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2020-12-25 一往文學

"一個懂中文的華人,只要認真讀一下《唐詩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國化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說到。如果讓我們說出一本關於唐詩的著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詩三百首》。這部唐詩選集成書於清代中後期,可謂家喻戶曉,極受推崇。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1、 蘅塘退士其人

"蘅塘退士"是文人的號,此人的真實身份一直無從知曉,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因此長久以來,《唐詩三百首》編者的身份成謎。直到近代朱自清在做研究時無意中發現《唐詩三百首》中有孫洙的印章,才推測出蘅塘退士的真實身份。孫洙又是誰呢?經過許多學者的考證,孫洙的生平日益為人所知。他是江蘇無錫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曾做過縣令,晚年回到故鄉,著書立說。此人有三大特點。

甚愛讀書。孫洙家境貧寒,但艱苦的環境沒有磨滅他讀書的熱情。在冬天,其屋簡陋,難以遮風,其衣單薄,難以禦寒。因此,他常在讀書時將木塊握於手中,取五行中木生火之意。手中的木塊真能產生暖意?不見得,但確乎造就了一身浩然正氣,給讀書生活帶來許多慰藉。做官時,在處理公務之餘,他亦專心讀書,不改書生本色。

《文苑圖》

為官清廉。孫洙曾在盧龍、大城、鄒平等地做過縣令,常訪查民間疾苦,與百姓像家人老友一樣敘談,所治之地,皆太平富足,因此深得百姓的愛戴。為官數任,從來都兩袖清風,不曾貪汙受賄,任大城知縣時,他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許多百姓從中獲益。也正因為如此,每當孫洙調任別地,百姓往往跟在車駕後面,流淚相送。

擁有慧妻。《唐詩三百首》的編選不只有孫洙的功勞,也有其妻徐蘭英之功。準確地說,徐蘭英是孫洙的繼室。在選詩過程中,徐蘭英也曾提出見解,與孫洙共同商榷。徐蘭英是江南才女,不僅了解詩歌,也擅長繪畫。孫洙順利編選《唐詩三百首》離不開慧妻的靈心妙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有不少閨閣中人富有才情,飽讀詩書,並參與到著述活動中。《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的注本亦出自才女之手。注本由上元女史陳婉俊所撰,其中對詞語名物的詮釋十分精當,堪稱"字疏句櫛,考核精嚴",得到了文壇名家姚瑩的稱讚。

2、 編選唐詩:一項技術活

唐代是詩歌井噴式發展的朝代,據《全唐詩》所載,流傳於世的唐詩有將近50000首,區區三百篇僅是唐詩總數的萬分之六。為什麼孫洙僅選三百篇呢?選什麼詩不選什麼詩又是以什麼為標準呢?

"三"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有獨特的意義,"事不過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常用於表示多數。同時,在文學領域中,《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又稱"詩三百",準確來說有305篇,加上有目無辭的六篇笙詩,共計311篇,而《唐詩三百首》的數量與《詩經》基本相同。這不是巧合,而是編者有意為之。《詩經》在古代社會地位崇高,它不僅是一部詩歌總集,更是政治交往、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孔子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訓誡。 《唐詩三百首》意在讓人反覆吟誦,提高修養,有繼承《詩經》傳統的深意,希望唐詩能像《詩經》一樣在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後世人為《唐詩三百首》增補篇目,恰恰沒有理解孫洙的深意,有畫蛇添足之弊。

那麼,孫洙在選詩時是按照什麼標準進行的呢?為什麼有些名家和名篇未曾入選?有兩個問題爭議較大:《唐詩三百首》中沒有任何一首李賀的詩,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沒有入選。基於此,很多人認為《唐詩三百首》的編選並不嚴謹。其實,不選李賀的詩、不選《春江花月夜》與孫洙的編選標準有很大關係。孫洙選詩以"溫柔敦厚"為準則,力求使讀詩者的思想歸於正統,例如,唐代寫李隆基、楊玉環情事的詩極多,而孫洙獨選名氣不大的鄭畋之詩,正是因為"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故錄之"。李賀因為避父諱不能舉進士(李賀之父為李晉肅,"晉肅"與"進士"諧音,李家又與皇家沾親,故李賀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詩多激切之語,又常用"血"、"死"、"冰"等詞語,思想偏激,不合溫柔敦厚之旨。因此,雖然李賀有頗多佳作,但沒有任何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不選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原因與之相似。《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詩篇,亡國之君陳後主、隋煬帝也創作過同題詩歌,難免會使學詩者聯想到亡國的靡靡之音,故不錄。詩和人一樣,有各自的命數。

當然,如果只把《唐詩三百首》當做優秀詩作的集合,那就錯了。《唐詩三百首》是供兒童誦讀的唐詩選本,同時也是一部唐詩鑑賞著作,其中的精妙批註和評語常使讀者眼前一亮,明白一首詩到底好在哪裡。評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一氣旋折,八句如一句,而開合動蕩,元氣渾然,自是神來之作",老杜在這首詩中流露的放達、熱烈、奔放的感情,在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承重中顯得實在難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自是一股少年之氣迴蕩在詩中,一經評語點出更顯其元氣渾然。

時間是最好的審判官,他會為後人留存經典、汰除蕪雜,使一部作品彰顯出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其作者即使不留下姓名亦受人敬仰。當我們回溯歷史,去看看其人、其事、其書,自會發現所有經典從一開始就有留存的理由。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三百首要一讀再讀,才識其中真味讀《唐詩三百首》,可以選擇的本子有下面三個,因為三百首深受人們喜愛,自問世以來如何來學習閱讀三百首,早有有才華的人給我們鋪好了路子。第一種就是原刻本子,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因此,我將這個方法做了一下改良,用來研讀《唐詩三百首》。我並沒有找齊所有《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只找了其中八個重要的版本,輔以工具書和延伸讀物,來研讀《唐詩三百首》。同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於是我決定每讀一首,便寫一篇精讀文章,發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與朋友們交流。
  • 話說《唐詩三百首》:不只是過去的經典,也是永遠的經典
    到今天,無論是學者的文學史研究還是啟蒙教育中的古詩誦讀,唐詩都作為古代文學中最燦爛的經典,被研究、接受和傳誦,在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調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前輩傳下兩句老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語不知所出。
  • 對談|高克勤、金文男:《唐詩三百首新注》為何暢銷三十餘年
    活動現場,金文男(中),高克勤(右)白首也可讀的童蒙讀物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對唐詩的選編自唐初便一直進行,到了清代唐詩選本集大成之特徵。清代是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的總結時代,如修編《四庫全書》。清代對唐詩的選編有多種,《全唐詩》便是這個時候編修。
  • 《唐詩三百首詳註》:百年經典 不敗於歲月
    有一本詩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代代吟誦,有人說,這些詩句已經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這本詩集就是《唐詩三百首》。理解經典,好的註解版本如渡海之舟筏,不可或缺。40年前,陶今雁先生用數十年的光陰,著就這本《唐詩三百首詳註》,雅俗共賞深入淺出,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重印,累計印數已逾百萬冊。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還有一版名為《千家詩》的選本,在明清兩朝流傳廣泛,且影響深遠,甚至被用來做童蒙教育讀物,《千家詩》所選的詩歌中,不僅僅包括唐朝時期的詩作,還有部分宋朝的名家名篇,包含了山水田園、弔古傷今、詠物題畫等多種多樣的詩歌題材。
  • 《唐詩三百首》裡不該遺漏的經典,寫得很有趣,最後兩句還是名言
    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即使是不寫,那也是會吟。可見這部經典詩集,它對於後世的影響力,而且它還是很多人啟蒙的讀物,裡面收錄了唐詩最重要的作品,每一首都是經典,一共是有311首詩。每一首詩都是優中選優,最終才有資格入選,不過儘管編撰者很用心,但還是有很多經典的作品漏掉了。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在返回洛陽的途中,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生平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名為《金銅仙人辭漢歌》。2.歷史背景加上唐朝時局,以及李賀自身的遭遇,便有了這首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濃濃的悲憤和哀愁之情,讀來令人淚目。這首詩大概可以分為三部分,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和世事的變遷。
  • 淺析《唐詩三百首新注》
    淺綠色的封面上深綠色細線勾勒出清晰可見的纏枝紋樣,中間長方形的框內綠色豎條紋的箋紙上豎排版楷書書「唐詩三百首新注」,讓整個封面顯得古樸典雅。仿古的左開設計,扉頁亦豎排版,右上角「金性堯注」,內文同樣豎排版繁體字,版權頁顯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 《唐詩三百首》共有多少詩篇呢?看完你會驚訝,或許一生也讀不完
    提起《唐詩三百首》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甚至還能讓很多人回想起小時候背詩的「傷痛」。另外《唐詩三百首》作為老師與書店老闆重點推薦的讀物,各位的家裡的書櫃裡也斷然少不了這本書,那麼各位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唐詩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之多嗎?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4首沒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經典,每首都是千古名作,沒選是損失
    對於整個唐詩整理統計地比較全的當屬在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共收錄了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面對這般數量的《全唐詩》,基本很好有人能夠通讀,大家一般所看的都是各種不同的唐詩選本,而其中最流行且最被家喻戶曉的就是《唐詩三百首》。
  • 發現好書|《英譯唐詩三百首》
    書目信息書名:英譯唐詩三百首曾編著《美國經濟》(英語讀物)一書,1988年由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時年84歲)至2003年完成《英譯唐詩三百首》。推薦語本書是唐一鶴老先生積八年的時間和心血,將大家喜愛的三百首唐詩翻譯成帶韻的英文,讀起來朗朗上口,獨有韻味,在兩種語言中體會音律之美,提高自己的語言和聞訊上能力。
  • 哪個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最出名、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呢?
    因此《唐詩三百首》的選詩範圍就相當廣泛了,本書收錄了77位詩人的作品,共311首,其中五言古詩有33首,樂府有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每首詩都配有注釋和評點。五言古詩簡稱五古,算是唐代詩壇比較流行的體裁了。
  • 《唐詩三百首》中最著名的八首絕句,你最欣賞哪個
    清代蘅塘退士等,在數以萬計的唐詩中選取了三百餘首經典作品,編入《唐詩三百首》。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書中最著名的八首絕句。1、《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詩可以稱得上古詩啟蒙必背之作,有多少人會背的第一首唐詩就是這首呢?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的想像,更沒有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在回答「背唐詩有沒有用」之前,我們首先要回答,為什麼家長要跟風讓孩子背唐詩呢?明明可背的東西這麼多,為啥唐詩會勝出呢?唐詩(尤其是唐詩三百首)之所以能打敗眾多誦讀經典,並不是因為它是中國文學的巔峰,而是因為另外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 唐詩三百首(一)
    學習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的經典詩詞,將使人受用終生。《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清廉如水,愛民如子,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 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休閒益智 大小: 1.49M
  • 亞森和他的維文版《唐詩三百首》
    唐詩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中《唐詩三百首》作為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翻譯成英、法、俄、德等多種語言,國內也曾翻譯成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近日,由維吾爾族翻譯家亞森·阿瓦孜編譯的《唐詩三百首》維文版正式面世,填補了維文版唐詩集選的空白。