之孔子的時代,春秋末年,知解釋為智似乎更加合理。人不智,做的事情愚蠢糊塗,也不生氣,這是君子的品行。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 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每個人在念初中的時候作為論語的選讀內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孔子本意是想說什麼呢,孔子所想表達的真的是我們中學時候所解釋的那樣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裡有個問存在,我們在生活其實很少有人去追求別人的理解,有的話也是非常少數的人,那孔子不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不會說出這麼極端不通大眾人情的話來,問題在於一個是對「慍」和「不亦君子乎?」的理解。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其首章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我這個小小鄉村少年的體會,前兩句並不難懂——那時節我白天上學,傍晚回家幹點雜活,晚上做作業、寫毛筆字,功課並不緊,還有閒時間看看小說,想像古人的生活或外面的世界,當真是很快樂的事啊,並且在僻遠的鄉村,偶爾有遠嫁外鄉的姑姊們帶著丈夫和孩子歸寧,往往驚動一村人都來看望說笑,那也的確是「不亦樂乎」!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人不知而不慍-中新網
    人不知而不慍 2013年02月18日 15:3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人不知而不慍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把孔夫子所教導我們的這個學術,我們學了之後再轉過來教化他人。這就是君子儒。前面一段是講自己學,第二段有朋自遠來方,是有人來向你求學,你要去教化別人了,所以有人來向你就學,你能夠教化別人,把孔夫子所講學作聖人的這種學術,能夠推廣出去。這不是一大樂事嘛。 下面一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釋義:夫子說:自處於仁是最美好的,自身的修養沒處在仁的境界,怎麼能夠了解?夫子說:沒達到仁境界的,不可能長期處在儉約的環境裡,內心不可能長期處在快樂中;真正的仁者隨時都能安於仁,具有智慧的人能發揮仁的用。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⑥?」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 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歷代解讀者,幾乎都把「人不知而不慍」領會為君子的修養境界:認為只要修養到了,別人是否知道我、了解我,那是無關緊要的。這種理解看起來不無道理,而實際上與孔子的原義相去十萬八千裡。一些學者說,這句話切中了知識分子特有的虛榮心。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生聲語」也說「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學而》中有兩處講到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一處在開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處在結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這樣不也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就出現了《論語》中的第一個「君子」。我們平時常說「處事、待人」,那「處事」「做事」一定會牽涉到方方面面,各色人等。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讀到「人不知而不慍」時,聯繫到自己的媽媽和教師身份,感覺或許譯成「人不智慧,而自己卻不惱怒」更適合當下的自己。查了搜狗百科,對「人不知而不慍」的解釋如下: 「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