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021-02-19 汲雲樓詩文社
制義,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經義、制藝、時藝、時文、四書文、八比文,流俗謂之「八股文」。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秉政,科舉始廢詩賦而用經義取士,至明洪武三年,詔定科舉之法,應試文皆應仿宋「經義」,制義之文,遂在明一代蔚然。後,清紹明制,仍以制義取士。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科考終廢,士子亦不習制義之文。及此,制義為科考專用文體已歷八百三十三年矣。

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蓋人云亦云,不過如此耳。

今吾試製小文一貼,姑且玩之,諸君亦姑且一覽。

 

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聖人知成德有先後,故教人以樂。

蓋樂只君子,德音是茂。惟彼止於至善者,能明德而恕思哉!

嘗思聖人述學習之說,何及朋儕之樂、君子之德耶?是求之道也。

今夫求大人之道者,鮮矣;道失則黨駢,其樂於友聲者,佞說矣。斯時也,授者莫衷一是,學者不知將欲,何哉?時習而未說懌也。

然則,聖人教人以樂而序天道,後人未知之而謬千裡也。

蓋小人乎!但求道由己出,以求名與天一。且妄且詭,惟用是求,矯辭而威以孚人,雖眾異而獨尊;

蓋君子乎!不畏人不己知,而畏己之不德。不慍不責,惟理之應,得道而樂於及人,雖獨往亦無瞢。

夫聖賢有朋,道出同門,嚶嚶其鳴,求其遠而,融融其樂,至於中和,彬彬文質,損餘而補闕;

君子不比,微察周時,攘攘其儕,安其邇矣,萋萋其眾,來於如雲,誠誠其信,馨香無讒慝。

是謂大人一天理、躬體仁、樂施生,能樂而樂人者,何哉?

以人之性觸天之性,觀物察事而知天地人物其理一也,由一而再再而三可知萬象易也,格一物能同其理,知一理能數習之,是知也。

以天之性契人之性,取物近身而致萬端遷化之用一也,洞百而十十而一已會昭靈孔也,眄流物能要其津,觀豹變能知應機,是悅也。

於是乎,學而時習,習而能說,說而能微,而有朋來;朋來則樂,樂則能德,德則不慍,則能君子。道成矣。

噫籲嚱!道之不存久矣,矯道之徒眾矣,趨名之踵不已。求道之人,慎旃哉!慎旃哉!

相關焦點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亦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學習並且能夠適時加以實踐不也是令人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為之惱怒,不也是君子嗎?」解讀:這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三句話,也是《論語》的開篇詞。
  •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昨天我們講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今天我們接著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前面是講自己在學習。第二段呢?你學習了,有了成果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減少,待人接物,辦事情,你教書,逐漸逐漸開始為人家著想,到最後全部為人家著想,到後來你有了成就了。有成就的時候,不要像現在一般的人,自己有一點學問,就到處宣傳,自己宣傳,古人不是如此。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君子蘭:身修而有暗香,花潔白如玉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第一章後面的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先了解兩個要點:一這裡的「朋」是指志同道合者,而不是泛指一般的朋友;二,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強調自遠方來呢?這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這裡的朋應是指志同者,有朋自遠方來就是學識和道德涵養到了一定程度,慢慢的把名聲傳播開來,志同道合者慕名而來的意思。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這裡的「朋」就是朋友,也相當於今天的同志。古代「朋」和「友」分開講各有其意。同門曰朋,就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同學。同志曰友,同心同德就是同志,共同做事就是同事。這時候,無論遠遠近近,那些同心同德同道同行的同志同事來了,這是多麼高興,多麼快樂的事啊!這開篇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所謂「人不知而不慍」就是說別人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連一點點怒意都沒有,表達了君子寬厚的氣度。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既是分享,也是自己重讀一遍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在2017屆畢業典禮上,我希望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要有「志業」精神,強調的是責任和使命;2018屆畢業典禮上,我講的是自信可以讓我們更加優秀,希望畢業生增強自信,創造輝煌。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在2017屆畢業典禮上,我希望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要有「志業」精神,強調的是責任和使命;2018屆畢業典禮上,我講的是自信可以讓我們更加優秀,希望畢業生增強自信,創造輝煌。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誤讀澄清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前後文貫穿前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一個人學習了不管是知識也好,道理也好,在一些情境中得到驗證時,會在這一刻有種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也就是從自身出發,從事情的應用上(實踐上)印證所學的時候,心理的感受就是「不亦悅乎?」。注意,這裡的「時」當為「有時」意,「習」做練習或演習義。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忙時翻閱一二,閒暇通讀達旦。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像潘金蓮開窗的回眸,讓人心痒痒,乃不知如何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