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昆經典新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020-12-12 朱玉昆國學微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思是一一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那不才是君子嗎?這句話關鍵是說自己了解自己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了解別人說明你聰明,能夠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孔老夫子曾經自信地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也就是說:上天把人類的美德賦予了我,恆魋能把我怎麼樣?夫子面對生死的考驗,都有這麼大的自信,我們面對一點別人的抱怨和不理解,不是暴跳如雷,就是頹廢沮喪,關鍵就是不自知、不自信,現在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於是每天心緒波動不安,你又如何能夠安住自己那顆心呢!

心不定,於是你就整天惶恐不安,無所是從。所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才能不隨波逐流,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朱玉昆)

相關焦點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傲慢(或自信),當然也不是不希求同道的孤傲,《裡仁第四》裡孔子就說過,「不患莫己知」,要「求為可知」!       「慍」這個字通常被解釋為「生氣」、「怨恨」。其實,這個字的精確的意思是「沒有發作出來的怒氣」,是「隱含怒意」的意思。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開篇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處事」。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蓋人云亦云,不過如此耳。今吾試製小文一貼,姑且玩之,諸君亦姑且一覽。 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聖人知成德有先後,故教人以樂。蓋樂只君子,德音是茂。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像潘金蓮開窗的回眸,讓人心痒痒,乃不知如何得止。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我知,心裡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使得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使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那麼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那麼使一地方人都知道,仍是不可能;那麼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要使人知道,當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從言語行動方面用力,於是言語鋒芒,行動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遠方友人,有朋自遠方來,從遠地方來,不但近處的知道你,還有遠方人都知道,遠方人知道為什麼叫朋呢?遠方人既然他從遠地那個地方來,向你求學。有這個志願來求學的話,那就是朋了。而且同門為朋,同門就是我在前面也講過,我們學儒共同的老師,就是孔夫子,因此從遠方來求學,都是在孔門之中,大家都是同門。這個叫作朋。第一句講你的學習,有了成就的話,心就不亦說乎?你感到喜悅。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修行解讀
    儒釋道一體化有聲心國學 clwj3359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每個人在念初中的時候作為論語的選讀內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孔子本意是想說什麼呢,孔子所想表達的真的是我們中學時候所解釋的那樣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裡有個問存在,我們在生活其實很少有人去追求別人的理解,有的話也是非常少數的人,那孔子不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不會說出這麼極端不通大眾人情的話來,問題在於一個是對「慍」和「不亦君子乎?」的理解。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