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有什麼好「說」呢?

2020-08-27 煙花易爆冷

學校還在停課中,在家輔導小孩(小學一年級)練習寫字認字,總是百般不願意,或者隨便應付。不禁想起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常常複習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我覺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你看看經常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何樂之有呢?估計大多數學生並不覺得複習或練習是「不亦說乎」的,那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

「學習」二字,先學而後習。就像學遊泳,學會了手怎麼劃,腳怎麼蹬,呼吸怎麼做,頭腦懂得了,還需要不斷的反覆練習,讓身體也習慣這些動作了,才能遊得好。那麼反覆練習複習的過程,人會覺得快樂嗎?估計覺得枯燥和累的比較多一些,沒有自律的人單靠自己估計是很難堅持的。除非你要學的東西有自己的目的,有一個目標,這樣就會產生動力。

什麼時候人會比較有動力去學呢?就是覺得學的東西很有用,學跟不學效果完全不同,所謂」學以致用「的時候。當你學會了一項知識或技能,時不時的用到了,比不會的人明顯強得多,是不是就有種暗自偷樂的感覺呢?所以,」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學會了然後常常可以用得上,通過這樣不斷練習鞏固從而可以更好地使用,不是很讓人快樂嗎?

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輔導,光說一些」不好好學就怎樣怎樣「的話估計是沒什麼效果的了,不如說」你練習好了,就比別人學得多、寫得好,老師自然會覺得你很認真,同學也會覺得你很厲害,爸媽也會為你感到驕傲啊」這樣,也許效果會好一些。當然,科學的分配作息時間,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總結一些教導方法也是必須的。做個好父母真的不容易啊!當然,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指教哦。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我們站在尼山的孔子像前,仰頭望著有20多層樓高的至聖先師,我們心生敬意。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另一個例子是,魯哀公與孔子談論,問及孔門弟子,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孔門賢人七十,弟子眾多,可是孔子卻獨許顏回為「好學」,顏回以外,則「未聞好學者也」,這再次證明了孔子的確把「好學」看成非常重要而難得的品質(德性)。
  • 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媽媽,學習了,還得不時地溫習一下,那有什麼好高興的?」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
  • 也說「學而時習之」
    也說「學而時習之」《論語》是儒家經典,「學而第一」。
  • 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
    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把這個東西展開來講「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大家知道為什麼是這三句話嗎?為什麼是學而?為什麼是有朋?為什麼是人不知?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學而」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是在人的少年。什麼時候「有朋」?是指你成年的時候。為什麼說「人不知」呢?這個時候人已經老了。為什麼按這個順序講?
  • 學而時習之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學,第二習,叫學而時習之,第三用,叫依教奉行。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學習不到位,不僅會使自己陷入生活的艱辛之中,還會背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罪名,是對自己以及子女的不負責。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在剛剛經歷第71個建隊節後的第二天,我們繁星中隊展開了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主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論語》第一名句「學而時習之」,誤解千年,今被賦予新意義
    說到《論語》裡面的第一名句,毫無疑問應該是「學而時習之」,它是開篇第一句,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在教科書裡,它的解釋是:學習後經常複習。但這種解釋真的是最好的嗎?一、「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正受到質疑。其實,我們不是孔子,我們並不能完全斷定孔子說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而只能說我們認為它的意思該是什麼。那麼在當今時代下,這句話的意義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從教育說起。二、當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學而時習之」是《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說的也是教育和學習的問題。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為千古名句。在現代,「學習」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而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單音節詞。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篇首句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儒家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小生以為,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之真諦。因此,學字的本義是指在房屋(這樣安定的場所)內接受專門培養。漢字是表意系統。我們也可以從甲骨文的學字的寫法上望文生義。甲骨文的學字,是在房屋中看著兩隻手做某種事情。學字的本義也可以是觀摩某種事情的做法和過程。小生在這裡說了學字的兩種釋義。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孩子一見作業,為何愁乎
    孩子的學習是父母的頭等大事,為了教育好孩子,大多父母可謂是熬盡心血,付出所有,常常掛在口頭的精句佳句隨口即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場大雨後,空氣溼潤而清新,我們夫妻二人開車到郊外散步,綠葉被雨水洗刷得發亮,小草嫩得快滴出水來,但花兒被雨水淋得我見猶憐,低垂著花瓣,折彎了身軀。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有學習的快樂,方有快樂的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既道明了學習的方法,又說出了學習的樂趣。這裡,「學」主要是人性自覺的工夫,重點在於明善知性。「習」主要是道德實踐的工夫,重點在於踐履修為。「說」假借為悅,主要為學習體驗上的快樂。
  • 緬懷曾仕強教授:「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在他的講座裡,我們能學到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我們能學到在未來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麻煩的解決之道。《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流傳千年而不朽。不同的人對《論語》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那麼,國學大師曾仕強是如何理解《論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