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嚴鼎中學語文」微信公眾號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節選)
朱自清
有些人生病的時候或煩惱的時候,拿過一本詩來翻讀,偶爾也朗吟幾首,便會覺得心上平靜些,輕鬆些。這是一種消遣,但跟玩骨牌和紙牌等等不同,那些大概只是碰碰運氣。跟讀筆記一類書也不同,那些書可以給人新的知識和趣味,但不直接調平情感。讀小說在這些時候大概只注意在故事上,直接調平情感的效用也不如詩。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是節奏的,同時直接訴諸感覺,又是最經濟的,語短而意長。具備這些條件,讀了心上容易平靜輕鬆,也是自然。自來說,詩可以陶冶性情,這句話不錯。
但是詩決不只是一種消遣,正如筆記一類書和小說等不是一樣的。詩調平情感,也就是節制情感。詩裡的喜怒哀樂跟實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不同,這是經過「再團再煉再調和」的。詩人正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決想不到作詩。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靜了,他才會吟味那平靜了的情感想到作詩,於是乎運思造句,作成他的詩,這才可以供欣賞。要不然,大笑狂號只教人心緊,有什麼可欣賞的呢?讀詩所欣賞的便是詩裡所表現的那些平靜了的情感。假如是好詩,說的即使怎樣可氣可哀,我們還是不厭百回讀的。在現實生活裡便不然,可氣可哀的事我們大概不願重提。這似乎是有私、無私或有我無我的分別,詩裡無我,現實生活裡有我。別的文學類型也都有這種情形,不過詩裡更容易見出。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唐詩三百首》這部詩選很著名,流行最廣,從前是家弦戶誦的書,現在也還是相當普遍的書。但這部選本並不成為古典;它跟《古文觀止》一樣,只是當年的童蒙書,等於現在的小學用書。無論它從前的地位如何,現在它卻是中學生最合適的一部詩歌選本。唐代是詩的時代,許多大詩家都在這時代出現,各種詩體也都在這時代發展。這部書選在清代中葉,入選的差不多都是經過一千多年淘選的名作,差不多都是歷代公認的好詩。雖然以明白易解為主,並限定詩篇的數目,規模不免狹窄些,卻因此成為道地的一般的選本,中學生讀這部書,靠著注釋的幫忙,可以吟味欣賞,收到陶冶性情的益處。
本書是清乾隆間一位別號「蘅塘退士」的人編選的。卷頭有《題辭》,末尾記著「時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題」。乾隆癸未是公元一七六三年,到現在快一百八十年了。
初學人讀詩,往往給典故難住。他們一回兩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懶,這會斷了他們到詩去的路。所以需要注釋。但典故多半是歷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個理,並無深奧可畏之處。不過比喻多取材於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罷了。
典故只是故事的意思。這所謂故事包羅的卻很廣大。經史子集等等可以說都是的;不過詩文裡引用,總以常見的和易知的為主。典故有一部分原是事物的比喻,有一部分是事跡,另一部分是成辭。上文說典故是歷史的和神仙的比喻,是專從詩文的一般讀者著眼,他們覺得詩文裡引用史事和神話或神仙故事的地方最困難。這兩類比喻都應該包括著那三部分。如前節所引《古柏行》裡的「大廈如傾要梁棟」,「大廈之傾,非一木所支」,見《文中子》;「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是袁粲嘆美王儉的話,見《晉書》。大廈傾和梁棟都是歷史的比喻,同時可還是事物的比喻。又,「乾坤日夜浮」(五律,杜甫,《登嶽陽樓》是用《水經注》)。《水經注》道:「洞庭湖廣五百裡,日月若出沒其中。」天地中間好像只有此湖;湖蓋地,天蓋湖,天地好像只是日夜飄浮在湖裡。又,「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五絕,劉長卿,《彈琴》),用魏文侯聽古樂就要睡覺的話,見《禮記》。這三例不必知道出處便能明白;但了解這簡短的出處,句便多義,詩味也更厚些。
本書選詩,各方面的題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勻稱,沒有單調或瑣屑的弊病。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個縮影。可是題材的內容雖反映著時代,題材的項目卻多是漢魏六朝詩裡所已有。只有音樂圖畫似乎是新的。賦裡有以音樂為題材的,但晉以來就少。唐代音樂圖畫特別發達,反映到詩裡,便增加了題材的項目。這也是時勢使然。在各種題材裡,「出處」是一重大的項目。從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出仕,出仕為了行道,自然也為了衣食。出仕以前的隱居,幹竭,應試(落第)等,出仕以後的恩遇,遷謫,乃至憂民,憂國,思林棲,思歸田等,乃至真箇辭官歸田,都是常見的詩的題目,本書便可作例。仕君行道是儒家的思想,隱居和歸田都是道家的思想。儒道兩家的思想合成了從前的讀書人。但是現在時勢變了,讀書人不一定出仕,林棲、歸田等思想也絕無僅有。有些人讀這些詩,也許會覺得不真切,青年學生讀書,往往只憑自己的狹隘的興趣,更容易有此感。但是會讀詩的人,多讀詩的人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著想,依然覺得這些詩真切。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識的真切。這些人不但對於現在有情感,對於過去也有情感。他們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現代人不一樣,可是在讀唐詩的時候,只讓那對於過去的情感領著走;這種無私,無我,無關心的同情教他們覺到這些詩的真切。這種無關心的情感需要慢慢調整自己,擴大自己,才能養成。多讀史,多讀詩,是一條修養的途徑。
|嚴鼎中學語文榮譽出品|
嚴鼎 錄音
嚴鼎 製作
曾力佳 音樂總監
阿牛 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