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為什麼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021-02-19 呂波國學

阿里巴巴上市之前,

馬雲在給內部員工的郵件裡,

引用了《論語.泰伯》裡的一句話: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一般認為,這句話是孔子論教育的,

馬雲是一個企業家,在講一個企業,

為何引用了這樣一句話?

我之前讀《論語》看到這句話的時候,

也是一句帶過,並未留意,

這次馬雲在一個特殊的地方一引用,

仿佛豁然在屋子的另一面打開了一扇窗,

反而激發出了我對這句話更深層次的理解。

按照傳統的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說:

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的完整過程是:

開始於詩教,立足於禮教,完成於樂教。

一、興於詩

孔子在《論語》裡,

多處談到學詩的重要性,

說詩歌可以託物言事(興),

可以觀察社會顯像,

可以聚集朋友一起切磋,

可以諷刺為政者得失,

近一點可以好好侍奉父兄,

遠一點可以好好侍奉君王,

而且還可以多多認識草木鳥獸的名字。

甚至還說不學詩,連說話也說不好,

不學詩,好比面對牆壁站立。

總之,孔子是十分看重詩的教育。

《詩大序》中說:詩是人志向的寄託,

在心中是志向,而說出來就是詩歌。

而「興」字,在《說文》裡的解釋,

大概的意思是:共同、起來、一起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興於詩的意思是,

一群具有共同志向的人聚集到一起來了。

二、立於禮

立,在甲骨文中,

象是一個人正面立地站立,

本義為筆直站立的成年人。

這個意思一引申,

就是一個成年人不依靠他人,

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再一引申,一個人要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總要建功立業,做出一些事情來。

而「禮」是什麼呢?

禮的左邊的「示」是祭祀,右邊的「豐」,

表示裝有貴重物品的祭祀器皿。

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上來講,

禮,表示了敬畏與尊重。

《說文》中說:禮,履也。

表示人之所以立足於世間的依據。

《易經》中的履卦,主要是講與人相處的規則。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禮的意義,從表示敬畏與尊重,

人與神靈的相處的規則上展開,

延伸到人與人相處的規則。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都必須遵循一些大家約定俗成的規則,

這些規則就是「禮」。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就說: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立於禮的意思就是:

一個成年人要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要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

就必須明白、遵循人與人相處的規則。

三、成於樂

成,是完成,成就的意思。

樂,是五聲八音的總稱。

《樂記》中說:

人類有感於天地萬物,

於是有所動作,發出聲音,

各種聲音相互應和,所以生成變化,

這些變化相互和諧,就是音樂了。

音樂表現了人內心的情感,

但這種聲音並不是毫無規則的噪聲,

音樂的內部符合自然的節奏和韻律,

使人聽起來非常愉悅和悅耳。

原始人聽見音樂,就會唱歌跳舞,

唱歌跳舞宣洩情緒,就很快樂,

所以,音樂能帶來快樂,

樂(yue)就是樂(le)。

所以,由此可以知道,

成於樂的意思就是:

最終人的成就來自於和諧所產生的快樂,

這個和諧包含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

也包含了人與自己他人相處的和諧,

同時包含了人與自己內心相處的和諧。

樂,包含了情感也包含了理性,

包含了自由也包含了規則,

因為沒有規則就是噪音,

沒有理性就無從談自由。

但樂,也超越了規則和理性。

它是情感和理性,自由和規則

在更高層面的和諧統一。

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因為共同的志向,

一群成年人聚集到一起來了,

他們要明白與萬物、與人相處的規則,

不斷地磨合,不斷地調整,

才能真正立足於這個世界,

才能真正做成事情建功立業,

最終,與萬物、他人、自己和諧快樂地相處。

人的本性是不喜歡規則的,

嚮往絕對的自由,為所欲為,

但沒有規則又不能立足於這個世界上,

那就需要不斷地調整、適應、改造。

真正適宜於人的規則,

應該讓每個人自然和諧地相處。

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就好像魚兒在水中一樣悠遊自在,

水,已經不是一種束縛,

而忘記了水的存在。

回到最初的問題,

馬云為何在企業中引用這句話呢?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一起來,

為了一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志向,

他們必須理解規則、建立規則、改造規則,

有規則,才能讓企業在世界上,

獨立地生存,保持快速的發展,

但最終這個企業,要讓他所服務的人,

提供服務的人都快樂,

才能有最終的,持久的成就。

阿里巴巴一直倡導:

快樂工作,認真生活。

就是成於樂的價值觀的體現吧。

呂波同學

2014年5月15日於北京雨安居

ps:

1、馬雲先生曾在談到阿里巴巴的時候,還引用過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的一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我在寫《臆說道德經》這一段的時候,曾經有過解讀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復「20130717」查看。

2、最近文章寫的不是太多,好多系列的文章都沒有更新,各位見諒。我還是堅持我自己的觀點,我不願意做一個抄寫者,一個知識的搬運工,也不願意做一個翻譯者。國學博大浩瀚,若無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發現,那麼不寫也罷!

3、斷斷續續分享《論語》中的句子,好像也有很多篇了,似乎可以集成一個系列放在目錄裡,方便大家查看。我之前之所以不打算系列性地分享《論語》,是因為我認為《論語》一書,因為政治原因,被篡改和誤讀得非常厲害。既然事已至此,那就順其自然吧。

————十分重要的分割線————

一切皆心法,

念頭即能量。

《易經》算卦就是一個:

極有深意的方便法門!

你有難以決斷的疑問嗎?

《易經》算卦幫你解答!

猛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劉鐵芳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關雎》看中國古典教育的蘊含(其三)
    以琴瑟和鐘鼓陪伴著採摘荇菜的美麗少女,可謂詩、禮、樂的統一。《關雎》作為《詩經》與中國文學史的開篇,其重要性正在於此: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如果說「興於詩」乃是喚起個體進入美的情景,也即以美來興發個體生命,那麼「立於禮」就是以合乎禮儀也即善的方式來規導個體愛的情感,促成個體愛的轉向,而「成於樂」就是在「美善相樂」之中臻於個體生命的完善。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 《論語講析》
    興指起頭,立指樹立,是人站立於世的條件,成是指完成。這三句話可以指人格的樹立與完成。為什麼要興於詩呢?這裡的詩不是專指一本書如《詩經》,或一首特定的詩。詩是一種不排斥性情,甚至以性情為要件的文學,此處的詩就是指性情而言。人有靜躁不同,起步自異,但靜躁各有美處,善於觸發,便可有好的開始,這是孔子講興於詩的理由,首先談到興於詩,是強調人格的主體性。
  • 《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曾子的話,總是充滿強大的氣魄,後面又說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一說個士,他的目標一定要足夠的堅定,足夠的宏大。「任重而道遠」,是一個很遠大的理想,為了實現「仁道」,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以仁道為中心,不但自己有仁愛之心,還要弘揚這種精神,引導全社會的人都心存仁愛。一方面心懷天下,一方面以仁修身。
  • 興於詩,成於樂 ——寫在小滿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是詩歌表現手法之一,以他事引出此事叫起興。興是可以由物到心的,也就是從對外在事物的關注,引發出感懷。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在寫外物,說的是早晨起來,外面鳥語花香的春景。由此外物,反觀到作者內心世界的變化,感知到昨夜一場春雨,不知又有多少花蕾凋零。
  •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九堂 |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至子曰:「興於《詩》,…。」共四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6、請自覺再學習公眾號內容。朗朗書聲修身景行韶華易逝悅讀康寧【原文】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注釋】1、興:開始。
  • 《論語.泰伯篇》(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和喚醒更多的人走近經典、捧讀經典,涵養德行,修己安人,達致幸福學習時間:2020年1月13日—1月16日學習任務:反覆誦讀《論語.泰伯篇第八》,悟原理,聽分享,寫心得;  本周導學:左亞海、李櫻櫻、白銳瓊  今天繼續分享部分學員心得體會:「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學詩開始,自立於禮,完成於音樂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說法概括地指明了禮樂教育對於人格完善的重要性。詩之用,也就是禮樂之用。《孝經》中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記》則說:「樂者,德之華也」;「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 《詩》的賦,比,興
    大家好,我是呂丹,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詩》的賦、比、興。《周禮·春官》將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六詩」,《毛詩序》則稱之為「六義」。何謂「六義」?孔穎達《毛詩正義》雲:「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 「風」與「禮」
    這都彰顯出「風」詩與禮制之間的共生互滲關係。  就其運用形式而言,《周南·關雎》《周南·葛覃》《周南·卷耳》《召南·鵲巢》《召南·採蘩》《召南·採蘋》等六詩,都被用在行鄉飲酒禮、鄉射禮、饗燕禮、敬賢禮時定期演奏,且用於王后與國君夫人的房中之樂;在《周禮》《儀禮》《禮記》中,對《召南·騶虞》用作賓射禮演奏的記載殊多。其用意是通過在禮儀場合演奏「風」詩,教化民人,協調關係。
  • 樂與天地同和 禮與天地同節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則禮行矣。  禮主敬。《禮記·曲禮》說:「不要不敬,儀容要端莊穩重,若有所思,措辭要安詳確定,這樣才能安定民心呀!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上進心不可滿足,享樂時不可盡情。」
  • 汪建平:開學季,讓《詩》教播下「溫柔敦厚」的種子
    孔子把「興於詩」列為修身之首要,要求先學。他的邏輯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為什麼古時的適齡兒童要從一本《詩經》開始學起呢?在教育家孔子看來,《詩經》裡面就有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和思想品德。《詩》在當時是雅言。《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什麼是「雅言」呢?「雅言」就是古代西周人的語言,即標準語,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諸子集成》引孔安國註:「雅言,正言也。」鄭玄註:「讀先王法典,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孔子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
  • 「詩,可以興」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孔子說詩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兩天剛開始讀葉嘉瑩先生講初盛唐詩,初初看到一點,正好講到「興」這一點,覺得就在內心很久的理論,被她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自古而今,詩是作為一種美學而存在,於詩而言,它的生命從它被「生產」出來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它作為詩人情感、故事、生活、生命體悟的表達而出現,但後續,卻作為聯繫讀者與詩人,讀者與世事的載體而存在。所以,詩,可以興,在我看來,是有兩方面的含義。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各地風俗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活動如婚喪嫁娶,交給禮儀公司處理。孔子當時也是「禮」方面的專家,對「儀禮」有標準化需求。
  • 馬雲這樣說,為什麼招人煩
    5月9日,馬雲現身江西景德鎮,作為阿里日活動,與當地年輕的陶瓷手藝人、創業者交流,這場交流同時也在淘寶平臺直播。馬雲中國首富,也是自主創業教父,他的奮鬥史、成功經驗和黃金語錄,是許許多多創業者的精神圖騰。教師出身的馬雲,也特別善於分享自己的故事,做演講製造情緒、引發共鳴。
  • 賦《詩》:「德」與「禮」的雙重言說
    首先《詩經》絕不像今天那樣主要是一部文學著作,而是被納入到「禮」範疇之中,並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史書中引用的情況看,當時統治階層看重的是「雅」和「頌」兩部分,「風」只是偶有涉及。「風」不過是當時官方考察民情的方式,而「雅」和「頌」「出身」高貴,和「樂」結合在一起應用的是宴會、慶典、祭祀等各種「禮儀」場合,自然被貴族所重視。《詩經》還是國與國之間政治外交的固定辭令。
  • 為什麼說《學記》教學相長的觀點,對教育上的貢獻很大?
    《學記》從教育的社會作用與教育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出發,認為古代君主發布政令,徵求品行善良的人,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但不能聳動群眾的視聽;接納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感動群眾,但還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品行高尚的君子,如果要教化百姓並形成風俗,那就一定要辦學興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