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中新網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人不知而不慍

2013年02月18日 15:3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說的。人家不知道你是誰,你不生氣,你是多麼的君子啊!

  人家不知道你是誰,你便生氣,因為你是個名人。普通人反而沒有這樣的毛病。名人而為此生氣,說明你修養不足,孔子把你從君子隊伍裡除名了。

  其實人真的不應為這樣的小事生氣,不論你有多大的名氣,多高貴的地位,仍有許多原因使有些人不認識你。

  隔行如隔山,一個空姐不認識一位名作家,有什麼奇怪,她根本不看中文書,即使看,也不一定看這位作家的書。

  一個酒樓侍應不認識一位大官的太太,又有什麼奇怪?大官經常上電視、見報,但太太只是偶然陪伴在旁,沒有時間看電視、看報的侍應又如何認得?

  楚國想攻宋,墨子為宋國解了圍,他回程經過宋國在城門下躲雨,被士兵驅趕,他一點也不生氣。

  一個人因為別人不認識自己而生氣,多數是因為他期望有非一般的對待。任何一個普通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會獲得正常的對待,不會有被虧待的感覺,只有自覺高人一等,要求特殊優待而不能獲得者才會生氣。結果他只會被人覺得囂張,驕橫,反而會被人小看了。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阿濃)

相關焦點

  • 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其首章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我這個小小鄉村少年的體會,前兩句並不難懂——那時節我白天上學,傍晚回家幹點雜活,晚上做作業、寫毛筆字,功課並不緊,還有閒時間看看小說,想像古人的生活或外面的世界,當真是很快樂的事啊,並且在僻遠的鄉村,偶爾有遠嫁外鄉的姑姊們帶著丈夫和孩子歸寧,往往驚動一村人都來看望說笑,那也的確是「不亦樂乎」!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人不知而不慍新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孔子的這兩句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後一句,更是歷代文人安利自己還不知名的雞湯。今早突有所悟,人不知而不慍,以前的解釋都是自己的才能不被人所知,而不生氣,是君子的品行。究之孔子的時代,春秋末年,知解釋為智似乎更加合理。人不智,做的事情愚蠢糊塗,也不生氣,這是君子的品行。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讀到「人不知而不慍」時,聯繫到自己的媽媽和教師身份,感覺或許譯成「人不智慧,而自己卻不惱怒」更適合當下的自己。查了搜狗百科,對「人不知而不慍」的解釋如下: 「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
  • 「生聲語」也說「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學而》中有兩處講到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一處在開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處在結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這樣不也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答案就在於自得其樂的人生價值追求。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人不知而不慍」,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把「知」當成「知道」、「理解」之類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慍」快成了現在酸死人的「理解萬歲」的對應物了。但這裡的「知」不是本義的「知」,而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酒中貴族  飲中君子   根植醬香文化  弘揚華夏文明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傲慢(或自信),當然也不是不希求同道的孤傲,《裡仁第四》裡孔子就說過,「不患莫己知」,要「求為可知」!       「慍」這個字通常被解釋為「生氣」、「怨恨」。其實,這個字的精確的意思是「沒有發作出來的怒氣」,是「隱含怒意」的意思。
  • 孔夫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境界,現代人還能達到嗎?
    今日翻看論語,首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高中時期學過的夫子語錄中的一篇,前兩句較容易理解,也一直記得很牢,好像偶爾還會用一下。最後一句已經生疏了,就查閱了一下釋義,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人不知而不慍」,慣常的理解是:「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卻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從根本上誤解了孔子的思想,後果極其嚴重。下面我們將採取各種釋義手段來澄清:為什麼傳統的解釋錯了,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