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故事第六十一集|《唐詩三百首》:溫柔敦厚的詩教

2021-03-01 嚴鼎中學語文

歡迎關注「嚴鼎中學語文」微信公眾號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節選)

朱自清

有些人生病的時候或煩惱的時候,拿過一本詩來翻讀,偶爾也朗吟幾首,便會覺得心上平靜些,輕鬆些。這是一種消遣,但跟玩骨牌和紙牌等等不同,那些大概只是碰碰運氣。跟讀筆記一類書也不同,那些書可以給人新的知識和趣味,但不直接調平情感。讀小說在這些時候大概只注意在故事上,直接調平情感的效用也不如詩。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是節奏的,同時直接訴諸感覺,又是最經濟的,語短而意長。具備這些條件,讀了心上容易平靜輕鬆,也是自然。自來說,詩可以陶冶性情,這句話不錯。

 

但是詩決不只是一種消遣,正如筆記一類書和小說等不是一樣的。詩調平情感,也就是節制情感。詩裡的喜怒哀樂跟實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不同,這是經過「再團再煉再調和」的。詩人正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決想不到作詩。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靜了,他才會吟味那平靜了的情感想到作詩,於是乎運思造句,作成他的詩,這才可以供欣賞。要不然,大笑狂號只教人心緊,有什麼可欣賞的呢?讀詩所欣賞的便是詩裡所表現的那些平靜了的情感。假如是好詩,說的即使怎樣可氣可哀,我們還是不厭百回讀的。在現實生活裡便不然,可氣可哀的事我們大概不願重提。這似乎是有私、無私或有我無我的分別,詩裡無我,現實生活裡有我。別的文學類型也都有這種情形,不過詩裡更容易見出。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唐詩三百首》這部詩選很著名,流行最廣,從前是家弦戶誦的書,現在也還是相當普遍的書。但這部選本並不成為古典;它跟《古文觀止》一樣,只是當年的童蒙書,等於現在的小學用書。無論它從前的地位如何,現在它卻是中學生最合適的一部詩歌選本。唐代是詩的時代,許多大詩家都在這時代出現,各種詩體也都在這時代發展。這部書選在清代中葉,入選的差不多都是經過一千多年淘選的名作,差不多都是歷代公認的好詩。雖然以明白易解為主,並限定詩篇的數目,規模不免狹窄些,卻因此成為道地的一般的選本,中學生讀這部書,靠著注釋的幫忙,可以吟味欣賞,收到陶冶性情的益處。

 

本書是清乾隆間一位別號「蘅塘退士」的人編選的。卷頭有《題辭》,末尾記著「時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題」。乾隆癸未是公元一七六三年,到現在快一百八十年了。

初學人讀詩,往往給典故難住。他們一回兩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懶,這會斷了他們到詩去的路。所以需要注釋。但典故多半是歷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個理,並無深奧可畏之處。不過比喻多取材於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罷了。

 

典故只是故事的意思。這所謂故事包羅的卻很廣大。經史子集等等可以說都是的;不過詩文裡引用,總以常見的和易知的為主。典故有一部分原是事物的比喻,有一部分是事跡,另一部分是成辭。上文說典故是歷史的和神仙的比喻,是專從詩文的一般讀者著眼,他們覺得詩文裡引用史事和神話或神仙故事的地方最困難。這兩類比喻都應該包括著那三部分。如前節所引《古柏行》裡的「大廈如傾要梁棟」,「大廈之傾,非一木所支」,見《文中子》;「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是袁粲嘆美王儉的話,見《晉書》。大廈傾和梁棟都是歷史的比喻,同時可還是事物的比喻。又,「乾坤日夜浮」(五律,杜甫,《登嶽陽樓》是用《水經注》)。《水經注》道:「洞庭湖廣五百裡,日月若出沒其中。」天地中間好像只有此湖;湖蓋地,天蓋湖,天地好像只是日夜飄浮在湖裡。又,「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五絕,劉長卿,《彈琴》),用魏文侯聽古樂就要睡覺的話,見《禮記》。這三例不必知道出處便能明白;但了解這簡短的出處,句便多義,詩味也更厚些。

本書選詩,各方面的題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勻稱,沒有單調或瑣屑的弊病。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個縮影。可是題材的內容雖反映著時代,題材的項目卻多是漢魏六朝詩裡所已有。只有音樂圖畫似乎是新的。賦裡有以音樂為題材的,但晉以來就少。唐代音樂圖畫特別發達,反映到詩裡,便增加了題材的項目。這也是時勢使然。在各種題材裡,「出處」是一重大的項目。從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出仕,出仕為了行道,自然也為了衣食。出仕以前的隱居,幹竭,應試(落第)等,出仕以後的恩遇,遷謫,乃至憂民,憂國,思林棲,思歸田等,乃至真箇辭官歸田,都是常見的詩的題目,本書便可作例。仕君行道是儒家的思想,隱居和歸田都是道家的思想。儒道兩家的思想合成了從前的讀書人。但是現在時勢變了,讀書人不一定出仕,林棲、歸田等思想也絕無僅有。有些人讀這些詩,也許會覺得不真切,青年學生讀書,往往只憑自己的狹隘的興趣,更容易有此感。但是會讀詩的人,多讀詩的人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著想,依然覺得這些詩真切。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識的真切。這些人不但對於現在有情感,對於過去也有情感。他們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現代人不一樣,可是在讀唐詩的時候,只讓那對於過去的情感領著走;這種無私,無我,無關心的同情教他們覺到這些詩的真切。這種無關心的情感需要慢慢調整自己,擴大自己,才能養成。多讀史,多讀詩,是一條修養的途徑。

 

|嚴鼎中學語文榮譽出品|



嚴鼎    錄音

嚴鼎    製作

曾力佳    音樂總監

阿牛    監製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 《唐詩三百首》裡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孫洙:我怕他教壞小朋友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其中李白詩29首,但李賀詩竟然一首也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註:《唐詩三百首》中李白詩數量有27首和29首兩種說法,其區別只是《清平調三首》當作一首詩來算還是當作三首詩來算,特此說明。)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唐詩三百首》是各種古風活動的擺拍利器。/視覺中國《唐詩三百首》直到清末都很流行,直接取代了之前更流行的《千家詩》。表面上看,《三百首》的流行主要基於兩點,一方面是它的範文功能,二來則是它的通俗性和易傳播。乾隆十二年確立了試詩制度,詩歌成為當時學子仕進的敲門磚,《三百首》作為詩的習作範本一直暢銷至科舉被廢除為止。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因此,我將這個方法做了一下改良,用來研讀《唐詩三百首》。我並沒有找齊所有《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只找了其中八個重要的版本,輔以工具書和延伸讀物,來研讀《唐詩三百首》。同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於是我決定每讀一首,便寫一篇精讀文章,發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與朋友們交流。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晚唐無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李白曾為他寫過《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將她的盛世美顏寫到了極致,以致後人甚至猜測詩仙對她有覬覦之心。 可是晚唐卻有一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名為《馬嵬坡》,全文如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唐詩三百首》原有蘅塘退士的簡注,陳婉俊在原注的基礎上,考核校訂,補寫凡例和詩人小傳,並引經據典,訓詁注釋,援引詩話,闡發詩旨。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註》目前仍有出版,小樓手邊就有中華書局1959年初版,2018年第16次印刷本。這一版本據四藤吟社本斷句排印,版式仿古,正文是豎排繁體,有旁批,補註列在詩後。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你知道是哪首嗎?
    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唐詩三百首詳註》:百年經典 不敗於歲月
    陶今雁 (1923~2003),唐宋文學研究專家,曾任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西詩詞學會顧問,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研究工作,並專注詩詞創作,出版有詩詞集《雪鴻集》《寒梅集》《秋雁集》等,有《唐詩三百首詳註》等多部專著出版,主編《中國歷代詠物詩辭典》等。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唐詩三百首》  相對全面,但編選比較保守  選者孫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進士。自序選詩原則是代替通行的《千家詩》,選膾炙人口之作,作為家塾讀本,確達到「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共選77家,詩302首。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熟讀唐詩三百首;熟彈琴曲一百首
    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果然地。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極為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唐朝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採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 《唐詩三百首》沒有「詩鬼」李賀的詩?且看《南園》第五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唐詩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結合唐詩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彙編而成,其體裁和題材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社會生活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詩了全貌,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唐詩的深層內涵。
  • 《唐詩三百首》中12位低調的詩詞大神,一人一首傳世名篇!
    《唐詩三百首》是學習唐詩的啟蒙讀本,其中收錄了77位詩人,共311首詩作,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李白杜甫固然是我們熟悉的大詩人,其實,在《唐詩三百首》中還有一些冷門低調的詩人,雖然只收錄了一首作品,卻成為傳世的名作,值得一讀再讀。
  • 精讀《唐詩三百首》08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杜甫的詩,多寫身世之愁,家國之恨,語多悽苦,而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詩中少數欣喜歡快之作的代表。清代浦起龍稱,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通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它編程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編選者僅署名「蘅塘退士」,後經現代學者的考證,才確定為孫洙。《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從所選詩人和詩作來看,此書主要選取了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的代表著作。從編排體例看,此書按詩體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大類,並單列樂府詩於每類之後。囊括了唐代詩歌的全部題材 。1,五言古詩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唐詩三百首》中最優美的一首詩,被後人稱為「五絕第一」
    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清代的蘅塘退士編著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經過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三百餘首唐詩,流傳千古。今天,我們來看看《唐詩三百首》中「五言絕句第一」是誰的代表作。這位詩人在整個唐代詩壇,尤其是盛唐時期,與「李白」、「杜甫」並稱為「盛唐三大詩人」,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人尊稱他為「詩佛」。
  • 《唐詩三百案》驚恐上線,網友:兒歌三百首啥時候上線?
    晴天最近愛上了《唐詩三百首》,驚奇地發現《唐詩三百首》竟然被搜狐視頻等公司拍成了網劇,還在搜狐上映了,仔細看後才發現這部劇叫《唐詩三百案》,講述了貞觀年間,據傳能預言天下大勢的《推背圖》殘頁重現人間,數起詭異兇殘的殺人案接二連三的發生,而一切證據都指向深受當朝天子寵愛的玉貴妃。
  • 唐詩三百首 | 30韋應物《東郊》
    這首詩歌就是韋應物羨慕陶淵明生活和詩歌創作的證明。 這是寫春日郊遊情景的詩。詩先寫拘束於公務,因而案牘勞形。次寫春日郊遊,快樂無限。再寫歸隱不遂,越發慕陶。韋應物不想在侷促的官署裡度日,清晨來到了清曠的郊外。但見春風吹拂柳條,青山能蕩滌自己的俗慮,又有微雨芳原、春鳩鳴野,於是心中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邊散漫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