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08-24 無蓑煙雨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怎麼會喜悅呢?聞雞起舞、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學習多艱苦;懸梁刺股,令人膽寒;總之,學海無涯「苦」作舟。孔聖人是在忽悠後人嗎?其實,是我們誤解孔子了。

第一、「學」的解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所說的「學」,應包括情商和智商,並且情商先於智商

第二、「習」的解釋

「習」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其上部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鳥飛行的主要憑藉,此處代指小鳥;下部是「日」,即為太陽。可見「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其意思為小鳥在日光下自由地練習飛翔。(此時的小鳥一定很快樂)



第三、「說」的解釋

《說文系傳統論》寫道,「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是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不是哈哈大笑。悅在內心,而樂則見於外。

綜上所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下面兩層意思:

第一、只有學習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行為,不是被迫的,學習、複習、溫習、練習,才是高興的事情。學習的條件雖然很苦,但他們內心是喜悅的。如司馬遷造「警枕」,如「頭懸梁,錐刺股」,在外人看來是學習是苦差事,但作為當事人來說,那肯定有內在的驅動力——「悅」。他們不是以苦為樂,而是雖苦仍樂。

第二、知識學問、技能方法,學過之後,還能在適當的時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實踐出真知,學到的知識有用,那是莫大的欣慰。馬雲在一次訪談中感慨:「《人生》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特別感謝路遙,我是真喜歡這本書。」璐瑤的《人生》改變了馬雲的人生,這就是知識帶來力量的喜悅。

相關焦點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今天讓我們粗略來讀一讀《論語·學而篇》。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何翻譯?《論語》重點例句英譯來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文】孔子說:「不斷地學,又時常地練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隨我學習),不也非常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因此而不高興,這不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嗎?」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孔門賢人七十,弟子眾多,可是孔子卻獨許顏回為「好學」,顏回以外,則「未聞好學者也」,這再次證明了孔子的確把「好學」看成非常重要而難得的品質(德性)。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二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因為孔子對「學」、對「好學」的重視,確實非同一般。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孩子一見作業,為何愁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場大雨後,空氣溼潤而清新,我們夫妻二人開車到郊外散步,綠葉被雨水洗刷得發亮,小草嫩得快滴出水來,但花兒被雨水淋得我見猶憐,低垂著花瓣,折彎了身軀。郊外的路被洗的乾淨而清爽,我們穿梭在草叢邊石路上,覺得安靜而和寧。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學而時習」指的是初學,時習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廣,自然內心歡喜。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學習並且能夠適時加以實踐不也是令人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為之惱怒,不也是君子嗎?」解讀:這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三句話,也是《論語》的開篇詞。我們分別將這三句加以理解。
  • 誤讀20年,原來「子曰」並非專指孔子說的話
    相信大家對下面這些古文都不陌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我們站在尼山的孔子像前,仰頭望著有20多層樓高的至聖先師,我們心生敬意。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孔子來看,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對孔子而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我」來看,兩千多年之前的孔子,對「我」而言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讀《論語》,會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
  • 不亦悅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論語》開篇,這頭一章,劈頭「不亦悅乎」,再來「不亦樂乎」;此「悅」「樂」二字,真是打緊;這兩個字,依我看來,不折不扣,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凡讀論語,都該時時莫忘。兩千多年來,自稱仲尼門下、孔子之徒者,其數不可數。
  • 有學習的快樂,方有快樂的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既道明了學習的方法,又說出了學習的樂趣。這裡,「學」主要是人性自覺的工夫,重點在於明善知性。「習」主要是道德實踐的工夫,重點在於踐履修為。「說」假借為悅,主要為學習體驗上的快樂。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古人形容學習,既有「不亦說乎」又有「寒窗苦讀」,怎麼理解
    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