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2020-09-05 修遠學堂

「媽媽,學習了,還得不時地溫習一下,那有什麼好高興的?」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

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我上學時學到這一句的時候,也認為這句話邏輯有漏洞,但當時咱也不明白,咱也不敢問,只能當作春秋時期的人境界高,這話對我們這些「小人」可能不大適用。

但如果你問孔子這個問題,你以為接下來是尬聊時間?並不會。因為孔子的本意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這麼簡單。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對「習」這個字的理解。眾所周知,語文課本上標註的「習」是「溫習」,現在社會上統一的註解,也是「溫習」。於是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小紅今天上課,老師教了她五個生字,她回家主動溫習功課,把每個字都寫了兩行,然後每個字組了兩個詞。『這五個字我都學會啦!』小紅高興極了!」(×)

這才是尬聊,我理解不了這種喜悅的心情。如果真有小紅,應該是小紅的媽媽高興極了。但接下來我瞎編一個兒童故事

「這天,小鳥的媽媽教小鳥怎麼飛翔,教了一會兒,鳥媽媽出門捉蟲子去了,小鳥自己在家裡反覆練習,摔下來也不怕疼,最後終於練會了飛翔!小鳥高興極了!」(√)

這個故事,邏輯上還有問題嗎?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本意。真的是本意,準確的說,這是「習」字的本意。

「習」字的甲骨文長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


看起來像不像一隻小鳥張著翅膀在飛?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他解釋這個「習」的意思,就是好像鳥屢次在練習飛翔,學了怎麼飛,又時不時地自己練習,練會練熟了,心中自然高興。

這和老師教了你怎麼踢足球,你下課了抱著足球就往外跑,自己練(wan)到不亦樂乎上課鈴響了也不願意進教室是一個道理。

看出和默寫生字的「習」有什麼區別了嗎?

小紅上的是純理論課,小鳥和你上的是體活課。

圖片來自網絡


這不是開玩笑。孔子當年教的是什麼?來背一下:禮、樂、射、御、書、數。這裡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開車(御)。可以說大部分的課程,都是需要上手實踐的。課堂上,老師只能給你講理論,課後,你得反覆地自己應用到實踐中去:比如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禮儀,需要「習」;音樂課光欣賞不行,沒事兒還得自己k下歌,需要「習」;開車更不用說了,光教練在旁邊喊破嗓子也沒用,最終還是得路考。你開了600公裡以後終於拿到駕照的時候,應該也是會「不亦說乎」吧?

圖片來自網絡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將「習」解釋為「演習」「實習」,而非「溫習」,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和我們現在說的是一個意思。

我們現在的學生上課,很多都和生活實踐相脫節了,所以大家感覺不出來「不亦說乎」,也是正常的。不過,我們在很多場合仍然可以感受到這種快樂——二蛋有一天在玩地球儀,語音提示他,找到金字塔,他就能找到;讓他找到大峽谷,他也能找到。

他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快就能找到嗎?因為我認識字了。」那一刻,他就很開心。

(看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同名公主號)

相關焦點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
  • 學而時習之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學,第二習,叫學而時習之,第三用,叫依教奉行。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學習不到位,不僅會使自己陷入生活的艱辛之中,還會背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罪名,是對自己以及子女的不負責。
  • 學而時習之,有什麼好「說」呢?
    不禁想起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常常複習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我覺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你看看經常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何樂之有呢?估計大多數學生並不覺得複習或練習是「不亦說乎」的,那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 「學習」二字,先學而後習。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學」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的一種品質,雖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譜中「好學」不見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來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德行)。  另一個例子是,魯哀公與孔子談論,問及孔門弟子,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我們站在尼山的孔子像前,仰頭望著有20多層樓高的至聖先師,我們心生敬意。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在剛剛經歷第71個建隊節後的第二天,我們繁星中隊展開了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主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第一名句「學而時習之」,誤解千年,今被賦予新意義
    說到《論語》裡面的第一名句,毫無疑問應該是「學而時習之」,它是開篇第一句,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在教科書裡,它的解釋是:學習後經常複習。但這種解釋真的是最好的嗎?一、「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正受到質疑。「學而時習之」是《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說的也是教育和學習的問題。當今時代的教育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高分低能」——學生的實踐能力差,只會背書、做題,在生活中遇到學過的知識、做過的題,反而不會運用了。三、教育的目標是還原和運用。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為千古名句。在現代,「學習」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而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單音節詞。
  • 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
    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把這個東西展開來講「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大家知道為什麼是這三句話嗎?為什麼是學而?為什麼是有朋?為什麼是人不知?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學而」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是在人的少年。什麼時候「有朋」?是指你成年的時候。為什麼說「人不知」呢?這個時候人已經老了。為什麼按這個順序講?
  • 也說「學而時習之」
    也說「學而時習之」《論語》是儒家經典,「學而第一」。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
  • 學而時習之:「學」的對象是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和人生道理
    如第一篇「學而」就是取自首章「學而時習之」,第五篇「公冶長」就是取自首章「子謂公冶長」等等,所以篇名並無具體意義。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請以學而時習之,不舍晝夜為題,做三分鐘的演講
    1.請以學而時習之,不舍晝夜為題,做三分鐘的演講。下面,我來回答這道題。我演講的題目是《學而時習之,不舍晝夜》。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這些古聖先賢關於學習與成長的論述不勝枚舉。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