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學而時習之:為什麼學習了之後一定要去做?

2020-12-19 杜保瑞教授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杜保瑞教授講解:

0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你所學到的東西呢?你要去做,習就是習作或者叫練習,總之你要去操作。你學到了要孝順爸爸媽媽,早上起來要問好,那你就要去操作。因為論語也好,孔子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教也好,法家也好,都是在告訴你怎麼教你怎麼做事的。怎麼做事?當然包括經驗的知識,抽象的理論,但一定包括怎麼做,也包括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他是告訴你做人處事的道理。

孔子要你做一個君子,那君子肯定是展現在你的行為世界裡面,所以告訴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個那你就要去做啊,所以你學了有道理、 認同,然後去做,做一件你認同的事情,所以你會快樂。各位老師會被讀經典而快樂呢?可能不會,因為你沒有認同,可能背後是根本,你也沒有理解。那如果你理解了,那你也就認同,認同了呢,那你就願意去做,那你做一件你自己認同的事情,那你不是會快樂嗎?

各位老師,有人強迫你做你不愛做的事,你肯定不快樂,你一定要做自己愛做的事,自己認同的事,你學了你理解了,你認同了,你去做了,那你會快樂到說這個字念說,就是喜悅的意思,就是快樂的意思。所以,為什麼我們學習了以後要去這個做呢?我們本來就是在學一件,要我們去做的事情。

0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那我請問各位老師,這句話不用解釋,白話就非常清楚。所以論語根本沒有什麼難的。

各位老師,你有沒有朋友喜歡來找你?如果你根本沒有朋友喜歡來找你這句話,你無法體會啊。所以你必須是一個有人喜歡來找你的人,那一個人如何做到有人喜歡來找你呢?有兩種情況,你整天幹壞事,所以做壞事人喜歡來找你一起幹壞事可以得到不當的利益。另外一種情況,你喜歡做好事,最喜歡做好事的人喜歡來找你,也可以跟你一起做好事。

所以各位老師想想孔子講這句話,有朋自遠方來,那都是喜歡做好事的朋友呢?還是喜歡做壞事的朋友呢?那肯定是喜歡做好事的朋友,那為什麼喜歡做好事的朋友要來找你呢?因為你自己喜歡做好事,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是狐群狗黨來找你吃飯、喝酒,講一些沒有用的話,或者去合謀幹壞事。

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樂意跟你聚會,聚會了以後呢?談一些志同道合的事情,然後大家可以合作,可以計劃,然後守信用,各自去執行。你的生活世界生活在追求有意義的事情上,你會積極,你會有幹勁,你會心理健康,你會快樂,你會長命百歲,你會有成就感。因為有朋友一起幹大事,你就會有成就感,並非常的快樂。

如果是狐群狗黨聚在一起,為了爭奪小利益一言不合會打起來。如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會碰到很多艱難困苦的情況,但是呢,大家會團結合作,努力克服困難,心情是愉快,就不會內部起衝突。

0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什麼呢?人家不知道你這麼厲害,當人家不知道你這麼厲害,就不會重用你了,

你的能力就無處展現了,你肯定是要不高興的。但是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是什麼人呢?比你能力強的人,在上位的人;人是什麼人呢?跟你能力一樣的人,同誠的人。還有一種人,是什麼能力不如你,位階低於你。所以各位老師們,你想想看,您在教學的現場上,

你的學生用不用功程度如何,你知不知道呢?你肯定知道的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他刻意在你面前表現,你就算坐到教室的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看他們上課的樣子,你就知道他學習的效果程度,到什麼程度。根本不需要他走到你面前,他才會講給你聽,所以你不會不了解他的。

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你認為別人不了解你,你錯了,能力比你強的人地位比你高的人,都了解,有機會給你工作的人有機會提拔你的人,能力比你強,位階比你高的人,他都把你看清楚了,你們有什麼難懂的人家看你看得很清楚。

各位老師人家看你看得很清楚,就像你看你的學生看得很清楚一樣,不需要你的學生在你面前刻意表現,你也不需要在你的長官面前、長輩面前刻意表現,他們都很清楚你,你以為他們不清楚你,沒有用你。錯了,他們清楚你,但他們還沒有決定要用你,可能是他們沒有資源,可能是你不如你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好。

那還有一種情況,別人不知道這個人是我們同輩的人。我們同輩的人呢,要選一個最強的,但他畢竟跟你伯仲之間呢,不知道你有多厲害,那沒有關係,那就是我們的修養,我們不要事事在氣勢上強過別人,沒有人會喜歡驕傲的人,我們要謙虛待人,和氣待人,和樂融融的相處。

有事情的時候呢,就解決事情展現你的能力,展現完了以後還要修飾一下,不要讓別人覺得不如你。那這是什麼?這是老子講著謙虛的智慧,謙虛就是針對能力強的人,在展現的時候要稍微自我遮蔽,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很強,你有能力都已經展現了。

最糟糕的是,人不知而不慍的這個人,是能力不如我們的人甚至地位也不如我們的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有虛榮心,希望別人知道我,希望別人崇拜我,這個別人不知道我那麼厲害,竟然去崇拜那個不如我的人,但不如我的人最崇拜那個不如我的人,我不會生氣,我有那個度量,那你是君子。

因為你本來就不需要那個虛榮心,要這麼多人來崇拜。就好像這個你是一個特殊課程的老師,然後呢,一次加好多個班,你可能教音樂,可能教美術,可能教體育,然後這個學生他們其實不太具有分辨老師教學能力高下的本事的,所以學生並沒有覺得你特別的好,但是讓你知道你比別人強很多,然後你不會生氣,那你就是君子。因為我們沒有必要在不如我們的人面前,一定要人家怎麼樣崇拜我。各位老師,把你那個需要被崇拜的心丟掉,你又再度成長了,你本來就比他強,他無法分辨你,但你有能力分辨他,你有能力教導

04小結

各位老師,把你那個需要被崇拜的心丟掉,你又再度成長了,你本來就比他強,他無法分辨你,但你有能力分辨他,你有能力教導他,你有能力提升他,把它提升上來了,以後他就能夠分辨你了,但能夠讓他分辨你不是你提升他的目的,你提升他的目的就是你作為一個老師,本來就應該有的,職責在他還沒被提升上來,不知道你有多優秀的情況下,你完全不必生氣。你只要把他當作你的任務就好,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相關焦點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為千古名句。在現代,「學習」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而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單音節詞。
  • 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
    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把這個東西展開來講「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大家知道為什麼是這三句話嗎?為什麼是學而?為什麼是有朋?為什麼是人不知?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學而」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是在人的少年。什麼時候「有朋」?是指你成年的時候。為什麼說「人不知」呢?這個時候人已經老了。為什麼按這個順序講?
  • 「學而時習之」的三種境界:預習著學;練習著學;最後再實習著學
    此時,在尼山聖境,仿佛聆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玉振金聲,此時此刻,我們更深刻體會出這句話的古音今意,更深地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千年智慧。我頗有感慨地對孩子講:「學習就要講究時時學,學得及時,複習得及時,練習得及時,見習得及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印證了這個真理。」
  • 學而時習之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學,第二習,叫學而時習之,第三用,叫依教奉行。前兩個階段是種,第三個階段才是收,第二個階段是連接第一和第三的關鍵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習」就是證「學」的真實性,比如我們懂得了「捨得」的道理,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如果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處處見到「舍」的行為,如果沒有「習」這個過程,忙一輩子,都在貪小便宜,白學了,沒有得到受益,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撂下了,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生活的問題,那五千年留下的經驗教訓沒有得到受益。
  • 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篇首句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儒家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小生以為,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之真諦。這樣的知識需要長期專門的培養才能夠運用,所以要在較為安定的場合進行。因此,學字的本義是指在房屋(這樣安定的場所)內接受專門培養。漢字是表意系統。我們也可以從甲骨文的學字的寫法上望文生義。甲骨文的學字,是在房屋中看著兩隻手做某種事情。學字的本義也可以是觀摩某種事情的做法和過程。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愛」如果是愛好,「智」如果與學習有關,則孔子思想中有一個觀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學」。「好學」絕不是孔子思想中一個普通的概念,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好學」是孔子思想的一個具有核心意義、基礎性的觀念。  比如,孔子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就是說,有忠信之德者並不少見,但「好學」之人則難見矣。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但說實在的,現代的人只是聽過名字或者記得裡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對於原文,可能很多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勇氣去讀一讀,一來比較難懂,二來覺得枯燥,所以大家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今天讓我們粗略來讀一讀《論語·學而篇》。
  • 孔子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的新解,學習交友處世三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不只是讀書,卻不可以不讀書。第一道:學習之道學習是人生第一道題,並且需要用一生解答。如果要為人生故事列一個大綱,應該是:遇見、阻礙、學習、行動、答案。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
  • 學而時習之:「學」的對象是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和人生道理
    學而篇第一(1):「學」的對象是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和人生道理張恩恩《論語》共20篇,每篇取文中首章前兩字或三字作為篇名。如第一篇「學而」就是取自首章「學而時習之」,第五篇「公冶長」就是取自首章「子謂公冶長」等等,所以篇名並無具體意義。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而時習之,有什麼好「說」呢?
    不禁想起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常常複習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我覺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你看看經常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何樂之有呢?估計大多數學生並不覺得複習或練習是「不亦說乎」的,那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 「學習」二字,先學而後習。
  • 《論語》第一名句「學而時習之」,誤解千年,今被賦予新意義
    說到《論語》裡面的第一名句,毫無疑問應該是「學而時習之」,它是開篇第一句,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在教科書裡,它的解釋是:學習後經常複習。但這種解釋真的是最好的嗎?一、「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正受到質疑。「學而時習之」是《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說的也是教育和學習的問題。當今時代的教育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高分低能」——學生的實踐能力差,只會背書、做題,在生活中遇到學過的知識、做過的題,反而不會運用了。三、教育的目標是還原和運用。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不也很高興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讀起來像「喜悅」的「悅」。它的意思,和「喜悅」的「悅」字也是一樣的。意思是喜悅、高興。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在剛剛經歷第71個建隊節後的第二天,我們繁星中隊展開了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主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成就了短暫的知識灌輸,毀滅了長久的學習動力。可謂得不償失!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開篇,真的非常有意思!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得出學習是快樂的核心點是習。搞懂了習的意思,就明白了學習為什麼是快樂的。在甲骨文字裡,習是羽毛下面一個日字,小篆後就變成了白,表示在小鳥白天練習飛翔。飛是一種實踐行為。因此,習應該是學的延伸,即實踐、操練。
  • 學而時習之,有啥可高興的?
    「媽媽,學習了,還得不時地溫習一下,那有什麼好高興的?」前幾天,在教二蛋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發出了來自靈魂的一問。好問題,學就夠煩了,還得時不時溫習一下,這得耽誤多少玩手機的時間,還有什麼好心情愉快的?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指的是初學,時習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廣,自然內心歡喜。「有朋自遠方來」指學問達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遠方」來同遊共學,自己不復獨學,而可收砥礪、切磋之效,在求學之境界上,可邁入更高地步,自然更為可樂。應注意句中「遠方」二字,有朋自「遠方」來,可證來得不易,則友人的勉勵與印證,便更為珍貴。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請以學而時習之,不舍晝夜為題,做三分鐘的演講
    所以,學習模擬表演題應該首先從這個最難的演講題學起,這個難點突破了,往後不同角色的模擬表演,都會變得相對輕鬆得多。這是需要事先說明的。在前述的6套分類題型中,我都沒有就具體的哪一小類題型做過解釋,唯此模擬表演題的學習才特意說明一下,以期助力於斯,事半功倍。1.請以學而時習之,不舍晝夜為題,做三分鐘的演講。下面,我來回答這道題。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