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樣子。
這首詩的作者唐開元尚書丞相張九齡,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著有《曲江集》。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呢,是由於執政後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
為了規勸玄宗,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主要講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
唐玄宗看後心中不悅,加上奸人讒言,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
遭貶後,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
此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
詩一開始,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葳蕤」二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這裡既包含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了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後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志潔並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一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並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欣賞它,而是純粹出於它們的本性。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用《楚辭》中的這一句來概括全詩主旨再合適不過了。
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裡,我們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裡某些自勵名節、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說句題外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一句可以委婉地替代綠地上「不要踩我,我怕疼」「愛護花草,人人有責」之類的標語,同時又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張九齡的五言古詩主要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含蓄蘊藉,寄託蘊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為主,對扭轉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它掃除了唐初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
他的這首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堅貞清高品格的詩;張九齡身為一代名相,自然備受後世尊重,這大約是這首詩被列入《唐詩三百首》第一首的原因吧。
- 明天見 -
每天回復「早安」,悅讀君送你一天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