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2020-12-12 離離閱讀陌上行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年少時以為:非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曾經在我讀書的時候,讀到這句,聽老師的講解,心裡有點犯嘀咕

孔聖人啊,我在學習時怎麼沒感覺到「悅」呢?為了考試,讀書、背書、做試卷......老師的「火眼金睛」、家長的「殷切高分」,真不「悅」呀

有朋友從遠方來,開始真有些樂的。然而為了招待朋友,在食堂裡大大方方的買扣肉、回鍋肉、甚至還下館子,等朋友走的時候,當月的生活費已所剩無幾,甚至還欠了外債,天天啃饅頭下家裡帶去的鹹菜,孔聖人啊,孔聖人啊,寶寶心裡苦啊,有啥「樂」呀?

及至讀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一凡人,真無法做到「不慍」呢,只能暗自告訴自己:算了,君子雖好,這境界也太高了,我可能只能做個「小人」了呢

就這樣,在不「說」,不「樂」,非「君子」裡的境界裡渾渾噩噩地過了這麼多年。

02不對呀,怎麼與我曾經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有一天,偶然聽到一個國學大師在講《論語》,不覺恍然大悟:居然與我在那青蔥歲月裡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重點在「時」和「習」,而且這個「學」也不僅僅指書本上的知識,也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知識,甚至還可以是自己或者別人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經驗」和「教訓」。

這樣一想:似乎有點「悅」的感覺了。學習的知識確實需要去溫習方能鞏固,考試考了高分;用自己嫻熟的已學知識去工作,讓自己工作更順暢;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人際關係不再那麼緊張,自己與自己的相處也更和諧,不再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緊張、焦慮。這時,確實是「悅」了,且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開心,更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裡的「朋」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狹義的「朋友」,其實應指的是那些與我們有著心靈共鳴,「道」同的朋友,或者說是靈魂的知己,那種不論多久不見,不聯繫,一旦有事,則真正為自己的樂而樂,為自己的哀而哀,在低谷時鼓勵自己,在得意時提醒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無論從什麼地方來,將如沐春風,縱然真的要去借錢招待,也心甘情願啊,還唯恐招待不周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聖人這句話誠不欺人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誰能真正完全了解別人,誰能在自己好心好意、辛辛苦苦去完成工作後能真正得到想要的結果呢?

人生坎坎坷坷,經歷了這麼多,回過頭看: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沒人讓人誤會的時候?怎麼可能沒有誤會別人的時候?親人、朋友、同事、領導,都有可能會有誤會產生。

當我們誤會別人時,別人還生我們的氣,只能趕緊道歉,因為想起自己別別人誤會時的那種心酸和痛苦。而別人誤會我們時,想想我們自己,也誤會過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再放在心上,放過自己,不再傷心,唯有等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我輩雖然無法做到如聖人說的那種真「君子」的境界,但是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我們的生活會不樂嗎?也許開始很難,但是只要一想到我們也曾誤會過別人,或者我們以後可能會誤會別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何苦彼此為難?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其實,說到底,真的只是是為難了自己。念及此,偶爾「君子」一下也挺好的嗎!

03想明白了,和諧不少呢!

想明白了,弄清楚了,跟孩子們講的時候,孩子們對考試的怨懟,對怎麼交朋友、對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心中似乎平和和許多,當然,我在跟他們講的時候,自己與自己內心隱藏的某些不和諧分子也和諧了不少呢!

相關焦點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亦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學習並且能夠適時加以實踐不也是令人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為之惱怒,不也是君子嗎?」解讀:這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三句話,也是《論語》的開篇詞。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秉政,科舉始廢詩賦而用經義取士,至明洪武三年,詔定科舉之法,應試文皆應仿宋「經義」,制義之文,遂在明一代蔚然。後,清紹明制,仍以制義取士。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科考終廢,士子亦不習制義之文。及此,制義為科考專用文體已歷八百三十三年矣。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
  •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昨天我們講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今天我們接著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前面是講自己在學習。第二段呢?你學習了,有了成果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減少,待人接物,辦事情,你教書,逐漸逐漸開始為人家著想,到最後全部為人家著想,到後來你有了成就了。有成就的時候,不要像現在一般的人,自己有一點學問,就到處宣傳,自己宣傳,古人不是如此。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君子蘭:身修而有暗香,花潔白如玉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第一章後面的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先了解兩個要點:一這裡的「朋」是指志同道合者,而不是泛指一般的朋友;二,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強調自遠方來呢?這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這裡的朋應是指志同者,有朋自遠方來就是學識和道德涵養到了一定程度,慢慢的把名聲傳播開來,志同道合者慕名而來的意思。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這裡的「朋」就是朋友,也相當於今天的同志。古代「朋」和「友」分開講各有其意。同門曰朋,就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同學。同志曰友,同心同德就是同志,共同做事就是同事。這時候,無論遠遠近近,那些同心同德同道同行的同志同事來了,這是多麼高興,多麼快樂的事啊!這開篇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誤讀澄清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前後文貫穿前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一個人學習了不管是知識也好,道理也好,在一些情境中得到驗證時,會在這一刻有種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也就是從自身出發,從事情的應用上(實踐上)印證所學的時候,心理的感受就是「不亦悅乎?」。注意,這裡的「時」當為「有時」意,「習」做練習或演習義。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對有德君子的養成,恰恰是為了實現「以其德」「居其位」,「居其位」以治理天下的意義。所以,「有德」與「有位」常常要放在一起考慮,才能明白儒家強調「德位相應」的意義。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出「有德從而有位」的君子呢?        其實,在這條章句中,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學而時習之」,通過「學」才能成就一個「君子」。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有朋自遠方來是什麼意思?絕非你所想
    《論語》中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六七歲的小孩,在啟蒙認字之初,幾乎都背過孔子這句千古名言,即便沒有,上學後,在老師凌厲的眼神督導下,也肯定爛熟於胸。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 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嗎?你的理解真錯了!
    《論語》開篇第一則,從小很多人就張口就來,上過學的基本都背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了初中和高中,老師有時候還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同學們複習的重要性。等上大學的工作後,朋友相聚經常會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但實際上,我們在理解上,已經偏離了孔子的本意。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在2017屆畢業典禮上,我希望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要有「志業」精神,強調的是責任和使命;2018屆畢業典禮上,我講的是自信可以讓我們更加優秀,希望畢業生增強自信,創造輝煌。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