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021-02-19 七弦古琴網

我們常常聽人說四書五經,也知道這是古代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之於四書五經究竟是哪「四書」哪「五經」?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今天讓我們粗略來讀一讀《論語·學而篇》。

學而篇,顧名思義,講的是和學習有關,但卻不盡然是學習,因為那時候書分卷的時候,並沒有一個小標題,只是取這一篇中的兩個字作為標題,例如學而篇,就是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前兩個字「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我們很熟悉,意思也簡單,分三個方面,一個是學習,學習的時候,經常回過頭來溫習複習,不僅能鞏固已有的學習成果,還能從中得到不少的感悟,得到新的啟發,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還有一個是相聚,朋友自遠方來,真讓人高興,在古代不比今日,交通極為不便,如果好友從遠方來看你,那真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感情不深,誰還會費這麼大的精力來看你呢?既然來了,那麼肯定是交情深厚,是老友,是知音,人生難得有這樣一兩位的朋友,如果能夠來相聚把酒言歡,該是多麼高興。

最後一個是氣度,別人不知道你,從而將你當做是一般人看待,沒有特別的敬重,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用不著生氣,生氣了,就說明你的肚量太小,肚量如此之小,怎能稱之為君子呢?是君子,就應該心懷坦蕩,能忍常人不能忍

圖片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精品課程】零基礎,熊雲韻老師帶你學古琴(3.25 ~ 3.31)


傳承古琴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

客服微信號:guqin4100   客服電話:18012137031


長按此碼留住相逢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孩子一見作業,為何愁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場大雨後,空氣溼潤而清新,我們夫妻二人開車到郊外散步,綠葉被雨水洗刷得發亮,小草嫩得快滴出水來,但花兒被雨水淋得我見猶憐,低垂著花瓣,折彎了身軀。郊外的路被洗的乾淨而清爽,我們穿梭在草叢邊石路上,覺得安靜而和寧。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義:釋義:孔子說:「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有學習的快樂,方有快樂的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既道明了學習的方法,又說出了學習的樂趣。這裡,「學」主要是人性自覺的工夫,重點在於明善知性。「習」主要是道德實踐的工夫,重點在於踐履修為。「說」假借為悅,主要為學習體驗上的快樂。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何翻譯?《論語》重點例句英譯來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文】孔子說:「不斷地學,又時常地練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隨我學習),不也非常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因此而不高興,這不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嗎?」
  • 學而時習之,有什麼好「說」呢?
    學校還在停課中,在家輔導小孩(小學一年級)練習寫字認字,總是百般不願意,或者隨便應付。不禁想起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常常複習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我覺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你看看經常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何樂之有呢?估計大多數學生並不覺得複習或練習是「不亦說乎」的,那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制義,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經義、制藝、時藝、時文、四書文、八比文,流俗謂之「八股文」。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我頗有感慨地對孩子講:「學習就要講究時時學,學得及時,複習得及時,練習得及時,見習得及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印證了這個真理。」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二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因為孔子對「學」、對「好學」的重視,確實非同一般。  我們也就知道,孔子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這一段話中的「志於學」的意義亦非普通,「志於學」亦即「好學」之志,所以「學」與「好學」既是孔子思想發生學上的歷史起點,也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邏輯起點,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礎。  那麼,什麼是好學呢?無疑,《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好學者的自道,好學首先是把學看作一種樂事。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學而時習」指的是初學,時習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廣,自然內心歡喜。
  • 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我上學時學到這一句的時候,也認為這句話邏輯有漏洞,但當時咱也不明白,咱也不敢問,只能當作春秋時期的人境界高,這話對我們這些「小人」可能不大適用。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為千古名句。在現代,「學習」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而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單音節詞。
  • 不亦悅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論語》開篇,這頭一章,劈頭「不亦悅乎」,再來「不亦樂乎」;此「悅」「樂」二字,真是打緊;這兩個字,依我看來,不折不扣,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凡讀論語,都該時時莫忘。兩千多年來,自稱仲尼門下、孔子之徒者,其數不可數。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