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2021-02-19 城市隱者的空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文章開頭難,難在從哪個角度切入。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想想現在很多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折磨,折磨學生、折磨老師、折磨家長。學習的快樂蕩然無存。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成就了短暫的知識灌輸,毀滅了長久的學習動力。可謂得不償失!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開篇,真的非常有意思!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得出學習是快樂的核心點是習。搞懂了習的意思,就明白了學習為什麼是快樂的。在甲骨文字裡,習是羽毛下面一個日字,小篆後就變成了白,表示在小鳥白天練習飛翔。飛是一種實踐行為。因此,習應該是學的延伸,即實踐、操練。學了知識後經常能在實踐當中使用,當然是很快樂的事情。很多人把習當做溫習複習講,我不認同。我在溫習複習功課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快樂的,我們把這種反覆學習老知識叫炒冷飯,這炒冷飯三個字就是對這種學習方式好惡的判斷。也有人結合「溫故而知新」,認為時習之就是常常溫習。其實溫故是通過實踐來溫故,才能知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理論完善過程。知識只有通過實踐之後才能完善,才能得到印證,才能有所創新。因此學了後常常實踐這些學到的知識,使學有所用,實現價值;使學有新得,實現更高的價值。這自然是件很快樂的事情。於是,學習就變成了快樂的事情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悅,所以學習的動力更強了。論語開篇講的就是通過好的學習方法得到持續的學習動力。有了學,那麼仁義禮智信,就可以一一建立起來了,人也慢慢可能構建出一個完整、完善、完美的人格體系了。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也會很快樂呢?我們繼續圍繞學的主題去思考。在古代,信息傳播是很不發達的。當時沒有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甚至很多人不識字。普通人的信息邊界往往只有四方八裡的村莊、城鎮的範圍。怎麼能夠做到知天下事呢?只有兩種方法:一是遊學,就是到處走,但那是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的;二是聽遠方來的人傳播,這個不需要花費。古人忌諱道聽途說,所以作為遠方信息傳播的來源,朋友這個渠道的信用等級是較高的。因此,有遠方的朋友來訪而高興,是果;他們會給我帶來遠方的信息(包括其他地方觀點、潮流等等),讓我知天下事,是因。今天,我們也會因為遠道而來的朋友高興,那是因為情感的成分更重一點。論語中的這段話,主要還是針對學習的方法而言:即學習不僅要學習書本的知識,還要了解時事信息、天下大事、各地地方的思潮等等,否則就會變成書呆子,落伍於時代。人不知而不慍,是這段的第三層,講的是求學的態度:平和寬容。意思是求學過程中遇到沒有得到的解答不會生氣。問不出個所以然來而生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以此顯擺自己的好學。首先要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都不是全能的,所以沒有必要因為遇到這樣的情況而生氣。其次好學不是用於炫耀的,而是一種能力,因為學不到而生氣那是很作秀的;第三,遇到學不到的時候不生氣,會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不會給對方造成一種輕蔑,這樣你才可能繼續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的知識信息。這樣才是個君子。結合這三層意思,我們發現,學習過程中的最重要的三方面論語一開篇就講到了:要通過實踐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習要與時俱進、不拘泥形式,善於處處學習、時時學習;反過來,如果暫時學不到,也要有好的心態,待人要寬容為懷。

***感謝您讀完本篇。如果您有自己的感悟,可以給我私信留言。「新民」是每個人的使命,如果您認可本篇,請轉發。知識無須專利,讓更多人享用,是作者的初心。***

相關焦點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完《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裡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於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與大家共同回顧,提升。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前言:本版塊是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學員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感受,茲摘錄部分優秀文章與大家共同感受為人之道
  • 論語 · 學而篇(一)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睿智,使人過上幸福的日子...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也就不必再贅述了。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學而篇42字,道出做學問的真相,寂寞還可能不被理解
    翻開《論語》,第一篇就是學而篇第一節,講的是關於學習的內容。三句話,寥寥42字,道出了做學問的真相,以及如何做學問。但很多人往往對它理解片面,導致誤解。我們逐句來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學而時習之」,就有些讓人疑惑了。如果理解成學習並且時常複習,看起來似乎很合理。有句話叫溫故而知新,複習舊知識,獲得新見解,難道不快樂嗎?然而,根據我們的個人經驗,你複習的時候真的快樂嗎?真的能獲得新見解嗎?難道不是為了強化記憶,應付考試或工作?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學而》一篇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學問,講學問的內涵,包括「悅、樂、不慍、孝悌、忌巧言令色、忠、信、習」。下面講述孔子的教育理念。【正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fàn)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論語.泰伯篇》(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總計二十篇。本次捧讀活動按照每周一篇進度安排,中間春節期間休學一個月,實際學習共計21周。以「修己安人,達致幸福」為學習目標,通過原汁原味,從頭至尾、老老實實讀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捧讀《論語》,分享心得,自助助人,達致幸福。日新路從2019年12月份開始,每周選發來自清源學院學員的心得體會。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蘭若《論語》第二輪共背 學而篇第2-1章 1月4日(第2天)
    我們內心的這種不耐煩就阻礙了我學習成長生命提升的機會。有孝弟的人的特質是其心和順,所以他不會犯上,對上面不犯,對下面的人也是一樣。這是有孝弟的人的一個特點。他在哪裡,都會產生最和樂的狀態。快樂是我們人人都要的,痛苦是我們人人要離開的,我們怎麼能到處和樂?就是第一章夫子教我們為什麼要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二章有子提出就是要學習孝弟。
  •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定定心心,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