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曾仕強教授:「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2020-12-16 老向沐浴國風

緬懷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

曾仕強教授,是中國式管理之父,也是國學大師——他一生為了弘揚道統文化而奔走呼號。當年在《百家講壇》的時候,他就以幽默、生動而不乏智慧的風格向我們闡述了《易經的奧秘》,於是很多人就開始學習深奧晦澀的國學經典《易經》。在他的講座裡,我們能學到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我們能學到在未來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麻煩的解決之道。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流傳千年而不朽。不同的人對《論語》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那麼,國學大師曾仕強是如何理解《論語》的呢?曾仕強教授:《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大部分人是這麼理解的:學習並且時常溫習,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嗎?而曾仕強教授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學習本來就是個漫長的過程,然後還要不斷地複習就更乏味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讀書,這根本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他認為,這裡的「習」應該解釋為「習慣」

學是一回事,但是習慣是另一回事。只有把所學的東西慢慢變成了習慣,才可能「不亦說乎」。很多人在勤奮地學習,但是這並未養成他的習慣,這是很多國人的缺點。很多知識、道理,我們都懂,甚至可以背下來侃侃而談,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真正的學,就是要把所學的東西轉化成習慣!這樣才會有樂趣,反覆地學習、溫習只會讓人覺得乏味。

老向在這舉個例子:就好像我們都學過孔子的這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不需要怎麼溫習就可以牢牢記住了,說終生不忘都不過分。但是,養成習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誤會自己的時候,很多人還不是不甘心或是憤懣然後去跟別人爭論甚至爭鬥,力求證明自己。真正能從容面對、一笑而過,不去管這些瑣事的還是佔少數。這少數人做到了這一點並且養成了習慣,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會少很多麻煩多很多快樂。這就是為什麼說要把學轉化成習慣的原因。

只是,大多數人的理解就真的錯了嗎?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曾老說的雖然正確,但也不過是一家之言。而且,大部分人理解為「溫習」也沒錯。老向也覺得沒錯,道理很簡單,要把所學的東西轉化成習慣的話,就必須不斷地溫習,溫習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溫習了,才能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然後不斷地實踐才能慢慢變成習慣。因此,老向覺得曾老說「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的確是有失偏頗。不過,我們可以理解成曾老對這一句有新的認知。

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也覺得不必拘泥於通常的理解,我們應該在舊的、通常的認知的基礎上領悟到新的、不一樣的道理,這才是學習之道——顯然,這點曾老是做到了的,並且轉化成了習慣,於是他成了國學大師!

好了,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為千古名句。在現代,「學習」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而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單音節詞。
  • 學而時習之,有什麼好「說」呢?
    不禁想起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常常複習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我覺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你看看經常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何樂之有呢?估計大多數學生並不覺得複習或練習是「不亦說乎」的,那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 「學習」二字,先學而後習。
  • 沉痛悼念敬愛的曾仕強教授
    2018年11月11日19時54分,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我們敬愛的曾仕強教授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道德經的奧秘》《胡雪巖的啟示》等數十部著作,一生著作等身,誨人無數。2012年,曾仕強教授主講的《易經的智慧》《道德經的奧秘》《曾仕強論三國智慧》等講座在旅遊衛視泰學欄目播出,引起廣泛好評。
  • 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我上學時學到這一句的時候,也認為這句話邏輯有漏洞,但當時咱也不明白,咱也不敢問,只能當作春秋時期的人境界高,這話對我們這些「小人」可能不大適用。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作者: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 陳來  在西方,古希臘以「愛智」為「哲學」的精神特色,這對後來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當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國哲學不是以「愛智」為特色的,有些學者主張以「成德」或「明德」為中國哲學的特色,以與愛智形成對比,這些說法也都言之成理。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我頗有感慨地對孩子講:「學習就要講究時時學,學得及時,複習得及時,練習得及時,見習得及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印證了這個真理。」
  • 著名臺灣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
    曾仕強這一生都在弘揚中國文化,有著「中國式管理大師」的尊稱,這一生都在發揚道德文化,所以才得來了這個稱號,曾仕強著名的作品有《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等一些經典作品。曾仕強的學歷是非常高的,如今在臺灣也是擔任著大學校長,著名作品有很多,曾仕強出生在福建,不過是在臺灣長大。曾仕強出生於1934年,在寫作以及研究方面都有卓越的成績,曾仕強也曾在很多地方進行了演講。據傳言說,曾仕強的父親是華安一中的校長,曾仕強上學的時候是在南方小學學習的,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去了廈門,所以曾仕強就跟著父親一同去了。
  • 學而時習之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學,第二習,叫學而時習之,第三用,叫依教奉行。前兩個階段是種,第三個階段才是收,第二個階段是連接第一和第三的關鍵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習」就是證「學」的真實性,比如我們懂得了「捨得」的道理,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如果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處處見到「舍」的行為,如果沒有「習」這個過程,忙一輩子,都在貪小便宜,白學了,沒有得到受益,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撂下了,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生活的問題,那五千年留下的經驗教訓沒有得到受益。
  • 如何正確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表面意思估計大家都知道,「學習了新的知識,經常去複習它,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表面上理解起來確實這個意思,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妥,就這麼個意思,怎麼也輪不到它放在《論語》的第一句啊。 而且按這表面上的意思理解起來也很費解,學習複習就很快樂嗎?那為什麼古人又說「學海無涯苦作舟」?
  • 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正確的翻譯原來是這樣的
    但是現在儒學流傳的久了,卻有些人也一直誤讀的論語當中某些句子的真實含義,或者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有的人在一開始接觸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的理解什麼是論語的真正含義。而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我們那一句非常熟悉的論語金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是說起這一句,估計小夥伴們都會哈哈大笑,嘲笑小編沒有文化,都什麼年代了,還要拿出這句話來做文章,這句話就連剛上小學的孩子都能夠明白他是什麼樣的意思,小編你這不是拿這來侮辱我們的智商嗎?小編對天發誓,還真沒有!如果讓小夥伴們來翻譯這句話的話,那你們又作何翻譯呢?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曾仕強教授:為何要守時待命?時不到搞了半天,都是白費力氣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待機之道(6)為何要守時待命我們從需卦的整個卦來看,大家就很清楚了。鄉下人,往往後面的發展會比較好。因為他不急。因為時沒有到,你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當時一到,你再上去,輕鬆愉快。守時待命,你才能夠了解孔子為什麼講「時也,命也」。需卦從頭看一遍你果然會感覺到,時也,命也。時一到感覺很輕鬆。就好像你的命很好。時不到搞了半天,都是白費力氣。那你為什麼不儲藏下來?
  • 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 也說「學而時習之」
    也說「學而時習之」《論語》是儒家經典,「學而第一」。
  • 《東方文化周刊》月末版走近曾仕強教授
    曾仕強教授著述頗豐,著有《中國管理哲學》、《二十一世紀易經管理法》、《胡雪巖成功秘笈》、《總裁領導學》、《二十一世紀易經管理法》、《點評胡雪巖成功之道》、《人性管理》、《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卓越經理人的必修課》、《胡雪巖的啟示》、《曾仕強剖析胡雪巖商道》、《中國式管理》、《中道管理》、《圓通的人際關係》、《易經的奧秘》、《易經真的很容易》等百種著作。
  • 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
    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把這個東西展開來講「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大家知道為什麼是這三句話嗎?為什麼是學而?為什麼是有朋?為什麼是人不知?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學而」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是在人的少年。什麼時候「有朋」?是指你成年的時候。為什麼說「人不知」呢?這個時候人已經老了。為什麼按這個順序講?
  • 曾心安處自仕強: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去世 享年84歲
    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曾仕強:不求人,格自高曾仕強教授出生於福建,長於臺灣。曾仕強祖籍在漳州,其啟蒙教育也同樣在漳州。曾仕強:現任胡雪巖研究會副會長、臺灣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等。曾仕強先生生於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仕強被企業界尊稱為:中國式管理大師、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多次應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香港、中國大陸演講。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書是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是指《詩經》、《周易》、《春秋》、《禮記》、《尚書》。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