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為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詩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他的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新嫁娘》這組詩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廚下」)最受後人推崇,並被收入清人孫洙所編纂的《唐詩三百首》,此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剛剛去到婆家,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讓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
《新嫁娘》
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媳婦難當」——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更何況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像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於此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這句是說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是呀,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細心、聰慧,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婆婆滿意。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先嘗嘗羹湯。為什麼要讓小姑先嘗,而不像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那樣問她的丈夫呢?朱詩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為深夜洞房裡只有丈夫可問。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後,要想得到能夠代表婆婆的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
總體來看,此詩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唐詩別裁》中評價到:詩至真處,一字不可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