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學的年齡,該學些什麼?現在的一年級孩子,課本有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和思想品德。在古代,則從《詩經》這本書開學。孔子把「興於詩」列為修身之首要,要求先學。他的邏輯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為什麼古時的適齡兒童要從一本《詩經》開始學起呢?在教育家孔子看來,《詩經》裡面就有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和思想品德。
「雅言」----官方普通話。《詩》在當時是雅言。《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什麼是「雅言」呢?「雅言」就是古代西周人的語言,即標準語,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諸子集成》引孔安國註:「雅言,正言也。」鄭玄註:「讀先王法典,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孔子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有一天,孔子一個人在庭院中佇立,孔鯉恭敬地走過。孔子問孔鯉:「學詩經了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呢」。孔子便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孔鯉便退回屋裡學詩經。在孔子看來,如果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講話的藝術和技巧。
「思無邪」----思想品德課。孔子曾經對詩經有過一個總評,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也就是說,《詩》的內容健康,沒有引人走上邪路的低級趣味的東西。他舉例《國風·周南·關雎》一詩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具有中、正、和、平之美,情感不過於激烈,學習它,可以「得其性情之正」,從而對人起到「溫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因而,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興、觀、群、怨」----美學音樂。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讀詩,可以培養聯想能力,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鍛鍊合群性,可以學得諷刺方法。體現了美學思想,具有社會認識功用和社會價值;《詩經》以生動、具體、感性的形象出現,又往往是配樂歌唱的,具有音樂「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薰染、陶冶作用。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自然常識。《詩經》所包括的知識面非常廣,其中所提到的飛鳥、走獸、花草、樹木有很多,在了解詩意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動物學、植物學的知識,還可以學到天文、地理的知識。為此,魏晉時期的學者陸機還著有《毛詩草木蟲魚疏》,專門針對《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進行註解,共計一百七十五種。
由此可見,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人的修養開始於學習《詩經》,即「言修身必先學詩」。如果一個人為人「溫柔敦厚」,那一定是「詩教」的結果。西漢人戴聖就曾在《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不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儒家認為,《詩經》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義之所在就是「溫柔敦厚」,後來也被一派人當作對所有詩作的要求。
要使一個人溫柔敦厚而不愚,乃至打下中庸思想的烙印,不妨從《詩》教開始。
開學季,讓《詩》教播下「溫柔敦厚」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