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悅乎?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數十年前,有談《論語》者,題為「論語隨喜」;此題既隨機對應,又充滿喜氣,甚覺其好,故沿用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

《論語》開篇,這頭一章,劈頭「不亦悅乎」,再來「不亦樂乎」;此「悅」「樂」二字,真是打緊;這兩個字,依我看來,不折不扣,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凡讀論語,都該時時莫忘。

兩千多年來,自稱仲尼門下、孔子之徒者,其數不可數。這些奉孔子之名的儒者,各色各等,爭議甚多,論辯極豐。但他們之中,究竟孰高孰低,誰是誰非,其間的判劃,直令人眼花繚亂。後世之人,若要認真追究,沿循他們也判劃那麼一番,常常是墮入五裡霧中,只落得莫衷一是。

然而,在我看來,這問題其實不難;真要評斷虛實真偽,也沒那麼複雜。至於判劃的標準,無他,正是孔子他老人家在這裡所標舉的「悅」「樂」二字。合此二字,則距孔子近;違此二字,則離孔子遠。

人人都說學孔子,但學得究竟到不到位,只消細看他的生命質地:若遠觀近看、人前人後,都能自然透出悅樂之情者,則可與之談孔子矣!若談論學問、綜觀天下,雖深知憂患,卻不露苦相者,則此人與孔子庶幾近矣!

依此,理學家是要落第的。他們雖然言必稱孔子,又整天將聖人掛在嘴邊,但他們的臉,總是被諸多偉大之事譬如正心誠意又譬如治國平天下給壓得肌肉緊繃,平時就少有言笑,還動輒便要罵人。那年,春日正好,宋哲宗遊於內苑,只是隨手摺了一條新發的柳枝,便惱怒了程伊川,這程夫子委實不客氣,發了一番大議論,結結實實把皇帝給訓斥了一頓。這樣的人,真和他相處,他不自在,我們也不自在;渾身上下,再怎麼找,恐怕都難以找到什麼悅樂之情吧!

同此,當代的新儒家,恐怕也難以入第。新儒家學者在學院工作,做著「客觀」的學術工作,進行抽象的哲學思辨,但是,這些以孔子為名之事,可是和孔子幾乎沒關聯的!

比如說,新儒學大家牟宗三,其巨著《心體與性體》,數冊煌煌,建構了一套嚴密的道德形上學。往好說,洋洋大觀;究實說,蔚為奇觀。全書以孔子為中心,進行了史上體系最龐大的抽象思辨與分析;但是,前孔子、後孔子,通篇孔子,卻與孔子真實生命完全不相應,這豈不怪哉!

孔子是什等樣人?孔子述而不作,無意也不願進行結構式的論述;且他凡事具體指點、說理必然具象,從來沒有抽象思考的;他又不談抽象哲學,更是不談形上學。於是,假若孔子看了牟氏這以他為名的龐大的道德形上學,恐怕只會瞠目結舌,詫異地笑著搖搖頭,「哎呀!真精彩呀!然而,這與我什麼干係呢?」

新儒家的「學術」,與《論語》全書第一個「學」字,完完全全是兩碼子事。「學術」云云,既是抽象,便與修行無關;既標榜客觀,當然要脫離情感,既脫離情感,便與悅樂無涉。孔子又哪裡是這樣?他的「學」,具象,具體,必結合著生命修行;他的「學」,亦主亦客,先感後知,有情,有意,故有悅樂。

很多人做學問,「學」了半天,還是與悅樂無緣;那麼,準是學問的體質有了問題。你看學院裡頭,好多的憂鬱症!這時,還不如摒智棄慮,不如無學,回頭向鄉間那些無知無識卻悅樂怡然的愚夫愚婦學學。或許,經這麼個轉折,過陣子,倒是離孔子近了;離孔子近了,「學」對了,憂鬱症也漸漸好了!F107

薛仁明:學者,現居臺灣。著有《胡蘭成·天地之始》、《萬象歷然》,其中《天地之始》以修行、美學的全面觀照,試圖還原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在華人文化圈獲得廣泛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蓋人云亦云,不過如此耳。今吾試製小文一貼,姑且玩之,諸君亦姑且一覽。 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聖人知成德有先後,故教人以樂。蓋樂只君子,德音是茂。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酒中貴族  飲中君子   根植醬香文化  弘揚華夏文明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亦君子乎」中,「君子」在整部《論語》的第一條章句中就已經出現,和「學」一樣,表明了這個概念的重要性。《論語》中的「君子」,正如楊伯峻先生所言,有時候指「有德者」,有時候指「有位者」。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孩子一見作業,為何愁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場大雨後,空氣溼潤而清新,我們夫妻二人開車到郊外散步,綠葉被雨水洗刷得發亮,小草嫩得快滴出水來,但花兒被雨水淋得我見猶憐,低垂著花瓣,折彎了身軀。郊外的路被洗的乾淨而清爽,我們穿梭在草叢邊石路上,覺得安靜而和寧。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篇,顧名思義,講的是和學習有關,但卻不盡然是學習,因為那時候書分卷的時候,並沒有一個小標題,只是取這一篇中的兩個字作為標題,例如學而篇,就是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前兩個字「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開篇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處事」。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有學習的快樂,方有快樂的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既道明了學習的方法,又說出了學習的樂趣。這裡,「學」主要是人性自覺的工夫,重點在於明善知性。「習」主要是道德實踐的工夫,重點在於踐履修為。「說」假借為悅,主要為學習體驗上的快樂。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呂國博士:《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試譯:孔子說:「一邊效法聖賢如何做人做事,一邊適時實習誦習,不也高興嗎?朋友同學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理解自己,心裡卻不怪人家,不也算個君子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古人形容學習,既有「不亦說乎」又有「寒窗苦讀」,怎麼理解
    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