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年少時以為:非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曾經在我讀書的時候,讀到這句,聽老師的講解,心裡有點犯嘀咕:
孔聖人啊,我在學習時怎麼沒感覺到「悅」呢?為了考試,讀書、背書、做試卷......老師的「火眼金睛」、家長的「殷切高分」,真不「悅」呀!
有朋友從遠方來,開始真有些樂的。然而為了招待朋友,在食堂裡大大方方的買扣肉、回鍋肉、甚至還下館子,等朋友走的時候,當月的生活費已所剩無幾,甚至還欠了外債,天天啃饅頭下家裡帶去的鹹菜,孔聖人啊,孔聖人啊,寶寶心裡苦啊,有啥「樂」呀?
及至讀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一凡人,真無法做到「不慍」呢,只能暗自告訴自己:算了,君子雖好,這境界也太高了,我可能只能做個「小人」了呢!
就這樣,在不「說」,不「樂」,非「君子」裡的境界裡渾渾噩噩地過了這麼多年。
02不對呀,怎麼與我曾經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有一天,偶然聽到一個國學大師在講《論語》,不覺恍然大悟:居然與我在那青蔥歲月裡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重點在「時」和「習」,而且這個「學」也不僅僅指書本上的知識,也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知識,甚至還可以是自己或者別人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經驗」和「教訓」。
這樣一想:似乎有點「悅」的感覺了。學習的知識確實需要去溫習方能鞏固,考試考了高分;用自己嫻熟的已學知識去工作,讓自己工作更順暢;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人際關係不再那麼緊張,自己與自己的相處也更和諧,不再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緊張、焦慮。這時,確實是「悅」了,且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開心,更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裡的「朋」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狹義的「朋友」,其實應指的是那些與我們有著心靈共鳴,「道」同的朋友,或者說是靈魂的知己,那種不論多久不見,不聯繫,一旦有事,則真正為自己的樂而樂,為自己的哀而哀,在低谷時鼓勵自己,在得意時提醒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無論從什麼地方來,將如沐春風,縱然真的要去借錢招待,也心甘情願啊,還唯恐招待不周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聖人這句話誠不欺人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誰能真正完全了解別人,誰能在自己好心好意、辛辛苦苦去完成工作後能真正得到想要的結果呢?
人生坎坎坷坷,經歷了這麼多,回過頭看: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沒人讓人誤會的時候?怎麼可能沒有誤會別人的時候?親人、朋友、同事、領導,都有可能會有誤會產生。
當我們誤會別人時,別人還生我們的氣,只能趕緊道歉,因為想起自己別別人誤會時的那種心酸和痛苦。而別人誤會我們時,想想我們自己,也誤會過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再放在心上,放過自己,不再傷心,唯有等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我輩雖然無法做到如聖人說的那種真「君子」的境界,但是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我們的生活會不樂嗎?也許開始很難,但是只要一想到我們也曾誤會過別人,或者我們以後可能會誤會別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何苦彼此為難?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其實,說到底,真的只是是為難了自己。念及此,偶爾「君子」一下也挺好的嗎!
03想明白了,和諧不少呢!
想明白了,弄清楚了,跟孩子們講的時候,孩子們對考試的怨懟,對怎麼交朋友、對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心中似乎平和和許多,當然,我在跟他們講的時候,自己與自己內心隱藏的某些不和諧分子也和諧了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