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流傳甚廣,受後世喜愛。而《全唐詩》可是一個大部頭,為何編選者只選了三百首?多選一些不好嗎?
三百首要一讀再讀,才識其中真味
讀《唐詩三百首》,可以選擇的本子有下面三個,因為三百首深受人們喜愛,自問世以來如何來學習閱讀三百首,早有有才華的人給我們鋪好了路子。
第一種就是原刻本子,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蘅塘退士並非一人,而是孫洙和他續娶的婦人徐玉蘭一起編選的。二人合名蘅塘退士,孫洙號橫塘,晚號退士。
第二種是章燮的《唐詩三百首註疏》。如果有人說讀詩讀不懂,那麼不妨將《唐詩三百首註疏》拿來一起對讀,註疏正是為了解決不懂的問題,所以別再說讀不懂了。
第三種是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這是一位閨中女子,顯然是個才女,她一的方面希望讀者不要因為自己寫了注,就按照自己注的去理解詩歌,一面又將詩歌作者背景詳細注出,以便讀者知人論世,更好的理解詩歌。
有這些先賢在前鋪路,詩也選好注好,就差後人一讀。隨便選一本一讀再讀,才能知道其中真味。
《千家詩》在先,怎麼還要選《唐詩三百首》
《千家詩》做為童蒙教材,廣泛流傳,而且兒童容易記誦。但《千家詩》並沒有一千家,只有123家,共226首詩。
這123家有唐代詩人有宋代詩人,互相摻雜使人難以辨認,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唐詩三百首》一定要選,還因為《千家詩》選的太隨意,都是隨手可見的詩,隨意拿來編入書中。這樣一來,就造成編選者可能喜歡那種就選那種,比如說選了很多五七言律詩絕句,而古詩體裁甚多,只選這幾種詩,也就只能讓兒童知道這幾種體裁的詩歌,這是很不完善的。
所以孫洙要選《唐詩三百首》。
為何選300首,而不選更多
《唐詩三百首》雖名為三百,其實有310首。而《唐詩三百首註疏》就更多了,比它多11首,共321首。
諺語曾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編選者可能只是根據這個諺語,選出數目來。如果這樣認為的話,就難見選者的獨特用心了。
三百這個數字,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的三百難道不是一個數目?《詩經》有305首,加上有篇目而沒有具體詩歌的6首,可正是311首,《唐詩三百首》共310首,這豈非是對「詩三百」的一種模仿。
《唐詩三百首》選的詩歌有多好?好到你必須認真讀
首先《唐詩三百首》所選的詩人真實「三教九流」,眾象皆備。李白、杜甫這種大詩人,它選。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詩人如陳陶,完全沒聽說過的也選。皇帝的選,和尚的也選,歌女的選,甚至無名氏的也選。
只要好,只要能反應一個詩人不同風格的詩,都可以選。不同階層的人寫的詩也可以入選,這就豐富了《唐詩三百首》從題材到不同風格方面的含量。
其次,唐人七絕壓軸之作一共是十一首,《唐詩三百首》選了七首。杜甫的《登高》被認為是唐人七律第一,但第一的還有另外的意見就是沈佺期的《獨不見》。所以,只讀《登高》就會短少對《獨不見》的見識。
讀這一本書,基本上唐人經典具收囊中矣。
《唐詩三百首》能給讀者讀詩的啟示
讀《唐詩三百首》下來,選詩者通過批語的方式,告訴了讀者應該怎樣去讀詩,從結構到層次到藝術效果,一一點到,詩是好詩,提點的人又用心良苦,所以要好好讀。
這裡舉一例: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批:在獄不堪玄鬢影,批:承首句來對白頭吟。批:承次句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批:自喻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編選者的批語來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詩歌,起承轉合的技巧。寥寥數語,卻將詩歌氣脈相承的關係,解釋清楚了。
《唐詩三百首》這樣的經典教材,雖是童蒙,但多年之後仍可放在手邊,一讀再讀。這正是這本書的經典之處,當然也是編選者用心良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