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正如統編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所說:「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語文素養一般也會比較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裡。」閱讀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升考試成績,更可涵養精神,助益人生。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不僅使人靈秀,更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學習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的經典詩詞,將使人受用終生。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清廉如水,愛民如子,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孫洙與夫人徐蘭英編選《唐詩三百首》,他在題辭中寫道:「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該書收錄詩家77人,詩311首,一經付梓,立即「風行海內,幾致家置一編」,三百年來家喻戶曉、歷久彌新,被視為詩歌初學者最佳選擇。
本公眾號刊發《唐詩三百首》,選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的蘅塘退士原編版本。本號原版照錄,不作白話「注釋」和「譯文」,旨在助益讀者學習、理解和把握文言文,更好地領略古人意境、古詩韻味和古漢語的精到之美,提升古文閱讀能力。受微信平臺系統限制,不能呈現中國古籍由上而下、從右到左的文字豎排版方式,改為當代通用橫排版,但詩句字大、注釋字小、詩句與注釋錯落排版、標點只用頓號和句號等特徵都儘可能予以保留。
感遇 四首
張九齡
王堯衢曰、感、思也。思其有幸遭遇。一雲、感之於心、寓之於目、發於中而寄於言、如莊子寓言之類是也。
感遇詩十有餘篇、今從三百錄其二、又從合解選其二。王堯衢雲、以見其寄託之遠、洗華從璞、自具初唐之骨。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一解。王堯衢注、是時牛李在朝、九齡罷相、故託為孤鴻之詞以自比。潢、積水也。不敢顧、畏之也。側見、不敢正視也。雙翠鳥巣於珠樹、比二小人居美位、指李林甫牛仙客也。翠鳥產南粵。三珠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樹如柏、葉如珠。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二解。言小人專高位、毫無忌憚也。矯矯珍木之巔、極危之處也。翠鳥專而居之、得無懼金丸之彈乎。彼美服者、尚憂人指、處高明者、恐逼神惡、則小人專美位而能久享乎。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三解。仍合孤鴻句。有鳥自高飛、羅當奈何之意。
其二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一解。葳蕤、盛貌。皎、明也。楚辭漁父、安能以皎皎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新書道術篇、厚志隱行謂之潔。彼蘭葉也、遇春而葳蕤。桂華也、遇秋而皎潔、欣欣然、皆有所感而發生意、豈不皆遇其時、自爾成為佳節乎。此借物以起興也。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解。賦而興也。林棲者、隱士也。聞風、聞其遇時之風。悅者、悅其得時之濟也。感字寓其內。有本心、不失堅貞幽靜之操。何求美人折、隨所遇而安也。樂府、花開堪折即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彼蘭桂之花、各遇春秋而舒其蘊矣、誰知林棲之士、聞其風而悅其遇、感而嘆曰、夫豈草木有本心哉、何曾有意求乎美人而折其枝也。不期然而然者、是故有所感而思也。此寄志幽棲、無用世之意也。
其三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一解。此自寫也。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二解。此思君也。曲江罷相、歸臥山林。積滯之慮、一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傳情於君、又恐不達、日夕懷空意、誰感我之精誠乎。彼飛沉者、理自相隔、朝野者、勢不相伴、則思君之情、不能自慰矣。
其四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一解。爾雅翼、江南為橘、江北為枳。說文、果出江南、樹碧、冬而生。江南地氣最暖、故梅柳先發於江南、松柏有歲寒之心、皆借用也。蓋言江南之地有丹橘焉、經冬綠而不凋、夫豈借伊地氣之暖哉、良由自操也貞、一若松柏之性、有歲寒之心耳。此亦託物以起興也。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二解。二句關鈕過脈處。上句完上截、下句起下文。重、重陰。深、深處也。阻、為重陰所阻、不能薦享也。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三解。賦而興也。運命、己之運命也。循環、天地之循環也。全唐詩話、寶曆中、楊於陵僕射入覲、其子率兩榜門生迎於潼關、宴新昌裡第。元白俱在、賦詩席上、楊汝士詩後成、元白覽之失色。詩曰、文章舊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此木、指丹橘也。蓋言人之遭遇、唯有物命、物之隱達、一聽循環、不可強也。乃必冀其成陰、獨推桃李而樹之、亦覺徒言矣。然則丹橘豈無成陰哉、亦不過遭遇之日有早晚之不同耳。
編輯/審核 張敬元
何似此花榮豔足 四時常放淺深紅——A部九年級教師崔紅豔訪談錄
惟心所向 萬變不從 ——記A部七年級教師李佳儒
寶寶,媽媽和你一起堅強——記A部九年級教師李林、姜靜
優秀學生徵文 | 山河無恙在我胸 師生攜手譜青春
桃城中學 | 停課不停育——C部七年級每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