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2020-12-25 天下經典

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篇首句即說: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可見儒家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小生以為,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之真諦。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的學和習的過程。

所謂"學",甲骨文象行如下

學字的甲骨文寫法

學字的甲骨文寫法,上部是兩隻手,中間兩個交叉線條,有人認為是卦爻的爻,有人認為是算籌,下部是房屋側視圖,意為在固定場所手把手做算籌或卦爻推算活動。

無論是算籌還是卦爻推算,在甲骨文時代都是接近純粹知識的文化活動。算籌是天文立法觀測制定、土地人口錢糧統計統籌、宮殿城牆測量規劃等重大活動的基礎知識。卦爻推算則在戰爭、祭祀、邦交、封侯等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和婚喪嫁娶、祈福禳災等重大生產生活事項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的知識需要長期專門的培養才能夠運用,所以要在較為安定的場合進行。

因此,學字的本義是指在房屋(這樣安定的場所)內接受專門培養。

漢字是表意系統。我們也可以從甲骨文的學字的寫法上望文生義。甲骨文的學字,是在房屋中看著兩隻手做某種事情。

學字的本義也可以是觀摩某種事情的做法和過程。

小生在這裡說了學字的兩種釋義。前一種在學的一方來看較為被動,但是更貼切。而後一種不那麼貼切,但多了一種主動的意味。

下面我們來看習字。

習字的甲骨文寫法

習字的甲骨文寫法是上部兩片羽毛,象意鳥兒張開兩個翅膀;下部是一個日字。太陽在張開翅膀的鳥兒下方,說明太陽在地平線或地平線下,日出之前,日落之後。很容易可以聯想到,鳥兒在日出日落之間這段時間,張開翅膀不停地撲騰,不停的飛來飛去。很明顯是在象意雛鳥整天都在操練展翅飛翔的本領。

習字的本義便是反覆操練。

時字華釋義如下

時字的甲骨文寫法

甲骨文的時字,上部一個止,象意行走,下部一個日,整體象意太陽的運行。

地球上人類感受到的太陽運行的變化周期是一年,此為時字本義。可以引申理解為較長的期間。

學而時習之的意恩,是獲得新的知識技能,並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覆操練。

學得新知,本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而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反覆習練新知,達到運用自如乃至爐火純青的程度,給人帶來的成就和精神上的滿足又會怎麼樣呢?不亦樂乎!

後記

人非草木,不可依賴吸收陽光雨露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生存;很多依賴本能生存的動物,尚且需要在成長過程中經過學習鍛鍊,才能熟練運用本能。

在所有已知的生物中,人類可以賴以生存的本能是最弱的。一個人依賴本能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但在已知所有生物中,人類的學習能力無疑是強過其餘所有生物的。因為強大的學習能力,人類的活動和生存具備無限潛能。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相關焦點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在剛剛經歷第71個建隊節後的第二天,我們繁星中隊展開了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主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我們站在尼山的孔子像前,仰頭望著有20多層樓高的至聖先師,我們心生敬意。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
  • 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我上學時學到這一句的時候,也認為這句話邏輯有漏洞,但當時咱也不明白,咱也不敢問,只能當作春秋時期的人境界高,這話對我們這些「小人」可能不大適用。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學而篇》學而時習之:為什麼學習了之後一定要去做?
    《論語》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所學到的東西呢?你要去做,習就是習作或者叫練習,總之你要去操作。你學到了要孝順爸爸媽媽,早上起來要問好,那你就要去操作。因為論語也好,孔子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教也好,法家也好,都是在告訴你怎麼教你怎麼做事的。怎麼做事?當然包括經驗的知識,抽象的理論,但一定包括怎麼做,也包括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他是告訴你做人處事的道理。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讀起來像「喜悅」的「悅」。它的意思,和「喜悅」的「悅」字也是一樣的。意思是喜悅、高興。
  • 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正確的翻譯原來是這樣的
    而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我們那一句非常熟悉的論語金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是說起這一句,估計小夥伴們都會哈哈大笑,嘲笑小編沒有文化,都什麼年代了,還要拿出這句話來做文章,這句話就連剛上小學的孩子都能夠明白他是什麼樣的意思,小編你這不是拿這來侮辱我們的智商嗎?小編對天發誓,還真沒有!如果讓小夥伴們來翻譯這句話的話,那你們又作何翻譯呢?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今天讓我們粗略來讀一讀《論語·學而篇》。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孔子來看,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對孔子而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我」來看,兩千多年之前的孔子,對「我」而言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讀《論語》,會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學」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的一種品質,雖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譜中「好學」不見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來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德行)。  另一個例子是,魯哀公與孔子談論,問及孔門弟子,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大約是孔子最為大家熟悉的言論集了,也是儒家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
  • 孔子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的新解,學習交友處世三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然後,我們在第一次遇見中,表達出善意和繼續交往的願望,並且學習了解這個人,知道他的身份和喜好,嘗試著說出他愛聽的話和做一些他接受的舉動,結果你的行動得到了回報,他也想繼續了解你。第二次遇見,你就以第一次學習得到的知識作為開場白,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和拉進雙方距離。比如,問問他感冒有沒有好啦,小孩遊泳學會了沒有,等等。吐露出的關心,是友好的表達。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第二十周升旗儀式經典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解讀的句子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時常溫習和運用,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學而時習之:「學」的對象是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和人生道理
    學而篇第一(1):「學」的對象是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和人生道理張恩恩《論語》共20篇,每篇取文中首章前兩字或三字作為篇名。如第一篇「學而」就是取自首章「學而時習之」,第五篇「公冶長」就是取自首章「子謂公冶長」等等,所以篇名並無具體意義。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既是分享,也是自己重讀一遍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