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裡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孫洙:我怕他教壞小朋友

2020-12-16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李賀是誰?答:一位可以媲美李白的天才詩人。

李賀,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故又稱李長吉、李昌谷。他是李唐皇室後裔,常以「唐諸王孫李長吉」自居,他天賦異稟,詩才冠絕一時,得到了文壇領袖韓愈的無上讚譽。但是,他有如此出身,又有如此才華,卻因父親名曰「李晉肅」,「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同音,犯了嫌名,無緣科舉,仕途失意。

空有一腔抱負的李賀,只能把心中的怨憤和不甘傾注在文學創作上,他的詩歌,想像力極為豐富,善用鬼神託古寓今,遂有「詩鬼」之稱,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躋身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列。

(李賀)

李賀的詩有多好?答:震古爍今。

《致酒行》中,李賀用一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寫出了天才少年的壯志凌雲與傲骨雄姿。

《南園十三首》中,李賀用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寫出了有志青年的胸懷大志和理想抱負。

《雁門太守行》中,李賀用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寫出了戰事的緊急與戰爭的殘酷,又用一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出了忠君報國的渴望。

《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李賀更是用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寫出了自然法則冷酷無情。沒錯,這句千古名言乃是「詩鬼」李賀的原創,後世諸輩,均為引用。

(「詩鬼」李賀)

李賀的才華是史上公認的、毋庸置疑的,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李賀若不是27歲英年早逝,他足以與李白競爭唐詩界的第一把交椅。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其中李白詩29首,但李賀詩竟然一首也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註:《唐詩三百首》中李白詩數量有27首和29首兩種說法,其區別只是《清平調三首》當作一首詩來算還是當作三首詩來算,特此說明。)

世人想不通《唐詩三百首》中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往往源於想當然地認為《唐詩三百首》的編選標準是誰寫得好誰上。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清人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的初衷是為孩童提供啟蒙讀物,他在五萬多首唐詩中精選出了311首(160選1),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通俗易懂,便於初學兒童閱讀和理解,與此同時,還要正面積極,有利於孩子價值觀的養成。而李賀的詩,絕則絕矣,妙則妙矣,恰恰不符合這兩點最基本的要求。

(《唐詩三百首》)

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說李賀之詩「牛鬼蛇神太甚」。也就是說,李賀的詩,充斥著牛鬼蛇神,風格詭異空靈,意境悲苦悽冷,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什麼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什麼「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什麼「桂葉刷風桂墜子,青狸哭血寒狐死」、什麼「百年老鴞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什麼「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什麼「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什麼「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這又是墳頭、又是鬼怪、又是紙錢、又陰火、又是狐狸哭、又是貓頭鷹笑,平心而論,確實容易嚇到小朋友。

另外,李賀的思想也比較反動、偏激,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編書人也怕他帶壞小朋友。舉例說明。

(李賀像)

《唐詩三百首》裡收錄了鄭畋的一首七絕《馬嵬坡》,詩曰: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什麼意思呢?大致是說唐玄宗在馬嵬坡處死楊貴妃,是舍小家為大家,唐朝因此得以重新振興,否則的話,就會步了李後主的亡國後塵。總之,就是誇唐玄宗英明!

唐詩中寫安史之亂的數不勝數,其中不乏佳作,孫洙為什麼偏偏選擇了不知名詩人鄭畋的這首《馬嵬坡》呢?對此,孫洙在這首詩後是有明確批註的:「唐人馬嵬詩極多,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故錄之。」

這下懂了吧,鄭畋的這首《馬嵬坡》「溫柔敦厚」,把昏君唐玄宗吹捧成聖明天子,符合主流價值觀,所以就收錄了。

(河南宜陽縣李賀廣場)

再看看李賀在《過華清宮》一詩中是怎麼寫安史之亂的,詩曰:

春月夜啼鴉,宮簾隔御花。

雲生朱絡暗,石斷紫錢斜。

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蜀王無近信,泉上有芹芽。

又是什麼意思呢?大致是說李賀經過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尋歡作樂的華清宮,那裡如今已經是一片廢墟,直指唐玄宗荒淫無道,導致了安史之亂,是歷史的罪人。而且,李賀還稱唐玄宗為「蜀王」,暗諷他當年懦弱怕死,撇下江山逃到四川,不配皇帝稱號。

兩詩對比不難看出,李賀詩雖然深刻又客觀,但僅在政治正確這一點上就被摁得死死的,不被《唐詩三百首》選錄也就不足為怪了。

也許各位讀者會說,李賀也不是所有的詩都寫鬼神,都反動叛逆,選錄其他小清新、正能量的詩就好了呀!但問題是,李賀寫得好的詩,大多涉及這兩大致命問題。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學習一首詩的時候,很難完全脫離作者,通常情況下,我們會結合作者的經歷、思想、性格去解讀詩歌。喜歡一首詩,就會喜歡它的作者,進而喜歡該作者的其他詩作。換言之,詩歌也是有人格的,孩子很容易被作者的價值觀影響。

綜上,李賀的詩雖然好,但不被《唐詩三百首》選錄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沒有「詩鬼」李賀的詩?且看《南園》第五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唐詩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結合唐詩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彙編而成,其體裁和題材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社會生活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詩了全貌,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唐詩的深層內涵。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從蘅塘退士的是題辭中可以看出,他編選《唐詩三百首》,是因為當時兒童所習《千家詩》編選得不好,《千家詩》選詩比較隨意,選的詩好的壞的都有,且只有五七律絕二體,又唐詩宋詩都選,非常博雜。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唐詩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的「教材」,收錄作品311首,收錄的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依據傳統的儒家詩教,偏好「溫柔敦厚」的中正平和之作。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在為官的那三年裡,李賀親眼目睹了官場的黑暗,又一直得不到升遷,無法施展心中的抱負,再加上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便辭去了官位。在返回洛陽的途中,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生平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為什麼中國家長這麼痴迷於讓孩子背誦唐詩?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的背誦材料?背唐詩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讓孩子增強語感,加強記憶力嗎?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在回答「背唐詩有沒有用」之前,我們首先要回答,為什麼家長要跟風讓孩子背唐詩呢?明明可背的東西這麼多,為啥唐詩會勝出呢?唐詩(尤其是唐詩三百首)之所以能打敗眾多誦讀經典,並不是因為它是中國文學的巔峰,而是因為另外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唐詩三百首》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哪怕是到了現在,從學前到大學,我們所接觸的教材中都會涉及到《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甚至中國郵政發行過全套郵票《唐詩三百首》。可是我們很多人雖然對於《唐詩三百首》再熟悉不過,卻鮮少了解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
  • 淺析《唐詩三百首新注》
    《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徐蘭英伉儷合編的唐詩普及讀物。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乾隆九年(1744)中舉,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蘇上元(今江寧)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中進士,以後歷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寧府學教授等職。鑑於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他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蘅塘退士並非一人,而是孫洙和他續娶的婦人徐玉蘭一起編選的。二人合名蘅塘退士,孫洙號橫塘,晚號退士。第二種是章燮的《唐詩三百首註疏》。如果有人說讀詩讀不懂,那麼不妨將《唐詩三百首註疏》拿來一起對讀,註疏正是為了解決不懂的問題,所以別再說讀不懂了。第三種是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從公元七世紀末也就是初唐時期開始,賀知章的弟子孫季良就開始編纂唐詩選本,此後陸續有人整理唐詩,一直到清朝,至少超過六百本唐詩選集問世,其中以《全唐詩》收集最全,而《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唐詩三百首》  相對全面,但編選比較保守  選者孫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進士。自序選詩原則是代替通行的《千家詩》,選膾炙人口之作,作為家塾讀本,確達到「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共選77家,詩302首。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它編程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編選者僅署名「蘅塘退士」,後經現代學者的考證,才確定為孫洙。《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從所選詩人和詩作來看,此書主要選取了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的代表著作。從編排體例看,此書按詩體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大類,並單列樂府詩於每類之後。囊括了唐代詩歌的全部題材 。1,五言古詩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
  • 哪個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最出名、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呢?
    因此《唐詩三百首》的選詩範圍就相當廣泛了,本書收錄了77位詩人的作品,共311首,其中五言古詩有33首,樂府有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每首詩都配有注釋和評點。五言古詩簡稱五古,算是唐代詩壇比較流行的體裁了。
  • 話說《唐詩三百首》:不只是過去的經典,也是永遠的經典
    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正是這一詩學背景下的產物,這個選詩篇數與《詩經》相埒、題名明顯模仿《詩三百》的唐詩選本,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板行後,以遴選精當、篇幅適中而廣為世人喜愛,「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四藤吟社主人《唐詩三百首補註序》)。因市場需求量大,該書被一再翻刻,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古來任何文學選本都無法同它相比。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詩三百首》,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的註解錯誤百出。要想讀唐詩,一個好的註解本必不可少,為此,小樓選出幾本經典的唐詩選注本,跟大家分享。《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和其繼室徐蘭英合編的唐詩選本。
  • 王建僅有這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四句,字字純真
    與張籍友善,樂府詩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他的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新嫁娘》這組詩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廚下」)最受後人推崇,並被收入清人孫洙所編纂的《唐詩三百首》,此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剛剛去到婆家,第一次燒飯菜。
  • 名著閱讀知識梳理:《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
  • 對談|高克勤、金文男:《唐詩三百首新注》為何暢銷三十餘年
    又如王士禛編《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都有較大的影響力。《唐詩三百首》是由署名蘅塘退士者所編,據考證,為無錫人孫洙之別號,他是清乾隆十六年進士。今天,提到《唐詩三百首》,我們可能會立刻想到幼兒啟蒙之讀物。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蘅塘退士編書的主要目的,兒童易學,成年人也可讀的詩選。
  • 歷史最俗氣的敘事詩,沒有任何驚豔之句,為何能進《唐詩三百首》
    唐詩風格多樣,李賀的詩多奇詭瑰麗,李白狂傲不羈,杜甫憂國憂民,王維詩中多有禪意……在唐朝無論你在幹什麼都可以作詩,醒時「便從巴峽穿巫峽」,醉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家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友人離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今天講的這首詩,也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很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