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021-02-19 金明書院


一、引子

前面兩篇,夫子說:明白了人世間很多的規律,就非常想講給大傢伙兒聽聽。你們能在百忙之中來聽我這個老頭嘮叨,我是由衷的高興啊。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二、一般解釋

學校課堂或是個人理解,通常為: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就是真正的君子。

如此解釋,就是不求甚解的糊弄人。如果君子這樣好當的話,世間的君子就太多了。傻子說的話,我們聽不懂,傻子就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懂而生氣,傻子就該是君子了。烏鴉叫喚,我們也是不懂,烏鴉決定不會生我們的氣;貓叫豬哼,我們也不能明白它們的意思,它們根本也就不甩我們,更不必說生氣了。如此,禽畜都能作為君子了。可見,通常的解釋是多麼的粗鄙。

別人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是不知道夫子這個人,還是不能懂得夫子的為人,或是夫子所說話的意思?也是沒有解釋清楚,這種解釋又有什麼作用。純粹就是對學者的糊弄而已。

三、理解深意

說是夫子說的話有很深的含義,其實夫子說話意思並不深奧,也很直白,只是我們要麼瞎猜亂想了,要麼就是想當然的一說,就是個吃瓜不知味的現象。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三個問題得弄清楚:

1、「人不知」是什麼意思?

人不知,就是人不知道。這個人指的是來求學的學生,也就是信得過夫子的有緣之人,並不是沒聽說過他的人,那些人與他沒有教學的關係。就像學校的老師,學生就是他的人,是他的教育對象,除了學生之外,如果還以老師自居也就是越位了,失去了素位,就非奸即盜,會非瘋即顛,何來君子之風採。

不知道什麼?並不是很高深的不懂老師,也不是老師教的內容他不知道,肯定是不知道,知道了他也就不會來學了。而是,這學生缺乏智慧,無論老師怎麼教他就是學不會。在學校裡這樣不開竅的學生也是不乏多見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其實,他們並不是朽木,每個人來到世間,就好像開始了一場遊戲一樣,一出生就會被生命在心靈上蒙上一層黑布,差不多會蒙到7歲左右,能摘掉那層黑布的人就是啟蒙者。小學老師和父母就是這一階段的關鍵啟蒙者,很可嘆有的啟蒙者並沒有去解開那層黑布,而還再加黑布,就悲慘了。

就有人一生都會處於黑暗當中,抑鬱、悲觀、痛苦、煩躁。啟蒙完了,習慣了黑暗,就會不願意離開,或是不適應清明。

2、「慍」是怎麼回事?

「慍」字,心緊緊靠在盛著如太陽一樣火熱的容器邊,自然就會躁熱,發火。所以慍就是煩躁,就是對學生的不耐心,講一遍不會,講兩遍不會,三遍四遍再不會,耐心總會有個限度,老師就會急,甚至會罵人。夫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不是只說說而已的。他老人家就是這樣做的,他講給學生大道規律,學生就是學不會,就是弄不明白,他老人家決定不嫌學生笨,而是非常有耐心的循循善誘,不急不躁,就是今天教育界倡導的善待後進生。

夫子也是做了個榜樣,是給今天的老師,也是給今天的家長。耐心,是做家長和老師的唯一高招,其他都是耐心的詮釋和註解。教育是慢的藝術,靜待花開優於拔苗助長。有的孩子生來就不屬於花,他們或是果樹,或是棟梁,還也許就是綠草,萬物都不相同,才有了世界的五彩繽紛的可愛。

3、在夫子看來,怎樣才算「君子」呢?

何為君子?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於孔子。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於君子的論述。譬如: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太多了,說不完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所以有正人君子一說。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孔子將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奏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孔子曾言: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德思義。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禮記·緇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如蘭。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欲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聰明學生和愚笨學生,優秀生於後進生都是比出來的。君子不比,所以才會耐心的照顧到求學不知的人。

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就是說:給學生講大道規律,有的學生是怎麼教都是聽不懂學不會,夫子一定會不厭其煩耐心十足的不放棄對他們的教導,如此這樣去做一個正人君子。

君子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相逢是緣  來皆是客  歡迎再來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開篇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處事」。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傲慢(或自信),當然也不是不希求同道的孤傲,《裡仁第四》裡孔子就說過,「不患莫己知」,要「求為可知」!       「慍」這個字通常被解釋為「生氣」、「怨恨」。其實,這個字的精確的意思是「沒有發作出來的怒氣」,是「隱含怒意」的意思。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不緊不慢地說,「上天把德賦予我,桓魑這個人又能把我怎麼樣?」《論語》的歡樂梁漱溟先生曾經做過「大數據」的分析,他注意儒家經典《論語》多「樂」字,卻沒有一個「苦」字。論語開篇就講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開門見山,直指快樂。猶初次見面,熱情洋溢,給人一種親和、溫暖的第一印象。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下面一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是什麼呢?慍,根據說文解字講,講怒,發怒了。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你的學問再多你修到修得怎麼好,人家不知道。普通人來講,自己有學問又有道德。學孔夫子講的學聖人大道,人家不了解,心裡難免要發牢騷了。發牢騷就是慍,慍就是悶在心裏面,有種怨恨,沒有發出來,一般人總是向外發,一般人講俗話叫發牢騷,孔夫子在這裡講不要發牢騷,甚至心裡也不要怨恨,所以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將「聖人之道」披之六合、播於八方,法度之,教化之,首要且常態地必然會面對「人不知」的問題。如果「人皆知」了,就無所謂「法度之,教化之」。行「聖人之道」,乃難行之行,所謂知易難行,知且不易,行則更難。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每個人在念初中的時候作為論語的選讀內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孔子本意是想說什麼呢,孔子所想表達的真的是我們中學時候所解釋的那樣嗎?《論語》作為課文內容教材的解釋是這樣子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修行解讀
    儒釋道一體化有聲心國學 clwj3359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朱玉昆經典新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思是一一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那不才是君子嗎?這句話關鍵是說自己了解自己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夫子面對生死的考驗,都有這麼大的自信,我們面對一點別人的抱怨和不理解,不是暴跳如雷,就是頹廢沮喪,關鍵就是不自知、不自信,現在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於是每天心緒波動不安,你又如何能夠安住自己那顆心呢!心不定,於是你就整天惶恐不安,無所是從。所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才能不隨波逐流,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學習並且能夠適時加以實踐不也是令人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為之惱怒,不也是君子嗎?」解讀:這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三句話,也是《論語》的開篇詞。我們分別將這三句加以理解。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這一講,我們來討論《論語》開篇的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基本上都歪掉了,不得要領。對經典的歪解,按程度可以分為,輕微性的誤解和顛覆性的錯解。比如,「學而時習之」,把「學」當成近於理論的知識學習,把「習」當成將知識用於實踐,這種解讀是錯誤的,但尚屬輕微,猶可容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