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文章開頭難,難在從哪個角度切入。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想想現在很多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折磨,折磨學生、折磨老師、折磨家長。學習的快樂蕩然無存。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成就了短暫的知識灌輸,毀滅了長久的學習動力。可謂得不償失!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開篇,真的非常有意思!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得出學習是快樂的核心點是習。搞懂了習的意思,就明白了學習為什麼是快樂的。在甲骨文字裡,習是羽毛下面一個日字,小篆後就變成了白,表示在小鳥白天練習飛翔。飛是一種實踐行為。因此,習應該是學的延伸,即實踐、操練。學了知識後經常能在實踐當中使用,當然是很快樂的事情。很多人把習當做溫習複習講,我不認同。我在溫習複習功課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快樂的,我們把這種反覆學習老知識叫炒冷飯,這炒冷飯三個字就是對這種學習方式好惡的判斷。也有人結合「溫故而知新」,認為時習之就是常常溫習。其實溫故是通過實踐來溫故,才能知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理論完善過程。知識只有通過實踐之後才能完善,才能得到印證,才能有所創新。因此
學了後常常實踐這些學到的知識,使學有所用,實現價值;使學有新得,實現更高的價值。這自然是件很快樂的事情。於是,學習就變成了快樂的事情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悅,所以學習的動力更強了。論語開篇講的就是通過好的學習方法得到持續的學習動力。有了學,那麼仁義禮智信,就可以一一建立起來了,人也慢慢可能構建出一個完整、完善、完美的人格體系了。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也會很快樂呢?我們繼續圍繞學的主題去思考。在古代,信息傳播是很不發達的。當時沒有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甚至很多人不識字。普通人的信息邊界往往只有四方八裡的村莊、城鎮的範圍。怎麼能夠做到知天下事呢?只有兩種方法:一是遊學,就是到處走,但那是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的;二是聽遠方來的人傳播,這個不需要花費。古人忌諱道聽途說,所以作為遠方信息傳播的來源,朋友這個渠道的信用等級是較高的。因此,有遠方的朋友來訪而高興,是果;他們會給我帶來遠方的信息(包括其他地方觀點、潮流等等),讓我知天下事,是因。今天,我們也會因為遠道而來的朋友高興,那是因為情感的成分更重一點。論語中的這段話,主要還是針對學習的方法而言:即學習不僅要學習書本的知識,還要了解時事信息、天下大事、各地地方的思潮等等,否則就會變成書呆子,落伍於時代。人不知而不慍,是這段的第三層,講的是求學的態度:平和寬容。意思是求學過程中遇到沒有得到的解答不會生氣。問不出個所以然來而生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以此顯擺自己的好學。首先要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都不是全能的,所以沒有必要因為遇到這樣的情況而生氣。其次好學不是用於炫耀的,而是一種能力,因為學不到而生氣那是很作秀的;第三,遇到學不到的時候不生氣,會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不會給對方造成一種輕蔑,這樣你才可能繼續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的知識信息。這樣才是個君子。結合這三層意思,我們發現,學習過程中的最重要的三方面論語一開篇就講到了:要通過實踐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習要與時俱進、不拘泥形式,善於處處學習、時時學習;反過來,如果暫時學不到,也要有好的心態,待人要寬容為懷。
***感謝您讀完本篇。如果您有自己的感悟,可以給我私信留言。「新民」是每個人的使命,如果您認可本篇,請轉發。知識無須專利,讓更多人享用,是作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