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僅有這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四句,字字純真

2020-12-22 冬青讀詩

王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為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詩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他的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新嫁娘》這組詩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廚下」)最受後人推崇,並被收入清人孫洙所編纂的《唐詩三百首》,此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剛剛去到婆家,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讓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

《新嫁娘》

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媳婦難當」——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更何況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像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於此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這句是說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是呀,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細心、聰慧,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婆婆滿意。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先嘗嘗羹湯。為什麼要讓小姑先嘗,而不像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那樣問她的丈夫呢?朱詩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為深夜洞房裡只有丈夫可問。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後,要想得到能夠代表婆婆的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

總體來看,此詩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唐詩別裁》中評價到詩至真處,一字不可移易。

相關焦點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唐詩三百首》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被譽為「一字難改」
    說起《唐詩三百首》我真的是太熟悉,因為小時候就開始接觸,我相信肯定有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和我一樣吧。這是我從小就開始接觸的一本書,據我媽媽說在小時候我曾經把整本《唐詩三百首》裡的詩歌都給背過。其實我現在想一下都有些佩服當年幼小的我,《唐詩三百首》裡面可是選了77位詩人共311首的作品,我都舉得我小小的腦容量是怎麼記住的。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由清代孫洙也就是蘅塘退士所編輯,完成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唐詩三百首首》務實編制,篇幅適中,通俗易懂,所以成為了至今唐詩最流行的版本,是清代之後孩童學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裡最下裡巴人的一首,短短20個字,婆媳小姑全都有
    作為一部流傳很廣的詩集,《唐詩三百首》是小朋友們接觸唐詩的一本極好的書籍。入選的標準一開始就很清晰,就是既要膾炙人口,又要易學易懂,畢竟當初清代文人蘅塘退士編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私塾裡的孩子們讀。《三百首》共選了77位詩人的311首作品,數量上以杜甫的最多,達到38首,其次是王維的29首,李白的27首,這些名家之作自然不用說,都是經典之作。但也有不少是普通詩人妙手偶得的代表作,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新嫁娘》。這首詩來自唐代詩人王建,王建一生潦倒,對民間百姓生活十分了解,正因如此,他的詩多數相當接地氣。
  • 4首沒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經典,每首都是千古名作,沒選是損失
    但畢竟是「百裡挑一」,而且也會受到選詩之人的個人喜好影響,所以《唐詩三百首》的編選還是忽略了一些經典之作,就像下面要介紹的4首詩,每首都是千古名作,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真的是一種損失。 一.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你知道是哪首嗎?
    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這首五言絕句是首豔詩,居然入選唐詩三百首,俗中含雅,樂而不淫
    如果有一首詩能夠入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一定是一首高雅的作品,那是經過了編撰者反覆的斟酌和篩選。庸俗的詩歌作品是不可能入選的,特別是所選的作品主要用於啟蒙教育,一定是慎之又慎。有這麼一首詩,標題擺明了這就是一首香豔詩,竟也入選《唐詩三百首》,這其中有何考量呢?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說起初唐詩人駱賓王,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在七歲那年所寫的《詠鵝》,只有短短18字,卻色彩分明,動靜相襯,將「鵝」描寫得活靈活現。 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而這十四首詩也確實都是佳作,幾乎每首詩都有千古名句常為人吟誦,那麼,那首詩才稱得上是孟浩然的代表詩作呢?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七言絕句雖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方寸之間往往意境其大,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或含蓄雋永、或深婉幽怨,言有盡而意無窮,總是讓人讀罷意猶未盡!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在返回洛陽的途中,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生平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名為《金銅仙人辭漢歌》。2.《金銅仙人辭漢歌》在這首詩前有個序言,交代了金銅仙人的來歷。金銅仙人最早是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所造,被供奉在建章宮。魏明帝曹叡命宦官將這仙人遷至洛陽,宮人拆盤時突然發現這銅鑄的仙人竟然流淚了。
  • 《唐詩三百首》裡的這首詩,俗裡俗氣,卻被譽為「一字難改」
    今天要給大家講多的詩同樣是一首五言絕句,表面看來俗裡俗氣,卻被譽為「一字難改」,還入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名為《新嫁娘詞》,作者是中唐詩人王建。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王建出身貧寒,早年曾投身軍旅,寫過一些邊塞題材的詩歌,但他最出名的還是宮怨詩和樂府詩。他曾寫過上百首宮詞,以白描的手法揭露了宮廷生活的黑暗,抒發了宮女們幽居深宮的苦悶怨恨之情,後世評價「《宮詞》凡百首,天下傳播。
  • 名著閱讀知識梳理:《唐詩三百首》
    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晚唐無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李白曾為他寫過《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將她的盛世美顏寫到了極致,以致後人甚至猜測詩仙對她有覬覦之心。 唐玄宗被逼無奈,下令勒死楊貴妃,這便是著名的「馬嵬兵變」。 無論當初唐玄宗是如何寵愛楊貴妃,可他最後還是為了自己,將楊貴妃送上了絕路,所以後世對於唐玄宗荒淫誤國,又護不住佳人,大都抱有譴責態度。 可是晚唐卻有一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 杜甫最精彩的絕句,好多人都會背,卻沒入選唐詩三百首
    他憂國憂民,寫的詩也是多反映現實。杜甫的詩有好多都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但是杜甫有一首非常精彩的絕句卻沒有入選唐詩三百首。後世對於杜甫的讚頌和崇拜,是一點都不亞於李白的。這位現實主義詩人,流傳下來的佳作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對後來文學界的影響極其深遠。因此,在《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詩歌被選入的是最多的,一共是38首。
  • 《唐詩三百首》中的一首新娘詩,句句俗氣,卻受到名家們一致好評
    鬧洞房的習俗先秦漢代時期就有,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或許因為這並不算很雅的事,所以文壇這方面的詩詞作品並不多。以唐詩為例,雖然朱慶餘寫過一首《近試上張籍水部》,開篇「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看起來是寫洞房,事實上也不過是藉此詩來問張籍自己科考結果如何。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唐代無名詩人在除夕夜,寫下一首高水平的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望家思獻壽,算甲恨長年……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唐詩三百首》裡的一首詩,道盡了獨在異鄉的孤苦。這首詩名為《巴山道中除夜抒懷》。這首詩的作者名為崔塗,是晚唐詩人。史書中關於他的資料並不多,只知他大約在888年前後在世。在唐僖宗年間,他曾高中進士,但是仕途卻十分坎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外漂泊,足跡遍布巴蜀、吳楚、秦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