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篇》(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021-02-19 日新路

自2019年11月18日至2020年5月7日,清源學院開展了為期171天捧讀《論語》學習活動,有160多人參與線上學習,分成了四個小組。共進行了23次線上討論。

《論語》總計二十篇。本次捧讀活動按照每周一篇進度安排,中間春節期間休學一個月,實際學習共計21周。以「修己安人,達致幸福」為學習目標,通過原汁原味,從頭至尾、老老實實讀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捧讀《論語》,分享心得,自助助人,達致幸福。

日新路從2019年12月份開始,每周選發來自清源學院學員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和喚醒更多的人走近經典、捧讀經典,涵養德行,修己安人,達致幸福

學習時間:2020年1月13日—1月16日

學習任務:反覆誦讀《論語.泰伯篇第八》,悟原理,聽分享,寫心得;

  本周導學:左亞海、李櫻櫻、白銳瓊

  今天繼續分享部分學員心得體會: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學詩開始,自立於禮,完成於音樂。一個人,不僅要有道德修養,也要有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才能有所成就,立足於世。這與我們的教育非常契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品學兼優,而不斷學習是增長知識和技能的唯一途徑。學習,讓我們心聰目明;守禮,讓我們意明志堅。

蔣幫民  2020.01.14

 「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聽了李老師的解說,我又從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資料,了解到古代以三年為學習的一個階段,學成之後可以出仕。但是學習又是純粹的,如果你只是把它當做想做官的一個手段,就失去了學習的純粹性,學習的時候,要靜心,潛心修煉,培養自己的品性與德行,而後才是才能。就像人們常說的,要先學會走才能去學跑。走路走不穩,就去跑,很容易摔倒,「厚積而薄發」。由此,我聯想到,當初考教師的時候,只是想有份穩定的又比較「體面」的工作,但是真正入到這個行業,我發現自己的學識、經驗太淺薄,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沒有頭緒。幸而我們鄒城一實小這個大家庭環境非常好,上到領導,下到各位前輩老師們,都特別有人情味,他們總會關照我們這年輕一代,給予照顧,幫助我們提升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很有幸是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一員。感激感恩!如今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已兩年有餘,我深刻的感受到教育之樂,教育之貴,我愛孩子們,我愛教師這份事業。願以自己這片很小很輕的雲朵,推動更多的雲,飄蕩在浩浩長空!

劉  敬  2020.01.14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不知不覺中,論語學習已五十又八天,每天晚飯後,拿出《論語》,孩子便會湊過來,坐在膝上,我一邊指,一邊讀。數天下來,孩子認識了好多字,三歲半孩子識字量不亞於一年級的孩子,真的是意外收穫。興於《詩》,便成了興於《論語》,讀完之後,有所感觸之處,就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他聽,好在他是個「入世」的孩子,也沒感到深奧枯燥,還聽的津津有味,其中「禮」可以給孩子講做人的道理,規矩和原則,「樂」尤其是雅「樂」可以陶冶情操,培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個人境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知行合一從我做起,地理優勢,學習期間,和孩子一起去了孔府,孔廟,六藝城,孔子博物館,再給孩子講起來,更易理解。古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論語》用於啟蒙教育,更是綽綽有餘,自己修身的同時,孩子也受益,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感謝友人帶我進入《論語》世界,為我拓寬視野;更感恩清源學院各位老師的辛勤付出!真摯的道一聲:謝謝,感恩有你們!

王洪玉  2020.01.14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講的是做學問的人能長久地專心於治學,而不想升官發財,是很難得的。這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也有現實指導作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樹人、立人,培養人還是其他什麼?這在當前有很多的爭論。很多時候,教育變得非常功利,老師、家長、學生就隨之都變得很功利。我自己時常感覺很困惑,但心中無解。

杜桂英  2020.01.14

向美麗自信的鄉村教師李櫻櫻老師致敬!學習心得:(一)一個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詩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它可以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禮可以幫助人們規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格。作為老師應該擁有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這樣才能培養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二)孔子認為做官目的,治國安民,不求俸祿,這正是我們現在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影響至今,正可謂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炎黃子孫血脈之根。

黨紅梅  2020.01.14


【圖片:李長華;主編:從春俠;執行主編:楊家傑;排版編輯:吉晶】


相關焦點

  • 《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八篇「秦伯篇」,本篇記錄了對堯、舜、禹的直面讚美。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 《論語講析》
    興指起頭,立指樹立,是人站立於世的條件,成是指完成。這三句話可以指人格的樹立與完成。為什麼要興於詩呢?這裡的詩不是專指一本書如《詩經》,或一首特定的詩。詩是一種不排斥性情,甚至以性情為要件的文學,此處的詩就是指性情而言。人有靜躁不同,起步自異,但靜躁各有美處,善於觸發,便可有好的開始,這是孔子講興於詩的理由,首先談到興於詩,是強調人格的主體性。
  • 馬云為什麼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我之前讀《論語》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也是一句帶過,並未留意,這次馬雲在一個特殊的地方一引用,仿佛豁然在屋子的另一面打開了一扇窗,反而激發出了我對這句話更深層次的理解。按照傳統的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的完整過程是:開始於詩教,立足於禮教,完成於樂教。
  •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九堂 |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汲取傳統智慧修己安人  論學取友雲水閣第五十九期讀書會,繼續我們的課程,請大家共同微信學習《論語.泰伯篇第八》。程序如下:1、自誦《雲水閣人》2、跟著音頻誦《論語.泰伯篇》3、本次學習內容: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至子曰:「興於《詩》,…。」共四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
  • 興於詩,成於樂 ——寫在小滿
    古人在這個階段多讓孩子讀詩。詩言志,詩讓孩子的志向得以抒發,通過感懷外物,找到自身生命的出發點,進而建立崇高的理想,把孩子們的陽能都引導到對偉大理想的追求上來。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是詩歌表現手法之一,以他事引出此事叫起興。興是可以由物到心的,也就是從對外在事物的關注,引發出感懷。
  • 劉鐵芳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關雎》看中國古典教育的蘊含(其三)
    以琴瑟和鐘鼓陪伴著採摘荇菜的美麗少女,可謂詩、禮、樂的統一。《關雎》作為《詩經》與中國文學史的開篇,其重要性正在於此: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乃是以審美為中介,把個體成人帶入天地視域之中;「立於禮」就是置身天地視域中的個體因為審美的調適,而讓個人的喜怒哀樂以「中節」的方式生發出來,從而讓個體的言行舉止努力合符禮的規範,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成於樂」就是在天地視域之中打開自我生命,並在禮樂和諧的視域之中融通他人,由此而妥帖地釋放自我生命
  • 論語微閱讀 | 陽貨:殺雞焉用牛刀
    孔子對樂是十分重視的,認為樂有移風易俗、教化人民的作用,《論語·泰伯》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統治者也用禮樂來維護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如《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樂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高級方法,如《論語·憲問》:「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 關於《論語》,你不知道的那部分……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散文集,在文學中的地位猶如大日當空,光芒璀璨,照耀著千千萬萬的學子。宋·趙普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深入人心。班固的《後漢書》言:《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 新生嬰兒取名:15個一表人材的《論語》男寶寶名,驚豔了時光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一、一表人材的男寶寶名人非名不榮,非字不彰。有勇出自《論語》: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寓意:「有」表示有道、有錢、有恆;「勇」表示果敢、勇毅、勇悍。2. 興成出自《論語》: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悟學.第90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10 亥-子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譯文】孔子說:「(人的修養)以《詩》來起步,以禮來立身,以樂來完善。」
  • 《論語》·樂:偉大的音樂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直抵情感的軟肋
    、瑟、磬等樂器的演奏,更是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樂」本身就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孔子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陽貨》)子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泰伯篇 1》
    《論語·述而篇》是《論語》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內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
  • 《論語》八則英譯
    《論語》八則英譯,全部來自「英文觀止」十月季的課堂,看昱先生向辜先生頂禮。辜鴻銘(1857--1928),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學貫中西,翻譯了「四書」中的《論語》、《中庸》和《大學》,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齊文昱老師,昱書房留學英語創始人。
  • 《論語泰伯篇》論語講師群(第189課 8.2)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孫福萬老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泰伯篇》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論語》,細細品味後方覺回味悠長!
    翻開《論語》,墨香四溢,細細品味,方覺回味悠長!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孔子提倡學習詩、禮、樂。放在第一位的是詩。孔子在教育自己兒子時,也是先問讀詩了沒有?隨後說,不學《詩經》,就不懂得怎樣說話。
  • 孔子《論語節選》
    又傳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由於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後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