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1月18日至2020年5月7日,清源學院開展了為期171天捧讀《論語》學習活動,有160多人參與線上學習,分成了四個小組。共進行了23次線上討論。
《論語》總計二十篇。本次捧讀活動按照每周一篇進度安排,中間春節期間休學一個月,實際學習共計21周。以「修己安人,達致幸福」為學習目標,通過原汁原味,從頭至尾、老老實實讀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捧讀《論語》,分享心得,自助助人,達致幸福。
日新路從2019年12月份開始,每周選發來自清源學院學員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和喚醒更多的人走近經典、捧讀經典,涵養德行,修己安人,達致幸福
學習時間:2020年1月13日—1月16日
學習任務:反覆誦讀《論語.泰伯篇第八》,悟原理,聽分享,寫心得;
本周導學:左亞海、李櫻櫻、白銳瓊
今天繼續分享部分學員心得體會: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學詩開始,自立於禮,完成於音樂。一個人,不僅要有道德修養,也要有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才能有所成就,立足於世。這與我們的教育非常契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品學兼優,而不斷學習是增長知識和技能的唯一途徑。學習,讓我們心聰目明;守禮,讓我們意明志堅。
蔣幫民 2020.01.14
「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聽了李老師的解說,我又從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資料,了解到古代以三年為學習的一個階段,學成之後可以出仕。但是學習又是純粹的,如果你只是把它當做想做官的一個手段,就失去了學習的純粹性,學習的時候,要靜心,潛心修煉,培養自己的品性與德行,而後才是才能。就像人們常說的,要先學會走才能去學跑。走路走不穩,就去跑,很容易摔倒,「厚積而薄發」。由此,我聯想到,當初考教師的時候,只是想有份穩定的又比較「體面」的工作,但是真正入到這個行業,我發現自己的學識、經驗太淺薄,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沒有頭緒。幸而我們鄒城一實小這個大家庭環境非常好,上到領導,下到各位前輩老師們,都特別有人情味,他們總會關照我們這年輕一代,給予照顧,幫助我們提升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很有幸是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一員。感激感恩!如今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已兩年有餘,我深刻的感受到教育之樂,教育之貴,我愛孩子們,我愛教師這份事業。願以自己這片很小很輕的雲朵,推動更多的雲,飄蕩在浩浩長空!
劉 敬 2020.01.14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不知不覺中,論語學習已五十又八天,每天晚飯後,拿出《論語》,孩子便會湊過來,坐在膝上,我一邊指,一邊讀。數天下來,孩子認識了好多字,三歲半孩子識字量不亞於一年級的孩子,真的是意外收穫。興於《詩》,便成了興於《論語》,讀完之後,有所感觸之處,就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他聽,好在他是個「入世」的孩子,也沒感到深奧枯燥,還聽的津津有味,其中「禮」可以給孩子講做人的道理,規矩和原則,「樂」尤其是雅「樂」可以陶冶情操,培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個人境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知行合一從我做起,地理優勢,學習期間,和孩子一起去了孔府,孔廟,六藝城,孔子博物館,再給孩子講起來,更易理解。古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論語》用於啟蒙教育,更是綽綽有餘,自己修身的同時,孩子也受益,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感謝友人帶我進入《論語》世界,為我拓寬視野;更感恩清源學院各位老師的辛勤付出!真摯的道一聲:謝謝,感恩有你們!
王洪玉 2020.01.14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講的是做學問的人能長久地專心於治學,而不想升官發財,是很難得的。這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也有現實指導作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樹人、立人,培養人還是其他什麼?這在當前有很多的爭論。很多時候,教育變得非常功利,老師、家長、學生就隨之都變得很功利。我自己時常感覺很困惑,但心中無解。
杜桂英 2020.01.14
向美麗自信的鄉村教師李櫻櫻老師致敬!學習心得:(一)一個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詩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它可以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禮可以幫助人們規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格。作為老師應該擁有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這樣才能培養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二)孔子認為做官目的,治國安民,不求俸祿,這正是我們現在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影響至今,正可謂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炎黃子孫血脈之根。
黨紅梅 2020.01.14
【圖片:李長華;主編:從春俠;執行主編:楊家傑;排版編輯: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